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世界上越来越多人提倡素食,甚至是完全素食,一天三餐都是绿油油黄艳艳的水果蔬菜。但仍然有比素食主义者多得多的人选择吃肉,无论是猪、羊、牛、驴这类哺乳动物的肉食,亦或是鸡、鸭、鹅、鸽这种禽类,都一直是喜欢吃肉人们的首选。
在这些常见肉类之外,世界各地还都有一些不同的饮食文化带来的不同食肉习惯。例如外国人很多都不喜欢吃的鸡爪、动物内脏,在我国往往有着极其庞大的喜好者,鸡爪甚至可以卖到相比欧洲来说可以算是天价的程度。
但外国人的一种食用肉类在我国却鲜少有人提到,那就是马肉。全球每年都有四百多万接近五百万匹马被宰杀吃肉,但作为其他肉食消耗大国的中国,却没有多少食用马肉的习惯。这是什么原因?

其实我国也并非没有不食用马肉的传统,就像其他动物的肉一样,马肉不至于说十分美味,但也并不算差。我国蒙古、哈萨克等传统的游牧民族,就有养马,吃马肉的习惯。
到现在,在网上搜索,其实也能找到很多产自内蒙古地区的马肉与马肉干。从食用方面来说,马肉还算得上好吃,吃过的人也并不会像是吃折耳根或是吃羊肉那样两极分化,到了不喜欢的碰都不愿意碰,喜欢的三餐一顿不少这种程度。
在这方面来说,马肉其实与其他的猪牛羊肉没什么区别,甚至相较于其他三种动物,马这种擅长奔跑、载物的动物,肉中的脂肪含量更少。而且马肉的肉质十分鲜嫩,味道鲜美,不会出现羊肉那种极其腥膻的气味。

除了吃起来不错,马肉中还富含多种矿物质与蛋白质,在氨基酸含量上甚至要比常吃的肉类多一些。在这些营养价值之外,在古代,马肉甚至还能用来作为药膳,对患病者的身体进行调理。
在马肉富含的各种元素中,铁元素的含量十分优秀,而人体血液中运送氧气的血红蛋白就需要铁元素来进行合成。因此,食用马肉对于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有一定缓解,也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此外,食用马肉对于肝脏等也有一定好处,同时马肉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也可以帮助人体溶解掉血管内残留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等症状的产生。总而言之,马肉是一种完全正常甚至有益的食材。

在欧美等国家,马肉的食用甚至是一种传统,他们对于很多中国人喜好的肉类避之不及,但又常常食用中国人不怎么吃的马肉。据统计,全球每年要杀掉四百七十余万匹马来食用,这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在消耗。
日本也有对于马肉的食用历史,甚至还有日本对于各种肉类都会尝试的刺身,也就是直接生吃马肉,辅以刺身酱料等食用。可以说,马肉的食用在全世界都是常见现象,怎么偏偏到了在全世界都闻名的美食大国中国,却没多少食用马肉的习惯,甚至于马肉的烹饪方法都少之又少?

最现实最受理解的就是马肉的价格,由于马这种动物的生长周期长,饲养所要花费的成本高,结果就是马肉的售卖价格也便宜不到哪里去。平时我们吃几十一斤牛肉都觉得有点小贵,马肉轻则八九十,重则上百一斤的价格,就注定了它在中国普通市场上的不受欢迎。
马的寿命极长,平均就有三十多年,长的可以达到六十年,这就相当于人类活到190多岁那样不可思议。马直到四岁才性成熟开始交配,将近一年生下后代且一般只有一只后代,对比猪这种出生四个月就可以交配,再四个月生产,一胎八个以上的情况可以说是远远不如。
也因此,马的养殖一直以来都十分困难,饲养难度下不去,马肉的价格自然也就相较于猪来说要高上很多。饲养困难这一点导致的数量少、价格高可以说是限制现代中国人食用马肉的主要因素。

但中国人不吃马肉也算是历史上就传下来的传统。在古代,中国,马的数量、质量都不高,且常常是用作战马、拉车等工作,除非军队粮草不继,才有可能杀几匹病马来充饥。
在长期役用的发展之下,且其他肉类充足,也没必要吃马肉的情况下,中国自古就不怎么食用马肉。而且,马在军事上的价值堪比牛在农业上的价值,古代多有律法禁止吃牛吃马,在这一点上,也是马肉无法在古代形成饮食习惯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古代的多本医术都有记载,马肉有毒,且不能与猪肉同食。这一点在现代医学也有表证,马肉不宜与猪肉一起食用,与猪肉一起吃,瘦嫩的马肉与肥腻的猪肉会导致肠胃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在号称饮食大国的中国,姜在炒菜过程中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调味料。而我国古代就有记载,马肉与姜不可同食,在这一点上,现代医学也有证明,马肉确实不能与姜一起食用,一起食用则会引发咳嗽,降低吸收能力等后果。

除了在律法以及食用忌口上,马肉都不太符合中国的食用习惯外,马所代表的精神对于中国也是不得不注意的一环。很久之前,就有古人用马来比喻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精神,更有八骏图、五马图等名画流传。
古代的其他雕像、壁画、工艺品也都会绘制、雕刻马的形象,用马来象征蓬勃的生命力,著名的马踏飞燕更是表现出马的轻快迅捷,展现出古代中国在马文化中蕴含的各类精神,马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精神力量。
马也不仅代表着抽象的品质,奔腾的马在运动过程中展现出的健壮的身躯也在有着身体健康、强壮的具象意义。在古代,用马来比喻某人,或者用马来抒发志向的诗词语句也都不在少数。

到了现代,马逐渐从军用全面转为役用,从战争坐骑到人类苦力的转变也并未降低马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各种含马的成语之中,马总是作为褒义代表出现,在现在的中国人心里,马已经算是美好意味浓厚的动物之一。
在形容激昂、奋进的精神中,马也常常与龙并列,在这一点上,也能体现出中国人对于马的情感。龙可以说是中国的图腾,与龙并列的马,也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在龙身上寄托的意义。
而相较于龙的虚幻,实体的马显然更为真实,也因此,马在这个方面,恐怕比龙更能进行某些精神的传递。长久以来,关于马的寓言故事与历史故事,也进一步地强化了这种精神传承的效果。

现代,在中国制造或是带有中国元素的,含有马元素且带有奇幻色彩的动画作品或是文学作品中,马也常常代表着生生不息或是健壮勇武的形象,这也是马文化于中国文化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因此,中国人对于马肉虽说不像对狗肉那样排斥,但也绝对不会像是对猪肉那样轻松。马在中国人心中所代表的精神内核很难去让中国人产生吃马肉的想法,毕竟马这个符号一直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信息来源:
马肉——百度百科
马——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