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哲学爱好者们!今天咱们要一头扎进《纯粹理性批判》里,探索一个超有意思的领域 —— 理性心理学。这理性心理学啊,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城堡,里面藏着好多关于咱们灵魂的秘密。它心心念念想干的事儿,就是从 “我思” 这个神奇的小线索出发,深挖能思维的存在者,也就是咱们灵魂的本性。你就想啊,这多像一场刺激的寻宝之旅,就靠着 “我思” 这张神秘地图,去找那些藏在灵魂深处的真理宝藏。
可别小瞧了这个探索,它和咱们平常理解的心理学可不一样。理性心理学就像个执着的探险家,一心想要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的经验干扰,纯粹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把灵魂的秘密给揪出来。这就好比别人都在热闹集市里找宝藏,它偏要独自走进神秘的深山老林,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宝贝。但这深山老林里啊,到处都是迷雾和陷阱,它能顺顺利利找到吗?咱们接着往下看!
二、“我思”:理性心理学的神秘钥匙在理性心理学这座神秘城堡里,“我思” 就是那把看似普通,实则威力巨大的万能钥匙。你别看它普普通通的,它可是所有一般概念,甚至先验概念的 “大管家”,就像一个厉害的收纳师,把各种概念都整整齐齐地放在自己这儿。有了它,思维才有了清晰的方向,各种概念才能在思维的舞台上有序地表演。
理性心理学满心欢喜地拿起 “我思” 这把钥匙,信心满满地想要打开灵魂真理的大门。它觉得,只要紧紧握住这把钥匙,就能在灵魂的世界里畅行无阻,把那些关于灵魂的秘密都找出来。可现实哪有这么简单呢?就好比你拿着钥匙,以为能轻松打开一扇门,结果发现这扇门被各种奇怪的锁给锁住了。“我思” 虽然厉害,但它一不小心就会被经验性的东西给干扰。比如说,你本来想安安静静地思考灵魂的事儿,结果突然肚子饿了,这肚子一叫,你的思绪就被拉到美食上去了,这就是经验性的干扰,让 “我思” 没法专心干它的大事儿。
“我思” 这把钥匙还有个让人头疼的地方。它虽然能帮我们区分内感官的灵魂和外感官的肉体,可它自己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老是让人捉摸不透。它就像个模糊的影子,你知道它在那儿,但就是看不清楚它到底长啥样。理性心理学想靠着它去认识灵魂的本性,可往往就像在迷雾里走路,越走越迷糊。这 “我思” 到底能不能带着理性心理学找到灵魂的真相呢?咱们接着瞧!
三、揭开谬误推理的神秘面纱在理性心理学的探索路上,有个超级大麻烦,那就是谬误推理。这谬误推理分两种,一种是逻辑的谬误推理,就像是一场糟糕的魔术表演,形式上出了错,让观众一眼就看出破绽;另一种是先验的谬误推理,这个可就狡猾多了,它就像藏在暗处的小怪兽,有先验的根据来搞破坏,让你的推理在不知不觉中就跑偏了。这小怪兽就住在人类理性的本性里,时不时跑出来捣乱,给我们制造一些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幻觉。就好比你走在一条自以为正确的路上,结果越走越偏,最后发现自己走进了死胡同,还不知道咋回事儿。
接下来,咱们就得好好扒一扒理性心理学的四个谬误推理,看看这些 “小怪兽” 是怎么捣乱的。
第一个谬误推理,说灵魂是实体。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房子,就说房子里的每一块砖都是独立的小房子,这不是闹笑话嘛!在思维里,“我” 确实是判断的主体,但这可不代表 “我” 就是那种实实在在、永远不变的实体。你想啊,你今天想吃火锅,明天又想吃烧烤,你的想法变来变去,这能说明 “你” 这个主体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吗?理性心理学在这儿就犯迷糊了,把思维里的逻辑主体和真正的实体概念给弄混了,就像把苹果当成了橘子,还美滋滋地以为自己发现了新水果。
第二个谬误推理,说灵魂在质上是单纯的。这就像你看到一个拼图,觉得每一块拼图都简单得不得了,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但实际上,实体的概念和直观紧密相关,而我们的直观往往是感性的。就好比你看到一个苹果,你能直观地感觉到它的颜色、形状、味道,这就是感性直观。在这种情况下,要说 “我” 在思维里是单纯的,就像说拼图里的一块小拼图没有任何细节,太简单粗暴了。毕竟在其他情况下,想要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单纯的,那可得费不少功夫呢,哪能这么随便就下结论!
第三个谬误推理,说灵魂就其所在的不同时间而言是数目上同一的,也就是人格的同一性。这就好比你觉得自己小时候的玩具和现在的玩具虽然样子变了,但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个玩具,这显然不太对嘛!你意识到的自我同一性,只是在思维概念里打转,和作为客体被给予的直观没啥关系。要证明灵魂的人格同一性,可不是光靠在脑子里想想 “我思” 就能搞定的,还得有基于直观的各种综合判断,就像你要证明一个玩具是同一个,得拿出它的购买凭证、使用痕迹这些实实在在的证据才行。
第四个谬误推理,说灵魂处于同空间中可能的对象的关系中。这就好比你觉得自己和周围的空气都有某种神秘的联系,然后就说自己和空气在空间里的关系能证明自己的某种特殊存在。但实际上,你把自己作为能思维的存在者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这只是个简单的分析命题。你根本不知道没有那些让你产生各种表象的外部事物,你能不能仅仅作为能思维的存在者存在,就像你不知道没有空气,你还能不能好好思考一样。
你瞧,这四个谬误推理,就像四个调皮捣蛋的小鬼,把理性心理学的探索之路搅得一团糟。理性心理学本想靠着它们找到灵魂的真相,结果却被它们引入了歧途。这也提醒我们,在探索哲学问题的时候,可不能被这些看似有理,实则错误的推理给骗了!
四、门德尔松的 “灵魂保卫战” 为何失败话说有个叫门德尔松的哲学家,这人可聪明了,脑瓜一转就发现了个事儿。当时大家都在讨论怎么证明灵魂不会挂掉,一般的论证是说灵魂要是个单纯的存在者,就不会因为分解而玩完。但门德尔松一拍大腿,觉得这不够啊,灵魂要是突然消失了可咋整?这就好比你有个心爱的小宝贝,你觉得它不会碎掉,可万一它直接凭空消失了呢?这谁受得了!
于是,门德尔松决定自己出手,打一场 “灵魂保卫战”。他在《斐多篇》里信誓旦旦地证明:一个单纯的存在者根本不可能终止存在!为啥呢?他的理由是,这单纯的存在者没有部分,就像一个光滑的玻璃球,没有啥东西能让它一点点掉下来,所以它不会逐渐丧失存在的东西,也就不会慢慢变成虚无。你看,在它存在的这一瞬间和不存在的那一瞬间之间,根本就没地儿让时间插一脚,这要消失也太难了吧!
但门德尔松还是漏算了一点。就算灵魂真像他说的那么单纯,没有扩展的量,可它也有强弱的量啊!就好比一个小台灯,它的光有亮有暗,灵魂的各种能力也是这样,有强有弱。每一种能力的实在性都有个程度,这个程度说不定能通过无数个更小的程度慢慢减弱。就算灵魂不会像摔碎花瓶那样分解,也可能像小台灯没电了一样,光越来越弱,最后 “啪”,没了!
你想啊,意识这玩意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你迷迷糊糊的,意识就没那么清楚;有时候你精神抖擞,意识就特别明晰。从特别清楚到完全没意识,中间有无数个程度呢。就像你玩手机,电量从 100% 慢慢掉到 0%,这中间的过程可太漫长了。灵魂的各种能力,包括意识到自己的那种能力,也是这样,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慢慢没了。所以啊,门德尔松想证明灵魂持久性这事儿,就这么 “凉凉” 了,灵魂的持久性还是没得到证明。
还有些人,脑瓜也挺能想的,琢磨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儿。比如说把一个单纯的实体分割成好多个实体,或者把好多个实体合并成一个单纯的实体。这听起来就像变魔术一样,可这真能实现吗?先不说这事儿靠不靠谱,唯理论者就因为思维里统觉的统一性,不允许从复合物去解释问题,就大胆地从纯思维能力出发,去构建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也不管有没有实际的证据。那唯物论者一看,你能这么玩,我为啥不行?我也大胆用我的原理。这两边就这么杠上了,谁也不服谁,可最后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来,就像两个小孩吵架,吵得面红耳赤,最后也不知道在吵啥。
五、理性心理学与唯心唯物的 “爱恨情仇”理性心理学在探索灵魂的道路上,和唯心论、唯物论那可是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 “爱恨情仇”。咱们先说说按综合关联的情况,这理性心理学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唯心论的 “大坑” 里。在理性心理学构建的体系里,那些能思维的存在者不仅觉得自己能独立于外部事物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还觉得能自己规定自己的存在。你看,这是不是有点太自我了?就好像一个人觉得自己可以不用吃饭、不用呼吸,就能活得好好的,这不是做梦嘛!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走向唯心论,至少也是那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或然唯心论。要是都觉得外部事物的存在对规定自己在时间里的存在没啥用,那还管它们干啥?干脆就别管外部世界了,自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玩得了,这多荒唐!
反过来,咱们再看看分析程序这边。“我思” 这个命题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说它包含着一种存在吧,可又说得模模糊糊。从这个命题出发,唯物论和精神论就开始了一场 “口水仗”。唯物论想从物质的角度来解释 “我” 这个能思维的主体,可就像用一把小钥匙去开一把超级大锁,根本打不开。为啥呢?因为在空间里,没有啥实在的东西是单纯的,就像你找不到一个只有一个面的积木。而 “我” 在思维里好像是单纯的,这和唯物论的观点根本对不上号,所以唯物论解释不了 “我” 的性状。
那精神论呢?它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 “我思” 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这存在就像天边的云彩,看着好看,可根本抓不住。我们想要确定自己的存在方式,是实体还是偶性呢?光靠这单纯的自我意识,根本没辙!就好比你站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森林里,想找出去的路,可四周都是白茫茫的,啥也看不见。所以啊,不管是唯物论还是精神论,在解释 “我” 的存在方式上都没辙,我们根本没办法知道灵魂到底是咋独立实存的,这就像一个解不开的谜团,一直悬在那儿。
六、理性心理学的 “真面目” 与价值咱们说了这么多,现在得好好揭开理性心理学的 “真面目” 了。理性心理学啊,它可不是我们一开始想的那种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神奇学说,它更像是给思辨理性戴上的一个 “紧箍咒”。你看,它老是在那儿提醒思辨理性:“嘿!别跑太远啦,有些地方你可去不得!” 这就避免我们一头扎进无灵魂的唯物论里,觉得人就是一堆物质,没有啥灵魂可言;也防止我们一股脑地陷入那种不切实际的精神论,天天做着灵魂能超脱一切的美梦,要知道,在这辈子,这些想法可没啥根据。
理性心理学就像一个智慧的长者,它告诉我们,理性对那些超出这辈子的、让人好奇得不得了的问题,选择拒绝回答,这可不是它胆小怕事,而是一种暗示。它在提醒我们,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用的、浮夸的思辨上,不如把我们的自我认识用到实实在在的实践中去。就好比你天天琢磨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颗,还不如想想怎么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虽然实践应用还是围绕着经验的对象,但它的原则可是从更高的地方来的。有了这些原则,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好像自己的目标能远远超越经验,超越这辈子一样,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方向,更有意义。
你想啊,要是没有理性心理学这个 “紧箍咒”,思辨理性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乱跑,说不定就把我们带到沟里去了。有了它,我们就能更踏踏实实地生活,把精力用在该用的地方,不去做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理性心理学,虽然看起来没那么炫酷,但它的价值可大着呢!
七、心理学谬误推理的 “病根” 与解决办法咱们前面说了那么多心理学的谬误推理,现在得找找它们的 “病根” 了。这些谬误推理啊,就像是两个小孩玩捉迷藏,结果把人都给搞混了。它们把理性的一个理念,也就是那种纯粹的理智,和一个一般能思维的存在者在所有方面都不确定的概念,稀里糊涂地混在了一起。你看,“我思” 本来是因为可能的经验才产生的,结果有人就抽掉了所有现实的经验,还美滋滋地以为自己能在经验和经验性条件之外,意识到自己的实存。这就好比你本来在一个大超市里找东西,结果你把超市的门一关,还觉得自己能找到东西,这不是自欺欺人嘛!
他们把对自己经验性确定的实存进行抽象,和自以为能孤立地意识到能思维自我的实存这两件事,当成了一回事儿。就像把苹果和橘子都当成了同一种水果,还觉得自己发现了新大陆。他们还以为认识到了自己里面实体性的东西就是先验的主体,其实啊,他们在思想里只是把意识统一性这个知识的纯然形式当成了基础,根本没搞清楚状况。
再说说那个灵魂与肉体共联性的问题。这问题本来不属于咱们讨论的心理学范畴,为啥呢?因为这心理学的目标是证明就算灵魂和肉体不一起玩了(也就是死后),灵魂还有人格性,这可太超验了。但就有人好奇啊,想知道这灵魂和肉体是怎么一起 “玩耍” 的。这问题的困难就在于,内感官对象(灵魂)和外感官对象(肉体)看起来就像来自两个世界的人,一个生活在时间的世界里,一个生活在时间和空间的世界里。
但你要是换个角度想,这两个对象的区别说不定没那么大。它们看起来不一样,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好像在另一个的外面,就像两个人站在不同的地方,看起来不一样,但实际上本质可能差不多。这么一想,困难好像就没那么大了。剩下的问题就是,一般实体的共联性是咋回事呢?这问题可太难了,就像宇宙的终极奥秘一样,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的领域,甚至超出了人类知识的领域。就像你问一只蚂蚁,宇宙到底有多大,蚂蚁肯定一脸懵,这对它来说太难理解了,咱们人类面对这个问题,也是这种感觉。所以啊,有些问题咱们还得慢慢来,说不定以后就能搞明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