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在我国历史上,围绕着皇权的斗争可以说是从来没有停止过。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由于皇太子朱标早已去世,作为皇太孙的朱允炆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然而,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对于这个结果却十分不满,再加上朱允炆即位后着力于削藩,于是嫉妒与愤怒交加的朱棣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军南下,发动了“靖难之役”。
在这场决定着大明皇权归属的战役当中,曾被朱元璋委以托孤重任的驸马梅殷却引起了后世相当大的争议:他一面谴责朱棣,羞辱其使者,一面又任由朱棣的大军绕道通行。最终,朱棣成功夺权,而梅殷则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离奇溺水身亡。
梅殷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是归德府下邑县,也就是今河南商丘夏邑县人。作为明朝开国功臣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梅殷从小就得以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且不但通晓经典,还弓马娴熟,可谓文武双全。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将嫡长女宁国公主下嫁给了梅殷,而且史书还明确表示朱元璋在十几个女婿中对梅殷最是喜爱,甚至夸赞他:“精通经史,堪为儒宗”。
随着年岁的增加,朱元璋渐渐感到自己大限将至,又担心性格懦弱纯良的皇太孙朱允炆难以与诸王抗衡。于是,他秘密召梅殷入宫,将辅佐新君的大任交给了他。靖难之役爆发后,梅殷被朱允炆安排在了战略要地淮安,负责阻拦南下的朱棣部队。到任之后,梅殷“悉心防御,号令严明”,展现出了誓要阻拦住朱棣的气魄。
不久之后,朱棣率军到达淮安,并以“进香”为借口打算借道直奔南京。对于朱棣的请求,梅殷表示此前太祖亲自定下了藩王无诏不得进京的规矩,如果不遵守就是不孝。恼怒之下,朱棣干脆派遣使者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今兴兵诛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面对朱棣的愤怒,梅殷没有丝毫胆怯,而是将使者耳、鼻割去,只留下嘴让其回去后“为殿下言君臣大义”。
梅殷的羞辱和批判让朱棣气急败坏,但他并没有负气攻城,而是转而经扬州向南京进军,并在短短两个月后便夺权成功。在整个过程当中,梅殷只是拒绝了朱棣经过自己的防区,并没有与之正面交战,也没有在其进逼南京时援救朱允炆。朱棣即位后,宁国公主被迫写血书招降梅殷,而梅殷也在一番“君亡与亡,君存与存”的豪言壮语后选择了“姑忍俟之”,也就是姑且投降忍耐。
总之,梅殷就这样在身负重任、手握重兵的情况下硬生生放走朱棣,并坐视其达成了目的。当然,或许梅殷也有自己的考量和原因,如消息不够灵通、大意轻敌等等。到了南京后,梅殷仍然以驸马的身份得到供养,但他常常展现出对朱棣不满的神情,说出一些不尊敬的言语。为了避免梅殷暗中搞小动作,朱棣派出近侍趁夜潜入其府邸,结果行踪败露,二人的矛盾因此进一步激化。
永乐二年(1404),都御史陈瑛检举称梅殷暗中豢养死士、诅咒皇帝,朱棣听闻后直接派锦衣卫将其家人送到了遥远的辽东。第二年的十月,梅殷在入朝途中被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直接推入水中溺死,且这二人上报称梅殷是自己投水而死。紧接着,都督同知许成揭发了谭深、赵曦的罪行,朱棣则下令将此二人斩首抄家。
看上去,一切似乎尘埃落定,但这起蹊跷的事件背后显然另有隐情。在写给妹妹宁国公主的信中,朱棣明确表示:“驸马殷虽有过失,兄以至亲不问。比闻溺死,兄甚疑之。都督许成来首,已加爵赏,谋害之人悉置重法,特报妹知之。”
不过,《明史纪事本末》当中却记载道,谭深、赵曦受审时曾表示:“此上命也,奈何杀臣!”听到此话,朱棣勃然大怒,下令将二人牙齿敲碎,然后诛杀。根据诸多史料的记载,直接杀害梅殷的应当确实是谭深、赵曦,但他们二人很可能是在朱棣的授意下才执行了命令,而后还被当作了替罪羊。
综上所述,梅殷作为最受朱元璋喜爱的女婿和托孤重臣,并没有完成岳父交给的任务,导致了朱允炆的败亡,这是其无可争辩的过失。不过与此同时,他对待朱棣的态度始终非常恶劣,最终还很可能是因为与其产生矛盾而遇害,从这一点看他似乎又对朱元璋、朱允炆爷孙忠心耿耿。或许他的内心也因为没能阻拦朱棣而悔恨,而最终溺亡的悲惨结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