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二冲港交所!海外卖平价奶茶,“雪王”卷得动国外吗?

围炉话今朝 2025-01-08 09:36:43

新年伊始,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蜜雪冰城)二冲港交所,谋求上市之心一目了然。

去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实现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21.2%;净利润35亿元,同比增长42.3%。

此前的2022年,蜜雪冰城曾计划在A股上市,但此后未有进展。

去年,蜜雪冰城又转战港股市场,但随后未有进一步消息传出。

2023年2月,蜜雪冰城——这个被创始人自嘲为“土里刨食”的品牌,居然直接将门店开到了悉尼市中心CBD的显眼位置。

全景落地窗搭配上时尚精致的海派红色门框,全然褪去了以往的乡镇风格,摇身一变,国际范十足。这般华丽转身,着实让人不禁想问:眼前的它,和记忆中的蜜雪冰城还能重合几分?

事实上,蜜雪冰城出海闯荡早已不是头一遭,在进军大洋洲之前,它就已在亚洲各地遍地开花。

越南、印尼、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足迹,其日本首店更是稳稳落在东京最繁华的商业街——表参道。当时,网友们一片哗然,纷纷发出质疑。

今天咱们就再来唠唠蜜雪冰城,探究一下这个从本土崛起、看似“土里刨食”的品牌,究竟为何能走向国际,还在全球最贵的地段安营扎寨。

它是否还坚守着亲民路线?走向世界的征程中,会不会遭遇水土不服,又能否复刻在国内的辉煌成就?

再者,中国品牌出海之路漫漫,如何才能摆脱低端廉价的刻板印象,惊艳世界舞台?

蜜雪冰城悉尼店开业当日,现场人气爆棚,队伍蜿蜒至拐角处,首日营业额一举突破2.4万元,众多中国留学生也纷纷加入排队大军,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

遥想2018年越南河内的第一家蜜雪冰城开业时,同样成绩斐然,当日就售出近1400杯茶饮。此后,蜜雪冰城在印尼和越南持续发力,截至去年3月,已在这两个国家成功开设566家门店。

当我们还习惯性地将蜜雪冰城与城中村、大学周边、十八线小乡镇划等号的时候,人家早已在东南亚开疆拓土,大步迈进大洋洲,海外门店数量已然超过1000家。这般迅猛的扩张速度,难道是蜜雪冰城“飘”了?

实则不然,蜜雪冰城是瞅准了海外的广阔蓝海。

近几年,诸多新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霸王茶姬等,纷纷扎堆东南亚,究其根源,无非是国内茶饮市场的竞争太过惨烈,已然陷入极度内卷的困境。

曾经一杯茶饮动辄30好几的喜茶、奈雪,在资本退潮的大背景下,也开始走起下沉路线,甚至推出最低9块9一杯的饮品,热门产品价格直降10元。

这些曾被调侃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星巴克”们,一旦陷入人海战术和价格战的泥沼,自身“体质”就容易被拖垮。

反观蜜雪冰城,在国内已然拥有2万多家门店,显然也触及到了自身发展的天花板。

就拿2019-2021年来说,为了追求高速增长,蜜雪冰城取消了区域保护制度。这意味着什么呢?

以前还会给加盟商圈定专属的经营区域,给予保护,如今则是完全放开,任由加盟商自由发展。这下可好,蜜雪冰城的竞争对手常常变成了仅一街之隔的另一家蜜雪冰城。

加盟门店数量是增多了,可许多加盟商也被迫卷入激烈的内卷之中,争先在同一条街上开启第二家、第三家门店。

最夸张的时候,郑州一条800米的街道上,竟然开出了8家蜜雪冰城;南京夫子庙景区内,也曾出现过8家蜜雪冰城相互争抢生意的热闹场景。

到了去年年底,蜜雪冰城在榨干了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潜力后,又开放了乡镇门店加盟,这下,即便是在偏远地区,许久未归的游子们也能随处见到雪王那圆嘟嘟的可爱身影。

由此可见,国内下沉市场的供需两端都已趋近饱和状态。

为了延续增长势头,实现创始人张宏超“让全球人民花两美元就能吃好喝好”的宏伟愿景,蜜雪冰城毅然将战略目光投向海外,这既是主动出击,亦是无奈之举。

说起来,还有个冷知识:蜜雪冰城这些年的扩张势头堪称迅猛,英国《经济学人》曾报道,截至2022年初,蜜雪冰城在全球已拥有近2.2万家特许经营店,成功跻身全球第五大快餐连锁店之列,仅次于麦当劳、赛百味、星巴克和肯德基,真可谓是实力超群。

话说回来,蜜雪冰城作为一个以平价著称的奶茶品牌,为何要将门店开在海外的繁华地段呢?难道是打算改走高端路线了?

蜜雪冰城官方表示,每个国家的定价策略虽有所不同,但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坚守高质平价的路线,旨在为当地茶饮市场带来一股“新风”。

以澳洲首店为例,店内产品实际售价大多在1.5-3.5澳元之间,换算成人民币约为7元到16元5角。两款招牌产品——冰激凌、柠檬水,在澳洲的售价分别约为人民币7元和9.5元,虽说价格较国内翻了一番,但考虑到澳洲当地的消费水平,与当地普遍售价在7-10澳元的奶茶相比,蜜雪冰城的产品简直就跟“免费送”差不多。

或许有人会问:蜜雪冰城这不是犯傻吗?赔本赚吆喝?其实,说它傻吧,也不尽然。

回想当年,肯德基、麦当劳刚进入中国时,那可是妥妥的高级餐厅代表,必胜客初来武汉,更是餐饮消费的“天花板”级别,甚至有土豪选择在KFC举办婚宴,就因为这些快餐品牌在当时极为稀罕。

如今,蜜雪冰城作为中国茶饮行业的佼佼者,自然也有底气在最昂贵的地段,售卖平价美味的茶饮。

实际上,蜜雪冰城的创始人张红甫并非未曾怀揣高端茶饮之梦。

据他在简书上的创业日记自述,2009年DQ冰激凌进驻郑州后,他们也曾跟风开设了一家名为“milksha”的蜜雪冰城高端店,然而,苦心经营两年半,最终只盈利6100块钱,基本等同于白忙活一场,无奈之下,仅一年就草草关店。

到了2018年,喜茶火爆出圈,张红甫心有不甘,又让下属着手孵化高端店“m+”,定价上探至15元。可惜好景不长,哥哥张宏超及时喊停,理由是:店铺看似高端了,可原料依旧是蜜雪自家工厂生产的那些,卖这么贵,无异于欺骗消费者。

由此可见,一方面,从奈雪、喜茶的发展历程来看,高端茶饮路线的盈利之路布满荆棘;另一方面,张氏兄弟多少带着些理想主义色彩与情怀。

而且,蜜雪冰城在海外新店的选址策略上并非盲目为之,它与名创优品的扩张路径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就拿2020年名创优品在欧洲开设的第一家门店来说,其首店就选址在巴黎著名的老佛爷百货旁,店内80%以上的商品价格都低于10欧元。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这背后是怎样的商业逻辑呢?或许有几分市场“整顿”的意味,但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智慧——以“交个朋友”的亲民售价吸引顾客,看似亏了些许金钱,实则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缘与好感。

毕竟,如今的蜜雪冰城已然成长为国内茶饮界的龙头老大,不再是当初那个小心翼翼、摸着石头过河的初创企业,完全有实力高举高打,通过迅速在海外复制国内的品牌影响力,开辟全新天地。

想象一下,在Gucci、Prada等奢侈品牌扎堆的高端商场里,蜜雪冰城售价区区6元的茶饮,简直如同“白送”一般,往来的顾客即便不一定会进店消费,但大概率会被其超高的性价比惊艳到,进而心生好感,品牌宣传效果瞬间拉满。

再者,蜜雪冰城和名创优品的快速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第三方加盟模式。这些开在高端商场的门店,就如同精美的样板间,全方位展示品牌实力,为后续大规模引入加盟商提前铺好路、打好样,玩的就是一手“多重营销”。

那么,问题来了,蜜雪冰城在国内长期奉行的薄利多销策略,在海外还能延续下去吗?

首先,蜜雪冰城的经营之道在于通过核心原料自产以及整合供应链,全力降低成本,凭借低成本优势吸引更多加盟商,进而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摊薄成本,最终依靠低价策略吸引海量消费群体,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就是所谓的“飞轮效应”。

然而,这一在国内屡试不爽的成功逻辑,到了海外还行得通吗?海外拓展又会面临哪些难题呢?咱们不妨深入探讨一番。

蜜雪冰城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强大的供应链优势,而供应链的关键要素则是原材料既便宜又稳定。

翻开蜜雪冰城的上市招股书,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从本质上讲,蜜雪冰城并非单纯的奶茶店,其主营业务竟然是面向B端的供应链业务。

就拿2022年1-3月的数据来说,蜜雪冰城依靠食材销售斩获了17.56亿元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2.16%,营收排名第二的是占比15.55%的包装材料,这两项占据了绝对大头,而加盟商管理和直营门店产品这两项收入仅占3%。

直白地说,蜜雪冰城卖奶茶本身所获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打造整个品牌的初衷,并非仅仅为了售卖一杯杯奶茶,而是为了吸引加盟商,进而向加盟商供货盈利。在国内,这条供应链坚如磐石,毫无破绽,可一旦涉足海外市场,问题便接踵而至。

首先,海外供应链的搭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蜜雪冰城前期出海之所以选择地理位置邻近的东南亚地区,就是为了充分借助国内的供应链优势,实现快速布局。

就拿目前的澳洲门店来说,店内食材大多还是从国内千里迢迢运送过去的,运费成本高昂。事实上,蜜雪冰城也确实因为成本压力而被迫涨价。

比如2月25日试营业的布里斯班门店,开业第一天就在悉尼门店定价的基础上普遍上调了80%左右,即便如此,价格相较于当地竞品依然颇具优势。

但咱们设想一下,如果所有原材料都长期依赖国内空运,这显然并非长久之计,毕竟,也没见肯德基非得用美国本土的鸡,乐视薯片非得用正宗的洋芋。

所以,短期内运费成本是个棘手难题,而从长远来看,如何在当地构建稳固的供应链体系,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挑战。

除此之外,还有两大难题亟待解决。

其一便是场地与人力成本。海外的高工资水平意味着一杯奶茶的成本也会水涨船高。就拿悉尼店来说,蜜雪冰城按照澳洲法定最低人工薪资21澳元每小时发放工资,加上市中心高昂的房租——每天300澳元,再算上仓储物流等各项开支,每天的运营成本至少需要1500澳元。

这也就意味着,门店至少需要每小时卖出60杯茶饮才能实现收支平衡,换算下来,差不多一分钟就得卖出一杯。难怪网友调侃:蜜雪冰城卖5杯的利润才顶得上别人卖1杯,店员估计得把手摇断了才能勉强回本。

其二则是加盟模式带来的困境。目前,蜜雪冰城在澳洲市场免收加盟费,目的自然是吸引更多人加盟。

一方面由于缺乏本地供应链优势,加盟店采购原材料的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品牌方又要求加盟店统一定价,延续蜜雪冰城一贯的低价策略,这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僵局。

如果是直营店,偶尔亏损或许还能承受,但对于加盟商而言,他们很难像直营店一样长期忍受亏损,还坚持走低价高质路线,毕竟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旦生存压力过大,加盟店难保不会出些幺蛾子,到时候局面可就失控了。

更何况,随着蜜雪冰城的高速扩张,国内都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平心而论,在如此庞大的门店规模下,蜜雪冰城的内部监管其实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要知道,肯德基、麦当劳这类问题也没少出。

但咱们也得清楚,欧美地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极强,蜜雪冰城若是在海外出现类似问题,恐怕面临的投诉和罚款会更加严苛。

综上所述,由于短期内无法建立起海外供应链优势,蜜雪冰城在国内赖以成功的商业闭环难以在海外完整复刻,低价带动规模的“飞轮”在海外市场也难以顺畅转动,这套在国内行得通的打法,在海外暂时遭遇了瓶颈。

但咱们也得明白,任何出海的中国企业都如同逆水行舟,困难重重,路都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蜜雪冰城需要的正是时间。

回顾近年来中国品牌或平台的出海历程,似乎始终绕不开“低价”这两个字。

从一度市值高达千亿的快时尚平台Shein,到去年在海外风头无两的拼多多海外版TEMU,再到在欧洲市场大放异彩的比亚迪,无一不是凭借让老外惊掉下巴的低价策略斩获销量。毕竟,在一杯价格比瓶装饮料还亲民的限定茶饮面前,所谓的品牌逼格都得靠边站。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单纯依靠价格战打开的市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几乎为零。一旦失去价格优势,消费者就如同薄情的浪子,立马转身离去。或许,低价策略能够为品牌出海抢占先机,但对于志在打造长期品牌价值的中国企业而言,更需要着力构筑自身的品牌实力。

这品牌实力,首先体现在代表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硬实力上,就好比大疆凭借可军可民、甚至能飞进白宫的无人机称霸全球,安克以严苛品质卷死原装配件、主导欧美市场,海底捞更是凭借极致服务登上日本电视,成为行业标杆。

其次,则是产品之外能够提供情感价值的软实力,比如很早就布局日本市场的花西子,其西湖印记定制礼盒成功登上日文版Vogue,还有那价格比香奈儿口红还贵的同心锁口红,不仅注重产品品质打磨,还巧妙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引发情感共鸣。

对于蜜雪冰城而言,要在平价基础上坚守高品质并非易事。“甜蜜蜜”的旋律漂洋过海后,因地制宜地改编成各国语言版本,在店内循环播放,悄然在外国人心中种下中国古代哲人墨子“兼爱”的文化种子。雪王依旧延续着它那俏皮可爱、如同“该溜子”般的独特属性,能否借此在海外掀起一波强劲的文化输出浪潮,咱们只能拭目以待。

曾几何时,中国企业大多停留在代工厂的角色,“MADEinChina”在西方人眼中就是廉价劣质的代名词。如今,我们早已跨越了产品出海的初级阶段,当下追求的是品牌出海、文化出海的更高境界。出国游玩随处可见国货品牌,那一刻,心中满是感慨:国货真的崛起了,并且大步迈向海外!

出海之路,道阻且长,无论是哪家企业,都只能凭借高品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以及独特的中国文化与审美去参与国际竞争,无论是餐饮、商品还是游戏领域,概莫能外。

就像原神、蜜雪冰城,它们从下沉市场起步,一路走到一线城市,从东南亚拓展至日韩,我们衷心期望它们能为世界带来更多元、更精彩的“MADE in China”。正如蜜雪冰城菜单上那句温暖的话语:让全球每个人享受高质平价的美味。

文本来源@阿泰(阿Test正经比比)的视频内容

0 阅读:2

围炉话今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