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赳赳:叛逆,是一个人走向自由探索的开始

此念家庭育儿 2024-07-25 15:44:37

▲ 图片来源:Kyutae Lee 此念直播预告

直播预告

「此念」将邀请胡赳赳,一起探讨「学会失控与不干预主义」,7月24日,此念视频号12:00 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导读

一个丧失了自我主体性的人,他不再听命于己,而是服从于人。

他的一切评价标准将都是外在的,他人的看法奴役了他。

他总是寻找外界的模板进行模仿:威仪、排场、阵仗、流程、套路。

时间久了,他再也体会不到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和认知的丰富性。

他可以在酒桌上程式化的背诵《春江花月夜》,使得众人例行鼓掌,但人人深知,他永远创作不出来伟大的诗歌。

——cinian——

胡赳赳

作家,文化研究者

近著有《论孤独》《赳赳说千字文》等

策划修复出版了被誉为

中国“百年语文第一书”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喜马拉雅FM主持汉字文化类节目

《赳赳说字》等

01

▲ 图片来源:Kyutae Lee

一个人尽量不要被外部评价所困挠。外部评价意味着外界所施加的言论、压力或激励。它包括两个部分:有利和有害。那些鼓励和赞美是有利的,那些嘲讽和逼迫是有害的。

但整体而言,它们都是有害的。鼓励和赞美看起来有利,却是通过美丽的语言操纵——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加剧你的行为。

而嘲讽或逼迫则试图打消你的行为,这也是让你屈服的方式之一。赞美使你屈服于你之所能,批评使你屈服于你之所不能,其本质都是屈服于他人的看法。

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知,赞美会让你多做很多你并不情愿去做的事,而批评则会让你不去做你本该去做的事。

而这样的想法则是恰当的:那就是,当你做一件事时,必然有人叫好,有人叫差。有人认为该做,有人认为不该做。

他人发表意见是他人的课题,也是他人的权利,但却不应该成为控制你的权力。你的行为模式永远不应该为此变形。

如果我们不能走出“心智”受外界操控的模型,那么我们始终难以成其为个体自身。也得不到独善其身的自由。

02

▲ 图片来源:Kyutae Lee

“自我”的形成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它确立了群己之边界。哪些是可以付出和让渡出去的,哪些是保存自我实体使之生存得更好的。前者的极端是奉献和牺牲;后者的极端是冷酷和一心为己。

这二者的代表是墨子哲学和杨朱哲学。前者极度无私,而后者极度自私。还有第三种情况,极度自私者,号召他人极度无私,自己坐享其成,美其名曰:大公无私。实则大公大私。

如果一个人完全无私,必然会徒众广备,则成全其一教之私。教主本人无论如何无私,其享受的特权已经是私之极点了。

这个第三种情况,就是乌托邦理想。无私者则众集,于是有私。自私者众散,于是也就无私了。事物仿佛总是在划圆:走到顶峰,然后走到对立面,最后回到起点。

而自我的形成则需要在无私与有私之间设置一道边界。由于外部环境往往倡导奉献牺牲,以道德之名对个人行为进行裹挟,所以,个体往往将自我当作自私,在做自我该做的事时,却会当作自私之事来处理。要么产生自责心理,要么产生伪善人格。

比如,当加班成为常态之时,那个不想加班的人要么被裹挟,要么顺着墙根溜走。这都会对其心理产生压力。而不加班本应该是天然正义的,但在某种社会形态下,却为群体压力所绑架。当群体被动员或号召起来之时,个体的自由就进入危机时刻了。

03

▲ 图片来源:Kyutae Lee

在响应号召时,群体中的积极分子能得到优势生态位。但其代价却是,以外部评价作为自我行动的律令,从而丧失了自我。

丧失了自我意味着自我主体性的丧失。从此,他不再听命于己,而是服从于人。他的一切评价标准将都是外在的,他人的看法奴役了他。他总是寻找外界的模板进行模仿:威仪、排场、阵仗、流程、套路。

如果时间久了,他再也体会不到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和认知的丰富性。他可以在酒桌上程式化的背诵《春江花月夜》,使得众人例行鼓掌,但人人深知,他永远创作不出来伟大的诗歌。

04

▲ 图片来源:Kyutae Lee

确认自我,确认自我的意识,确认自我的课题,这是通向自由的唯一道路。所谓自由,首先就是不听命于外界,而是听命于自我、忠实于自我、行动于自我。

自由的人,身心是走向合一的,知行也是走向合一的。反过来说,凡是身心不合一者,知行不合一者,是得不到自由的。

自由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外界的压力。不看他人脸色,避免人云亦云,不被裹挟也不被胁迫。领导讲话的时候可以不鼓掌吗,饭局中间的时候可以离席吗,可以做到不干涉他人的份内之事吗?

在某种社会形态下,互相给面子成为常态,以便下次不时之需。说话总有某些暗示或明示,一不小心自己就被套进去了,他人的事变成自己的事。

大多数人都觉得活的挺累,是因为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进退失踞,自我缺少确定感和控制感,永远在追随外部的响应,因为,他被一部分比他强的人操控。于是,必然的,他也倾向于操控另一部分比他弱的人。

家庭就成为社会压力的最后一个传导器。领导控制下属,没有什么可以控制的下属就只能控制自己的家属和子女了。

05

▲ 图片来源:Kyutae Lee

叛逆是不应该受指责的,叛逆的本质是挑战外部规则。叛逆可以说是一个人走向自由探索的开始。有些叛逆很显性,格格不入,处处反着来。另外的叛逆则很隐性,唯唯诺诺,口是心非。

叛逆是相对于规训而言的。如果没有叛逆,人则会走向规训,也就是按照外界、他人的安排,服从社会规则和大众习俗,按部就步地度过一生。

其优点是安稳,风险小;其缺点则是渐渐失去自我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规训是社会赋予给个人的外在评介系统。

规训是一定会存在的,但什么样的规训是合理的,以及规训的边界是什么,则值得我们探讨。规训一词,首先便有着等级观念,其意味着上级与下级、先进与后进、强势与弱势、集体与个体的划分中,前者规训后者,而后者是不可能规训前者的。

后者对抗规训唯一的办法是叛逆。叛逆的结果可能是破罐子破摔,也可能是阳奉阴为。显性的叛逆,是为了争取规训法则的改变,希翼获得个体的主体性价值。

而隐性的叛逆,则是无声的反抗,在保全自我的情况下,走向自我放逐。如果酿成群体事件,则前者会走向暴力革命,而后者会走向边缘式的思想革新。

二者同样会为社会规则的重新激活注入活力。只要规训存在,叛逆就不会停止。叛逆是充满风险性的行为,但为了自我主体的确立,不得不付出这种代价。

06

▲ 图片来源:Kyutae Lee

个体走向独立自由之路是艰难的。个人要成其他自己,必得有恰如其分的方式。他既不能干涉他人,也不能让他人干涉自己。

但总有很多隐形的压力、高尚的借口、群体的裹挟,使得个人乖乖就范,成为工具人。工具人实现的是他人的想法而不是自我的想法。时日一长,如果不警惕的话,个人便失去了自我意识——并不是指昏死,而是被他人操控而不自知。

家长、校长、董事长,可以用感恩、戴德、事业发展等方式操控你的人生。由于这是一长串社会历史链条的产物,操控者甚至意识不到这是在操控他人,因为传统便是这样。

自我的意愿和意欲极其重要。一旦自我的意愿不强烈,就会被他人的意愿填满。自我的意愿,相当于在自己心田中种出的庄稼,如果你不种植,他人便会乘虚而入,种上他们的庄稼。极有可能,一开始便是他人的庄稼,让你相信这是你的庄稼。他人常常把他人的意愿,伪装成你的意愿,植入给你。这尤其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因为这是一个尚没有形成判断力的时期。

小的时候,我们便应该培养“主见”。个人自主的见解,以及为个人的想法付出努力。自由探索的越充分,将来越能形成个人的主体性。因此要不怕犯错误,因为错误会形成经验,成为养分。

07

▲ 图片来源:Kyutae Lee

如果说他人的言论和外界的压力是外部评价系统的话,人应该建立自己的内部评判系统。

这个内部的评判系统可以确立自我的主体性。内在的驱动力,内在的兴趣,内在的感受和感知力,一切从自我出发。由自我驱动自我,而不是由他人驱动自我。当然,一种基于平等和尊重关系的交换、妥协不在此列。

因为当个人感受到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平和的、善意的之时,他才会很快将外界诉求转化为内在诉求。因为某种信念告诉他,自己是有价值的且不被忽视或蒙蔽的。

只有当外界诉求变为内在诉求时,“受他人利用”的感觉才会转换为“主动利他”。这便是助人为乐的来源,他会为人类共同体、生态共同体输入新的价值,而他自己也会因此感受到幸福和成就感。

但助人为乐的前提是我乐意,乐意如此才能体会到幸福和成就感,诸如此类的体验。否则的话,则是受人蒙蔽的,阻断连接的,体会不到意义的。

08

▲ 图片来源:Kyutae Lee

独善其身并不意味着不关心人类共同体及生态共同体,恰恰相反,独善其身本来就是为共同体注入一股清泉,当自我没有缺失,不缺爱,拥有付出的能力,不仅不需要外界的赋予,反而能够向外界赋予新的价值,这就是独善其身的魅力。

独善其身者首先是身心合一的。他的心灵产生出意欲,他的意欲产生出行动。由于他自动生成了这样一套不受外界干预的系统,他驱动他自己的身体,他驾驶自我,不再受外部世界的困挠。

于是,他便获得了自我统一,这种自我的统一性使得他能够通过“由自”达到“自由”。他无须再分辨何者为内、何者为外,他也无须担心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之分,因为他的系统性已经建立起来了,于是外界和内心在他的自我系统性中投射和运行。

可以简短理解为,独善其身是一套操作系统,这套操作系统不再惧怕外界的病毒攻击,也不再担心给别人添麻烦。他坦然受之、坦然施之。

他不会因为自身不够完美而自卑或自我谴责,也不会因为他人的赞美而变得自大甚至狂妄起来。这套操作系统是稳定的,其稳定的原因是可以通过意识扫描,时时进行反思,那些有毒的思想既便裹着甜蜜的语言,也会被其识破。

09

▲ 图片来源:Kyutae Lee

自由之境不在别处,当内心与外在,投射与记忆不再是二元对立时,自由便出现了——但前提时,你首先得区分内心与外在,使得自我具有主体性——这就像你首先变得富有才可以花钱一样,如果不能独善其身,那就相当于贫者借钱消费。

自由意味着一种平衡能力,自由者永远不会走向某个极端,而打破平衡性。自由是一种整体性的艺术,正是由于考虑到整体性,平衡感就显得极其重要。

但不妨有时候,自由者会冲破某些障碍,冒着某些风险,甘于挑战旧有的机械知识、僵化规则和教条主义,挑战自我的突破,以期达到新的平衡性。因此这种平衡性是动态的,也是发展的,自由者使用现代文明的意识破除野蛮的笼罩。

自由之境是清醒的,不是麻木的。某些假装自由的东西会让人麻木,以为真理在握,以为可以一劳永逸,以为历史终结,以为心无挂碍。而这实在是一种迷障。

当乐观主义盛行,万人欢呼,清醒的意识便有可能被剥夺,这种迷魂汤一样的技术无处不在,而振臂一呼响者云集的诱惑,又有几个人经得起考验呢?如果不拥有独善其身的训练,自我主体的麻醉可能就会放倒一个人。当他失去意识和行动力之时,他便只能成为一个待宰的羔羊。

因此,自由意味着不知疲惫的反思。之所以不知疲惫,是因为这是他乐于去做的事。没有人可以干涉他做任何不违法的事,除非他乐意。别忘了,他也做好了付出代价和承担后果的准备。

- END -

此念直播预告

「此念」将邀请胡赳赳,一起探讨「学会失控与不干预主义」,7月24日,此念视频号12:00 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碧岩录今释》

学习《碧岩录今释》课程,

和赳赳老师一起参研经典的精妙与大智慧。

《碧岩录今释》课程的开课时间:

8月22日-9月26日

每周四19:30-21:30,一共6节课。

课程原价980元,

现在早鸟价只需要880元哦~

(下单请联系客服,赠送《碧岩录今释》一本。)

扫描图片二维码,立即报名

课程详情

《碧岩录今释》

0 阅读:0

此念家庭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