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跳水、微博沦陷!从军哥变成讨伐声,小米顷刻间迎来至暗时刻

先锋影视娱评 2025-04-05 05:24:43

文|南风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一个碰撞,带走了3个年轻的生命。

一个事故,引发了全网舆论的风暴。

不久前还被粉丝亲切称呼“军哥”的雷军,现在成了被讨伐的对象。

曾经被捧得有多高,现在就摔得有多惨,小米的品牌形象迎来了至暗时刻。

高速碰撞爆燃事故

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汽车在高速路上,撞到了隔离水泥桩,并发生了爆燃事故。

根据小米官方的透露,事故发生的时候,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速度高达116Km/h。

而汽车启动NOA智驾的一分钟之后,驾驶员就因为分心驾驶而被系统警告。

8分钟过后,驾驶员因为双手离开方向盘而再次被车载系统警告。

从这点就大概能看出来,驾驶员十分信任车载的智能驾驶系统。

大约又是8分钟过后,车辆行驶到了事故路段。

当时事发地点正在修路,本侧的道路被路锥改换到了逆向车道。

车机检测到了道路的异常,无法使用算法处理,便开始发出警报并进行减速,同时也提醒驾驶员进行手动驾驶。

驾驶员也发现了路况的变化,立即手握方向盘,向左猛打方向盘后轻微回正。

但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实在是太短,从驾驶员恢复驾驶状态,到车辆撞上障碍物,中间也只间隔了一秒钟而已。

不管是刹车时间还是反应时间都不够,车辆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

事故发生后,小米后台立即打电话给车主询问事故情况,车主很快就接起了电话。

但询问之后才知道,车主并不在事故车辆上,车子是借给朋友去开的,车主对现场情况一无所知。

通过事故发生后的视频资料可以得知,车辆发生碰撞之后发生爆燃。

车门也因为碰撞无法打开,包括驾驶员在内的三人被困在车中,无法逃离。

尽管车载系统第一时间自动拨打了急救电话,120也只用了十几分钟便到达了事故现场,可车上的三个人却无一幸免,全部遇难。

舆论的风暴

事故发生后,“小米SU7高速车祸致3死”“小米SU7碰撞爆燃”等话题冲上了热搜,网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一部分人认为事故的责任方其实是驾驶员。

因为从小米公布出的驾驶数据来看,驾驶员很可能存在长期分心驾驶的情况。

并且行驶路段为施工路段,很可能有临时限速,那么驾驶员依旧让车辆保持在116公里的高速状态行驶就会涉嫌超速。

还有就是驾驶员很可能没有经过NOA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使用培训,如此说来驾驶员使用智驾的行为就属于违规操作。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事故的责任方在于小米。

一方面小米过度宣传了智能驾驶的作用,导致用户过于信任智驾而造成驾驶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

另一方面,从智驾危险提醒到驾驶员接管操作,再到车辆发生碰撞,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仅有一秒,明显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同时当事人家属也在发文质问小米:为什么车辆撞护栏后会自燃?为什么车门会锁死?

这一质疑引发了广泛共鸣,小米官方的微博评论区也迅速沦陷,大量网友要求小米给出明确解释。

两拨人吵得不可开交,相关话题的热度也随着争吵愈发激烈而进一步提高,小米的舆论压力进一步增大。

而舆论的压力,反应到资本市场上则是股价的暴跌。

自从事故曝光之后,小米的股价就一路下跌,仅4月1日,小米的单日股价的下跌幅度就超过了5%。

更糟糕的是,近期小米还面临着美的集团清仓股票、高管套现等负面消息,这将会进一步拉低市场对于小米市值的预期。

如果市场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不仅投资者会对小米的未来发展表示担忧,就连小米汽车业务能否持续盈利都要存疑。

很显然,小米品牌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考验。

过度营销的反噬

其实小米如今面临的舆论危机,某种程度上是其过度营销所带来的结果。

回望一年前小米SU7的整个发布过程,可以说小米一开始就将自己置于了一个危险的高度上。

雷军在发布会上,用两个多小时向全世界展示了这款“为梦想而生”的车型。

2.78s零百加速,265Km/h的最高时速,33.3m百零制动距离。

这些夸张的数字无疑不在强化一个信息:小米汽车拥有颠覆传统的超强性能。

当然,这种营销策略在初期的确取得了惊人的效果:预售27分钟就突破5万辆,首月交付量达1.2万辆,还创下了新能源汽车的行业纪录。

但一个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打造成“网红”的时候,就会引来太多不必要的关注。

太多人拿着放大镜来挑毛病,产品上的任何细微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显得格外刺眼。

2025年2月,小米SU7 Ultra 的上市更是将这种营销推向了新高度。

千万级超跑的性能车,定价五十多万。

一年的计划销量,仅仅两个小时就达成。

这些让人震惊的消息,几乎让各大媒体一边倒地给予好评。

小米也被称为是汽车行业的颠覆者,行业规则的改写者。

外界对于小米汽车的评价,已经到了一种近乎癫狂的程度。

清一色的好评声,已经将理性的声音彻底淹没。

这时候不论小米还是雷军,只要一有动作,就会被人从各种角度进行夸赞。

就连雷军到武汉大学拍摄“小米YU7”的宣传图,都被冲上了热搜。

可是当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小米这种被万众瞩目的状态就将会变成自身的负担。

人们可以接受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犯错,但绝对无法接受自己心中的“神企”犯错。

小米的“完美形象”被戳破后,给消费者造成的心理落差是巨大的。

消费者积郁在心中的负面情绪无处发泄,便只能一股脑地留给唯一能够找到的宣泄对象小米身上。

这就是过度营销后所带来的反噬。

曾经被捧得有多高,那么现在摔得就会有多惨。

结语

雷军曾豪言“小米汽车要进入全球前五”,但如今,安全与信任显然成为了更为紧迫的课题。

即便事故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小米也不能回避问题。

否则“为发烧而生”的品牌口号,恐将变成用户心中的一道伤痕。

这场至暗时刻,或许正是小米走向成熟的开始。

部分参考资料:

小米股价盘中跌幅超6%,SU7高速车祸致3人死亡——新浪财经

小米公司发言人——微博

暴跌超20%!负面消息刷屏,小米距离高位已蒸发3000亿——大河报

0 阅读:0

先锋影视娱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