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间对诸葛亮的传说比关羽多,关羽却成了神,到处都是关公庙,众人祭拜,诸葛亮却成不了神呢?
其实这个事情是人间政治的结果,跟关羽和诸葛亮谁厉害没有直接关系。
同为三国时期的人物,关公在民间不断被神话,最终成为神祗。而武侯历经祭祀,变成了忠臣和文人偶像,却最终也没能封神。
自晋朝以来,关羽和诸葛亮都得到民间的祭祀和纪念,并渐渐将其化为信仰。
但一开始关羽得到的名头并不好,因为荆楚大地的人们其实很不喜欢关羽的统治,所以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关羽被人看做一种冤魂厉鬼,是“关妖”。
陈朝时,一个名叫智颛的僧人创立了天台宗,这位“天台大师”对佛教影响甚大,其融合的观念让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也受到了隋炀帝的关注。
隋炀帝赐智颛以“智者”之名,智颛和尚脸也挺大,直接就把关羽的神位请进和尚庙,对其搞了个“受五戒”仪式。
也就是说,智颛和尚觉得关公与佛有缘,便把关公神位拉到佛门中去了。
这个“受五戒”仪式简单理解,就是个信众皈依佛门的顶级仪式,这位信众要经历请圣、忏悔、受三归、发愿、劝嘱等仪式。
比如早年电影《少林寺》结尾,李连杰饰演的小和尚在宝殿上的问答,老僧问:“尽形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就是其中求戒的一小段。
(注:标准的问答是:不邪淫,是优婆塞戒,汝尽形寿能持否? 求戒者答‘能持’)
智颛是这样解释的:有天念经入定,遇到关公的神魂骑着赤兔马过来要头,于是他念经点化了这个无头骑士,关羽欣然答应皈依佛门,做珈蓝护法。
关羽一个三国时代的人,怎样能在隋朝受五戒,这个就不必过多纠结了,总之你与我佛有缘就行,最终解释权归智颛和尚所有。
就这样,关羽受了佛门五戒,被封为护教珈蓝。
没错,这个珈蓝就是《西游记》中,与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起,隐隐跟在唐僧后面的那帮“一十八位护教珈蓝”。
这十八珈蓝指的是佛教中护卫珈蓝园的打手,为:美音、梵音、天鼓、巧妙、叹美、广妙、雷音、师子音、妙美、梵响、人音、佛奴、叹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观。
广义地说,十八珈蓝就是佛教寺院的护法神,但关羽究竟是哪尊珈蓝,好像也没有谁讲明。有的地方封建迷信搞裹了条,亦将珈蓝认为是单独的一尊神。
通俗地说,古代佛教认为寺庙有十八守护神罩场子,谁要是敢在此地闹事,就会招来珈蓝的处罚,招现世报也不足为奇。
总之,从这个护教珈蓝的佛教神位开始,关公开始走向了更高的神路。
别的宗教见关羽被佛教越吹越神,便也开始拉扯这位香火很旺的神灵。反正关公一不剃头发,二不放刀子,三不脱铠甲,随便怎么祭祀都没错。
所以到了唐朝时期,老李家为了文武并举,以国家法令形式大搞“武庙”祭祀的时候,也把关羽这个网红将军塞了进去封神。
这武庙今天了解的人可能不多,话说文庙祭祀的是孔子,武庙祭祀的是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
因为是照着文庙依葫芦画瓢搞出来的东西,武庙也学着别人搞什么亚圣、十哲,配祀从祀这类。只不过换成了历代的将军。
武庙的全称是“武成王庙”,这武成王是唐高宗给姜子牙封的王,关羽仅仅是跟在其中做了个“从祀”。
换句话说,姜子牙才是“武圣人”,这是对应孔子“文圣”的;张良也是武亚圣,对应儒家孟子。
武庙有64从祀,所以关羽只是六十四分之一。
而且这64从祀上面还有配祀“十哲”。
十哲分别是:孙武、田穰苴、吴起、诸葛亮、李靖、李勣、韩信、乐毅、白起、张良。
哪个在华夏历史上不是文韬武略的帅才?哪个不是种花家的大军事家?
毕竟关羽在真正的历史上只是蜀汉的将军罢了,不说跟写《孙子兵法》、《司马法》、《吴子兵法》的这些大牛比,他那个“威震华夏”与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比起来如何?
但尽管水分巨大,关羽的神位还是混入了基层组织,成为了官方认证的被祭祀的武庙将军,这代表着关公正式成为华夏军魂的一部分。
顺带说说武庙64从祀都是谁:
分别是春秋战国的:李牧、廉颇、赵奢、王翦、孙膑、范蠡、管仲、田单。
汉初的:彭越、周勃、周亚夫、曹参。
武帝时的:李广、卫青、霍去病、赵充国。
光武时的:邓禹、吴汉、冯异、耿弇、贾复、寇恂、马援
汉末的:段颎、皇甫嵩
三国的:关羽、张飞、周瑜、陆逊、吕蒙、张辽、邓艾。
晋南北朝的:羊祜、谢玄、陆抗、斛律光、王猛、慕容恪、檀道济、长孙嵩、王镇恶、吴明彻、王僧辩、慕容绍宗、宇文宪、于谨、韦孝宽、王濬、杜预、陶侃。
隋唐的:郭子仪、尉迟恭、裴行俭、苏定方、韩擒虎、王孝杰、张齐丘、史万岁、杨素、贺若弼、李孝恭、郭元振、王晙、张仁亶
后来宋朝的时候武庙又进行了调整,弄掉了檀道济等污点太大的人物,去掉了“十哲”,采用了1主祀(姜子牙)+1配祀(张良)+10殿上配享+62两庑配享的格局。
这时候关羽依然没有“殿上配享”,殿上配享的还是诸葛亮、孙武等人,只是换掉了白起、韩信,张良换成了郭子仪,又用范蠡换下了吴起。
今天关帝庙被搞成了武庙
当姜太公和一众大军事家在殿上享受香火的时候,关公只能在旁边的西庑与张辽等人一同帮姜太公镇场面。
不过问题不大,在武庙盛行的时候,道教也早早学着佛教将关羽纳入了其神话体系。
道教怎么吹Bullshit的呢?他们写了本叫《广见录》的书,里面直接生造了一段关羽的神话。
这段神话大意是这么搞的:
关羽不是山西运城解州人吗?解州不是有个上古盐池吗?这盐池是红色的,所以人称“蚩尤血”。
话说大中祥符年间,蚩尤突然破除了封印,盐池干了。
盐池干了就没法炼盐,山西将会丢掉好大一块GDP,因此宋真宗赵恒派了专员下去调查。
结果真宗遇到了城隍,城隍说:歹势啦!蚩尤出来作乱啦!
于是第30代天师张继先道士下山,请神作法,召来关公神魂。
只见那关公也不含糊,说了句:“就你叫蚩尤啊?”掏出大宝剑上去就劈,解决了蚩尤,于是海清河晏,盐池恢复。
宋真宗大感关公之神威,便为其建庙立祠,奉为“崇宁真君”。
其后除了《广见录》,道教又编了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再次重申了这段故事。
接着关羽在道教中越升越高,俨然在某些传说中成为了“四大护法”。
这个四大护法之说非常凌乱,一般指的是天蓬、天猷、翊圣、佑圣等四真君,但又有岳飞、赵公明、温琼、康席等四帅之说,再就是华光大帝、关圣帝君、赵公明、温元帅这四位。
因为宋徽宗很迷信道教,也很信任张继先,相信解州盐池是关羽解决的,因此关羽得到了宋徽宗的另眼看待,为其连封了几次王,从“崇宁真君”,变成了“昭烈武安王”,直封到“义勇武安王”。
再往后就没机会封了,因为道士们葬送了东京,北宋灭亡了。
南宋也灭亡以后,武庙陷入了式微,蒙元统治者对以汉族将军为主体的武庙祭祀半分兴趣都没有,再加上统治需求,他们对武庙进行了限制,曰:“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也就是说,诸葛亮此时还在体制内,但关羽是真的没戏唱了。
几十年后蒙元垮台,朱元璋又开始搞“历代帝王庙”。
这个帝王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朱明的“正统”统治,所以从尧舜禹汤到姬发刘邦唐宗宋祖甚至忽必烈都有收纳,为的就是个皆大欢喜。
帝王庙整出来了,朱元璋就开始对武庙下手。他以“姜子牙是周武王的臣子,应该配祀武王,怎能令封武成王”为由,彻底废除了自唐以来的武庙制度,把姜太公的神像抬进了帝王庙,放到周武王下面。
就这样,武庙消失了。武圣姜子牙的祭祀神位也消失了。
但不复存在的武庙,却弥散出了不少祭祀习俗,人们开始以单独的祠堂进行纪念,如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
到了清朝以后,关羽突然又开始被热炒。
当时许多汉人不服满清统治,纷纷到岳飞的岳王庙去进献香火,以寄托自己的心思和情怀,俨然将岳飞庙化为了曾经的那个武庙。
满清统治者开始还没注意,当岳飞祭祀已经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他们就必须镇压这股会引发不稳定的苗头。
直接推翻岳王庙很难,那只有找个顺心者替换。
谁顺心呢?那当然是关公庙。
关公庙自古就已经存在,并且在明时关公文化开始暴发,各种相关的祭文、小说、胡说满天飞,亦成为后金的祭祀和加封对象。
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成功塑造了一个义薄云天,有着红脸大胡子卧蚕眉的关羽形象。
著有《万历武功录》的明代理学大家瞿九思是关公造神的急先锋,他码了个《关将军幽赞录》,把关羽吹成“火帝”,火帝所以脸红,说关羽的关是南天门之关,羽是朱雀之羽的意思。
而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的31卷《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一文更是鬼扯不断,说关羽是项羽转生的,因为古代就这俩万人敌。
更过分的,说关羽是“朱衣神”,是玉皇大帝的头号手下,曾托生伍子胥,连文昌星君和武曲星君都是他的手下,托生东汉末年是为了解决天下大乱。
明万历朝时,关公已经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镇远天尊关圣帝君”,也正是此时关帝庙开始兴起,这尊武庙中的小配祀变成了大帝,拥有了单独的庙宇。
万历皇帝特别喜欢关羽文化中的“忠义”,小手一挥,关羽就成了“协天护国忠义大帝”。
一本正经的崇祯皇帝也不能免俗,封其为“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这就真的是当神仙供了。
后来依靠“一本三国平天下”的满清,自然也是对关公信仰不断,接连加封。
顺治时期,为了强化关公信仰,清帝直接把关羽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从此关公庙变成了“关帝庙”,也揭开了一场不断神话关羽的连轴戏。
康熙年间,康熙尊关公为“夫子”,将其地位拉到了与“孔夫子”同一层面上。
雍正年间,关羽接连被封为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雍正还将岳飞给移出庙宇,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大肆推动汉人信奉关羽,将岳飞对民族的忠义,化为关羽的个人忠义。
关羽的祭祀在这一时期也被推到了“中祀”的程度上,中祀是仅次于祭天大祀的国家仪式,清代中祀对象为日、月、先农、先蚕、前代帝王、文昌、太岁,皇帝需沐浴斋戒,焚香叩首。
乾隆年间,这个喜欢盖戳子装文化的十全老人,居然还给关羽封了个“山西关夫子”的封号,坐实了康熙赋予的尊号。
这个“关夫子”亦成为清代对关公的一种普遍称呼,连《红楼梦》都不能免俗。
“山东孔夫子,山西关夫子”,一文一武两圣人,这就彻底凝固了皇权儒统中的关羽圣人地位。
道光年间再次给关羽封帝,称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光绪皇帝也凑了个热闹,封关羽位“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至此“关帝”和“关圣”的概念算是完全沉淀了下来,在人们心中,关公是大帝,是圣人,是一尊大神。清朝修了三十多万座关帝庙,关公的香火远比什么城隍、土地、观音、佛祖道祖要兴旺。
总之,关羽成了神,而且神位横跨佛、道、儒,就连袁世凯建立中华帝国时,都把关羽重封了一遍。
只不过袁世凯为了重新拉回岳飞信仰,搞了个“关岳合祀”项目,建造关岳庙,一边站关公,一边站岳飞。祭祀时陆军总长主持,仪式极为繁复庄重。
随着民国的衰颓和灭亡,关帝的祭祀在内地式微,但却继续在港澳台绵延,甚至流传到了海外,连南美国家的黑帮都开始拜关公。
实际上,随着几百年祭拜关公的热潮迭起,民间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关公信仰,推波助澜将关羽推上了更高的神坛。
在民间的推演中,关羽变成了“武财神”,成了“事业三大件”之一,与白菜(百财)、金蟾、招财猫等放在一起。
与之接近的票号、钱庄和会计,也将关公当祖师爷,据说这是因为关羽降曹后,被曹操优待,但“羽尽封其所赐”,他为此发明了会计们的记账本。而关羽信义无双,这又是金融者们的职业道德准绳。
还有过去理发的,他们认为关二爷修得一手好胡须,又善于割人头,便将其当成了tony老祖。
有养蚕的,认为关公是“卧蚕眉”,所以能保佑蚕虫兴旺。
有盐贩子,认为关公家乡就是大盐田,又有斩蚩尤活盐池的传说,所以他是盐业祖师。
有卖布的,认为关羽早年干的就是卖布的行当,所以他是布业祖师爷。
最搞笑的是做豆腐的,说关羽当年杀人后逃跑,身无盘缠,进了家磨豆坊做工,由此成为祖师爷。
没有破四旧的台湾省在1993年还在给关羽封神,他们这回直接把关老爷封成了“上帝”。
对,你没看错,关公是“第十八代上帝”,尊号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他已经当玉皇大帝了。
实际上,诸葛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到的尊崇比关羽要高。而且历代都喜欢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当做文臣模范和表率,尤其是他的前后《出师表》和《诫子书》,已经属于古典时代的必读教材。
如康熙帝所云:“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晋朝司马家更是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几乎将其夸成花儿,甚至追封其为“武兴王”。
五代的前蜀也继续对诸葛亮的推崇,封其为“安国王”,希望诸葛亮能保佑己身,护国周全。
也许,正因为诸葛亮长久以来被当做“人”来看待,人们也更愿意将其当做人来看,所以才编造不出关于他的太多神话。
然而诸葛亮也不是没有被神化,今天看到的很多诸葛亮,其实也是被美化过、篡改过的形象,他在《演义》这类文学中变得“多智近妖”,又高大完美。
既然成了个完人,那么又何必成神呢?
朱元璋就秉持了这种观念,他不太喜欢对诸葛亮加注的一堆封号,所以仅留下了“忠武侯”的封号,拆除了武侯祠。其后朱元璋废除了姜子牙的武庙,再次挪走武侯神位,兴建历代帝王庙,诸葛亮被移到了从祀名臣的行列中。
很明显,朱元璋更希望诸葛亮当个“名臣”,而非成王成圣,变得比他服侍的刘备、刘禅还要高大上。
所以后来对于诸葛亮的祭祀,要么是帝王庙中的从祀,要么就是作为著名文臣,当祭孔的从祀。
清朝统治者亦如此,他们虽然重修了武侯祠,但将这个武侯祠与刘备的汉昭烈庙合在了一起。(另一说是明献王朱椿所作)
刘备是主,孔明是臣,但人们就是更愿意祭拜孔明,活生生把挂着刘备招牌的昭烈庙拜成了武侯祠,这也是没谁了。
换个角度看,尽管孔明和关羽都被历史所“修饰”了,但比起神得没边儿的关上帝,还是更贴近凡人的武侯显得更可爱。
实际上一切神灵崇拜都源于人内心的需求,关帝那无数个“祖师爷”身份就是如此。关羽同时被释儒道加民间所传信,被割裂成了无数张对应需求化的面孔。而诸葛亮太纯粹,有着鲜明的儒家身份,所以他更容易被打造成忠臣、能臣、干臣的模板,反倒“神”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