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时如何选择适合的人工晶体?

老艾的记事本 2024-03-06 09:18:53

白内障

是眼科最常见的眼病之一

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增加

到了一定年纪我们眼睛里的“晶状体”

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混浊

这就是白内障

当白内障造成的视力下降

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时

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们眼睛里自然的晶状体就好比照相机的“镜头”,随着年龄增加或者其他的各种因素,这枚“镜头”变得越来越混浊,最终影响光线的进入,让我们看不清。

所以手术的第一步

需要摘除这枚混浊的“镜头”

微创和良好的视力恢复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这一手术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

那手术的后一步骤

就是需要植入一枚全新透明的 “镜头”

在医学上我们叫“人工晶体”

如何选择一枚适合自己的人工晶体

1949年英国医生Harold Ridley发明并植入了世界上第一枚人工晶体,时至今日,人工晶体已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改革创新。

人工晶体已经从硬性的PMMA发展到各种材质的软性折叠人工晶体,从球面人工晶体到非球面人工晶体,从单焦点到多焦点,近年来还出现了矫正散光的晶体。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普及,2-3mm的微创手术切口使可折叠的软性人工晶体基本取代了硬性的PMMA材料晶体。

更小的手术切口,不仅仅手术安全,更是大大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

目前市面上有几十种的人工晶体

价格也从几百到两万多不等

大家都知道在商品经济中

一分钱一分货是一个普遍规律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

价格是衡量很多商品价值的标准

但在白内障术中人工晶体的选择上

就是越贵越好

视力恢复越好吗?

单焦点VS多焦点

我们可以把人工晶体分为单焦点和多焦点两大类。所谓的单焦点人工晶体,即只有一个焦点,不能同时清晰的看近和看远,术后只能提供良好的看近或者看远视力,如果需要同时获得清晰的视力,则只能配镜辅助。

为了克服单焦点人工晶体的这个缺点,我们就运用光线的折射或者衍射原理在晶体的光学部设计出了2个及以上的焦点,这样理论上患者术后不需要额外配镜就可以同时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了。

当然多焦点晶体因为特殊的光学设计,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需要在术前与医生仔细的沟通,谨慎决定。

球面VS非球面

人工晶体可分为球面和非球面。球面人工晶体指光学部每个点的曲率半径都是相同的。在光亮的环境下,因为瞳孔会变小,这类人工晶体可满足复明要求的患者,但在暗光环境下,随着瞳孔直径增大,产生的球差会影响视觉质量。

非球面设计的人工晶体则可明显改善成像质量,明显提高了夜间暗光、周边视野的成像质量。非球面人工晶体的使用,还要具体看术前患者角膜的各项参数检查指标。

散光Toric晶体

这类晶体主要用于矫正较大的角膜散光患者。一般成人验光结果中的散光主要来源于角膜和晶体,手术摘除了晶体,那么术后散光除了手术切口造成的,主要就是患者的角膜。如果这个患者角膜形态不规则性较大,那为了获得术后良好的视觉质量,非常有必要矫正散光。术前我们根据验光、角膜地形图和生物测量仪等检查,结合术者的手术经验,可以给出要不要使用Toric晶体的建议。

目前人工晶体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附加设计,比如防蓝光、疏水性等设计,具体结合每位患者的个体化需求而定。

需要强调的是

白内障术后要实现良好的视力

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

1、患者本身眼部情况,比如角膜透明程度、角膜散光是否很大和视网膜视神经健康状况等

2、手术是否顺利,是否合并手术意外或并发症

3、术前计算的人工晶体的度数与实际需求是否一致,人工晶体类型与术后位置等

患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情况量力而行,人工晶体的选择还要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爱好、工作性质和患者对于术后视力的期望。

总而言之

人工晶体的选择并非越贵越好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0 阅读:0

老艾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