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八五年,朱元璋在清查各地账册时,发觉不少帐本存在问题,其中不乏大司农丞郭桓等人,因此命余敏、丁廷举等人秘密追查,一月有余,余敏与丁廷举终于查出郭桓受贿的蛛丝马迹,掌握了确切的罪证,这才回来向朱元璋汇报。据余敏和嫪毐所言,郭桓曾假公济私,勾结北平承传使李彧、巡抚使赵全德,侵吞太平府和镇江两府的赋税,侵吞浙西漕粮将近两百五十多万斤,又在各地私赋苛捐杂税,令朝风不正,合计侵吞了两千四百多万斤!
而在那个时候,明代的法令中,凡是私吞六十两白银者,一律斩首,不管是什么级别的人物,都不会放过。所以,郭桓被判了死刑,连带着他手下的十二个官员,也被牵扯进了郭桓的案子里,成千上万的富豪都被杀了,这让很多有钱的富豪们,都陷入了愤怒之中。朱元璋为安抚百姓,将吴庸处以极刑,并将吴庸推上皇位。
据说,郭桓在收受贿赂的过程中,偶尔会在一些细节上动手脚,把“一”变成了“三”,这在郭桓的案子里,并不少见。朱元璋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便在国内推广了更大的汉字,比如1,2,3,4等等。
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那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吃过很多苦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给地主放羊,后来因为经常被贪官污吏勒索,所以朱元璋对那些贪官污吏恨之入骨,所以当上了皇帝,他就再也无法容忍那些贪官污吏了。
朱元璋在对官员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也采取了在钱币上铸造文字的办法来遏制官员的腐败行为。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之所以禁止使用铜币,一部分原因是朱元璋要推行大明纸币,所以他希望能以更便宜、更便捷的纸币来取代铜币。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钱币经常会被人篡改。
朱元璋在开国之初,由于政局不稳,国家实力尚未完全复苏,所以,为了方便推行,朝廷不得不将一些权利放权给了各地,例如,最早的时候,各地都会自己制作“洪武通宝”,而国家仅仅出了一小部分的钱。
所以,腐败的官员们就想到了一个主意,他们上报给官府的财政“10”,然后在当地铸造钱币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廉价的铁器,这样一来,真正的开销就变成了“8”,而这两成,则被当地的政府官员给贪污了。而且,这些钱币还会在不同的地方流动,如果出了什么事,很难追查到源头。
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而且他还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下令各地铸造钱币的时候,都要在“洪武通宝”的后面打上自己省的缩写,比如“粤”,比如“鄂”,比如“浙”之类的,如果有人在市面上看到劣质硬币,朱元璋就可以通过印来追踪,当然,他们也知道该怎么做,所以也不会做假币。
朱元璋就是用这种办法,在“通宝”背面加“一”的办法,将铸钱的权力和责任划分到各省,从而使“钱”的责任和奖励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一点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就是必须要明确的个人和组织,只有这样,当出现了问题,出现了问题,或者取得了成果,他们才会追究到底是奖还是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