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过去,老祖宗根据生活中的经验,留下了很多谚语、俗话,直到今天,这些老话依然久经不衰,蕴含着深厚的底蕴。
虽然古代的科学技术落后,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偏低,但我们老祖宗总能用一两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一些现象和规律,比如有句谚语叫“有福之人两腿毛,无福之人毛两腿”。
古人对事物的认识显然是独道的,有福没福通过腿部特征就能判断出来。不过这其中也有让人不解的地方,人的福气怎么会和腿毛扯上关系呢?这是不是太草率了?实则不然。
当你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之后,就会佩服老祖宗的观人之术。
什么叫“有福之人两腿毛”众所周知,古代有四种阶层,分别是士、农、工和商,除了做官的和经商的之外,其余的都是做工和种田的农民。
我们先来说说古代的穷人。古时候的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很低,所以人们对粮食都十分珍重。
李绅的《悯农》有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有《朱子家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都说明了粮食的弥足珍贵,农民的生活艰辛。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大多数统治者实行的都是“重农抑商”的国策,这样的政策虽然会让整个社会的经济难以发展,但却有利于维护统治,固化阶级,让穷人一直穷,富人一直富。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富庶的大唐,农民的生活状况仍然不好。要是遇上了乱世,或者自然灾害,又不知有多少农民会活活饿死。
所以说,生活在古代的农民想要活下去,就只能拼命给有土地的富人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没有精力反抗。
农民们每天都得劳作,而在下田耕作之前,大家都会将裤腿卷起来,以方便干活。干一日尚可,毛发不会受损,但一年365天都这样干呢?长时间让腿部肌肤暴露在外,干的又全是粗活,自然避免不了毛发的损伤。
久而久之,腿上的毛发就会因磨损和浸泡而大量脱落,生长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渐渐的,腿毛就变得不那么明显了。
反观古代的富人,他们刚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基本不用干重度劳作,也不会经受风吹日晒,生活过得十分惬意。
不用下地干活,就意味着他们的腿不会长期浸泡在泥水中,也不会受到太阳暴晒,腿毛自然可以正常生长。
另一方面,自从儒学思想深入人心以后,人们愈发注重自己的身体。孔子在《孝经》中有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在古代,人人都重视孝道,而孝的起点,就是父母赐予我们的这具身体,包括了躯体四肢和须发皮肤,所以不让身体受到损伤,就等于是尽了孝道。而腿上的毛发,同样是须发的一种,因此有条件的家庭也会爱护腿毛。
至于“无福之人毛两腿”中的“毛”,其实是“忙”或者“光”的谐音。生活在古代的普通农民,每天都得为一家人的一日两餐奋斗,终日忙忙碌碌,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打理毛须发,长此以往,腿上的毛都忙得掉光了。
而当人们看到一个人的腿上没毛时,就会认定他是一个忙碌的农民,这样的人自然没什么福气。
古人说的“有福之人两腿毛,无福之人毛两腿”,的确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在里面。我们虽然不能说“有福”之人就不忙,但古代“无福”的人一定是很忙碌的,如果不拼命干活的话,那一家人的口粮都会没有着落。而“有福”的人却不用为基本的生计操劳,他们手里有钱, 底下有雇工,完全不用下地干活。
放在现在,这句老话仍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适用了,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每个人都有机会从事各种行业,只要我们愿意努力,愿意付出,都会得到相应的报酬,成为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