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之争:谁失误最小谁将胜出
近十五年来,中美两国都存在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逆向操作。同时,都给各自的经济体系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但是,中国经济因为自身所具备的厚度宽度深度广度调节,能够不断找到转机。而美国因为过度投机,已经彻底失去重回巅峰的所有机遇。
中国的突出问题集中在政策过度干预房地产市场引发反噬效应,以筹资为主要目的导致资本市场失去财富增值功能。美国突出表现在通过巨额负债,企图在实体经济加速空心化的基础上建立金融帝国的美梦破产,全力以赴推高证券市场泡沫成为力求自保的唯一选择。
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试图通过强有力的计划管控手段管理市场经济,力求达到预期目的。但是,目前来看,都未能取得成功。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一蹶不振的根源在于过度迷信计划管控,最终导致市场低迷难解用最通俗的话概括,近二十年来,我国房地产产业和居民需求几乎脱轨。时至今日,也没有能够形成居民依靠家庭收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成功与否一目了然。
我国房地产市场,伴随国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国家分配制转向居民自购商品房市场。但是,错失在于制定具体实施政策中,始终笃信计划经济的管控手段绝对可以自如调控房地产市场按照监控目标运行。结果事与愿违。

新建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
核心问题出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不可否认,土地财政在推动城镇化进程、补充地方财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无须讳言,土地财政的畸形发展衍生出产业结构、资源分配、贫富分配、金融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土地抵押融资、城投极速扩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飙升等尤为突出。近15年来,土地相关收入规模持续攀升,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构成。伴随土地财政不断强化,地方政府不断从政策端竭力推高土地出让价,连续使劲的后果是城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全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度多年连续超过30%。最高的2020年甚至超过44%。如果包括土地相关税收等因素,依赖程度可达50%左右。由此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果。
地方财政整体平衡能力不断下降。尤其在近几年,在房地产遭遇显性下行压力之下,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财政陷入困局。2023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8亿元,同比下降13.2%;2022年出让收入6.7万亿元;2021年为8.7万亿元。连续三年断崖式下跌。土地财政的不断弱化自然不断加剧地方财政的脆弱性。而展望未来,鉴于城镇化速度明显放缓、潜在置业人口不断下降的实际状况,土地财政必然处于下降通道之中。
地方土地财政失控,就是竭泽而渔的最大后果。过去十余年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企每年的住宅新开工面积自2005年的5.5亿平方米一路上升,到2010年时已翻倍至12.9亿平方米。该指标一直保持在10亿平方米以上,并在2019年创下16.7亿平方米的高峰。自2021年开始明显下降,2022年则继续大幅下探,跌幅超39%至8.8亿平方米,回落至2008年的水平。2023年同比继续下跌超过20%。
最大的隐患在近年来开始显现。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连续三年大幅下滑。2021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8.7万亿元;2022年为6.7万亿元;2023年为5.8万亿元,同比下降13.2%;2024年为4.87万亿元,同比下降16%,超过上年2.8各百分点。与2021年相比,骤减3.8万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最明显的后遗症是一线城市全部放宽房产限购。这意味着刺激房地产市场所有举措走到尽头。因为,一线城市就是中国楼市的最强“风向标”。自2023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刺激房地产的政策接连不断,包括认房不认贷在一线城市落地,推进降首付、降利率、调整普宅标准、放松限购范围、延续实施支持居民换购住房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降低二手房买卖中介费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房地产市场最真实的数据显然与预期落差巨大。大规模的刺激政策集中释放,并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几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迅速加大。而2021年就是拐点的开启。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分别为17.94亿平方米和18.19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90%和4.8%,增速较上年分别下降3.9和0.7个百分点。国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21590.0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50%,创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
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为198895.0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46379万平方米,下降10.9%。这是近六年来新开工房屋面积首次出现下滑。也是近四年首次出现住宅新开工面积小于住宅新房销售面积的情况。
2021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达到了近十年新低,为21590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了39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5%。
2021年商品房待售面积5102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173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22761万平方米,增加381万平方米。
2022年,房地产市场继续深度调整。商品房销售规模、土地购置、开发投资等诸多指标呈现断崖式下跌。商品房销售面积13.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13.3万亿,同比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住宅销售额下降28.3%。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005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4%;土地成交价款9166亿元,同比下降48.4%。202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3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5%。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8.4%。全年开发投资下降10%。
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金额分别为11.17亿平方米、11.66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5%和6.5%。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若与高点2021年相比,下降22%。
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9.5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约6.9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9%。这是自2010年以来,住宅新开工面积第二年低于10亿平方米。
商品房待售面积672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0%。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2.2%。
2024年,无论东、中、西部或东北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全线回落。
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73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4.1%。新建商品房销售额96750亿元,下降17.1%,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7.6%。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80亿元,比上年下降10.6%;其中,住宅投资76040亿元,下降10.5%。开发投资规模已经连续三年高位下滑,已经明显低于2018年的水平。
房屋新开工面积73893万平方米,下降23.0%。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53660万平方米,下降23.0%。房屋竣工面积73743万平方米,下降27.7%。
202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532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0.6%。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6.2%。
可见,再多的救市策略在实际消费水平面前不值一提。土地财政不断弱化进一步证明地方财政的脆弱无助。
实际上,连续十五年的高房价才是竭泽而渔摧毁房地产市场的罪魁祸首。究其实质,在于为实现地方GDP增长,无限放任房价失控,再进一步推高土地价格,导致自一次性房改以后的人群被迫成为房奴,进而导致人口显著下降,这正是目前即使鼓励三胎政策也无济于事的根源。而银行只限于敞开向央企和国企贷款,助推众多国企央企加入到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推高土地价格和房地产市场恶性循环膨胀。
最直接的反映是高房价导致了我国人口生育高峰直接断崖式衰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9至2023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465万、1200万、1062万、956万、902万。2023年8月的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给出的数据,我国新生儿人口数量近5年内下滑约40%。看后续的消费动能。最直观的就是人口增长。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当年新生儿1786万,成为至今的最高点,人口出生率达到13.57‰后逐年下降。
2022年,我国全年出生人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生人口首次跌破千万大关,仅为2016年的53%。
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两年为负。
2024年,虽然人口有所增长,实际是龙宝宝效应所致,并不值得过度夸大。

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
而恒大碧桂园融创万科中植系等都从虚幻的巅峰折戟就是最好的经典教训案例。每个惨痛教训对这一市场连续形成巨大打击。必须承认房地产业再难肩负起支柱作用。如果继续加大资金注入,必然再闲置无数套充当GDP的空房,再增加上万亿的房贷,再次让无数中小企业嗷嗷待哺的资金需求化为泡影。明知不可为非要为之,其结果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二、中国股市发展路径选择失当,错失长达十五年的全球资本市场超级牛市截至2024年12月31日,A股资本市场共有5392家上市公司。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欧美股市长达百年以上的发展速度。唯一不能比较就是股市涨幅和投资者回报。
因为,中国股市的监管,始终处在违背市场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当中。既然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就要按照引进国所采用的一系列法律对策和交易机制。但是,我们恰恰相反,引进了所有能够最大限度的融资功能和最宽泛毫无节制的做空机制,唯独把市场参与者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置之度外。不仅对市场调节供求关系置之不理,而且完全依赖主观臆想和指数恐惧症来决定市场走势。
撇开整体发展时间和空间的诸多大事要事不谈,就谈盲目发展水土不服的交易机制,足以说明中国股市难以肩负全民财富增值保值的历史使命。可以说,遏制中国股市发展的三大交易机制基本彻底遏制了股市自身发展的运行路径。
第一是T+1和T+0以及涨跌停板带来的矛盾交织。
第二是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交易机制的割裂运行,导致T+0回转交易成为机构洗劫中小投资者的利器。
第三是盲目发展量化交易,与股指期货期权和融资融券共同形成做空市场的巨大负面效应,导致中国股市面对任何利好都是一日行情或者更大幅度的下跌。
显然,中国经济绝对不是中国股市一蹶不振的背锅侠。数据对比最能够说明问题症结所在。
我们就按照时间段来对比中美经济和股市的数据说明。
中美GDP数据:2007年,我国GDP为27.009万亿元;2024年我国GDP为134.91亿元,18年累计增长500%。2007年,美国GDP为14.48万亿美元,2024年为28.79万亿美元。与2007年比较,增长92.3%。
中美股市数据:2007年上证指数国收官点位是5261.56点,2024年收盘点位3351.76点,18年下跌36.3%。
同时期内,美国道琼斯指数由6469.95低点一路上涨到2024年12月的45073点,涨幅超过588%。标普500从666.79点涨至6099点,暴涨815%。纳斯达克指数由1265.52点涨到20055点,涨幅1485%。
即使日本经济整整失去二十年的徘徊下滑阶段,讽刺的是,日本股市近年来风头无限。2023年日经225种指数全年上涨7369.67点,涨幅为28.24%,是1989年以来的最大涨幅。在全球主要股指涨幅榜中位列第二。2024年,经济继续下滑,日元贬值暴跌,但日经225种指数全年依然上涨19.22%,并且创下42426点的历史新高。
恰恰相反,中国股市长达16年在3000点一带徘徊挣扎。即使我们找出万般理由推脱股市难以走出牛市的理由,但是,最不可否认的是,以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以及汇金、证金、社保基金为代表的“国家队”,作为我国A股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根本没有树立中国股市的牛市思维。反而在T+1和T+0运行机制并存的矛盾交织中,利用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交易机制的割裂运行,导致T+0回转交易成为机构洗劫中小投资者的利器。
而盲目无序发展的股指期货期权品种和推波助澜发展量化交易,不断增强机构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多空通吃优势、抱团取暖优势、衍生杠杆优势、交易工具优势和融资融券优势。同时,期货期权、ETF期权和融资融券三大交易机制,以50万元的入围门槛限制,将所有的中小投资者拒之门外。融资融券、量化交易、股指期货期权的月交割制度以及和现货市场交易机制错配等做空机制,在大干快上发行上市、蜂拥减持套现的共同作用下,机构自然将利益锁定目标瞄向毫无避险机制保护的中小投资者。

2015年做空机制加速出台以来的上证走势
如果不对量化交易彻底关闭,如果不及时废除股指期货期权月度交割,如果不严禁融券日内回转交易泛滥,即使出台再多的超级利好,股市依然难以摆脱一日游行情的魔咒羁绊。
三、美国迷信美元权威,疯狂堆砌债务,推高股市泡沫,终将惨遭反噬美国笃信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傲慢疯狂到极致的雷曼兄弟竟然最终被自己恶意设计的垃圾债券彻底埋葬。
而目前,美国已经根本无力回到制造大国的行列,实体经济被自己编造的谎言彻底封杀。而美国的商务部财政部干的事儿全是逆市场经济而动。美国怎能不堕落?耶伦说中国产能过剩,极力推动友岸外包,孤立中国。雷蒙多说必须拖住中国的科技发展脚步。贸易代表戴琪说关税就是美国的尚方宝剑。这三个货色干的事儿,哪个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规律。
而今美国最为无奈的选择,只有举着股市这一个天下最为沉重的杠铃等待博傻者入市接杠。这谈何容易!
2023年9月18日,美国债务时钟显示国债达到33万亿美元;2024年1月2日突破34万亿美元;2024年7月31日突破35万亿美元;11月15日突破36万亿美元。
罪魁祸首就是所谓的“经济沙皇”和“美元总统”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1987年6月2日,格林斯潘接任保罗·沃尔克的美联储主席一职。一致干到2006年,历时19个年头,任期横跨6届美国总统。总统离不开格林斯潘的理由很简单,他的欺世盗名歪理邪说深得总统喜欢:
一是对统计数据不要较真。世界上存在着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统计数字。经济统计数据就像比基尼,暴露出的那部分固然重要,但没暴露出的那部分才更要命。
二是美国增加债务能力是全球化的一种职能,因为负债能力的显著提高与成本的降低以及国际金融载体范围的扩大休戚相关。全球债务归还、支付交易都用的是美元,美国不存在还不起债务的问题。
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格林斯潘一夜之间又成了“罪魁祸首”。即使如此,格林斯潘的继任者们,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珍妮特·耶伦(Janet L. Yellen)和现任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以印钞饮鸩止渴,比起格林斯潘丝毫不落下风。
就说拜登和特朗普这两个耄耋总统吧。即使互换担任,但黔驴技穷的路径一摸一样。面对中国,除了关税还是关税,再也没牌可打。

特朗普:没有人比我更懂比特币
看看特朗普这位“关税侠”(Tariff Man)和“比特币总统”就知道,美国已经在疯狂的路上狂奔,只是哪一天摔下悬崖的疑问还在,其他都是肯定无误的答案。因此,新世纪以来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把GDP造假作为疯狂发债的理由,只有膨胀GDP数据,才能掩盖债务失控的尴尬局面。特朗普绝对不会例外。他的首个总统任期,就到处乱抡关税大棒。
1月9日,被特朗普喊话走人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Gary Gensler接受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表示,加密数字货币领域充满“不良从业者”。而在1月22日,特朗普刚一上台,SEC的代理主席Mark Uyeda宣布将成立加密货币工作组,将致力于为加密资产制定一个“全面而明确”的监管框架。选择的领导人就是“币圈加密妈妈”海丝特·皮尔斯(Hester Peirce)。特朗普彻底颠覆了SEC的使命。
特朗普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也只能向着内部人开刀。加拿大、墨西哥、格陵兰成为首批被扒皮者。而发誓要把美国建成世界比特币中心的首要任务竟然是先把特朗普家族的虚拟货币搞起来,赏给自己一个天大的惊喜。

关税侠”(Tariff Man)特朗普
1月17日,赶在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前三天,特朗普推出的个人迷因币(memecoin)“特朗普币($TRUMP)”瞬间引爆市场,市值最高达到200多亿美元。19日,二度成为美国第一夫人的梅拉尼娅也借势推出了自己的迷因币“梅拉尼娅币($MELANIA)”,并附上了购买链接。发布后不到两小时内市值冲至60亿美元。另一对此特朗普自己说,这和千亿富翁比较就是个小钱,不值一提。
他的儿子唐纳德・特朗普和埃里克·特朗普正在创办自己的加密货币公司——世界自由金融公司(World Liberty Financial)。
美国人评价特朗普,“现在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简单点几下鼠标,将钱存入美国总统的银行账户。”“对于加密货币这个已经在努力证明自己并非一群骗子、诈骗犯和欺诈者的行业而言,这真是一个可怕的景象。”
当然,特朗普不忘先给自己上一道违法免责保险。“特朗普币”和“梅拉尼娅币”网站免责声明宣布,它们“无意成为”投资机会或证券,或成为投资机会或证券主题。
专门研究加密货币的“华盛顿公民责任与道德组织(CREW)”高级副总裁乔丹·利博维茨(Jordan Libowitz)表示,特朗普会不遗余力地 “利用他所能掌控的一切政府手段为自己敛财”。而美国豢养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巨头”评级机构,最终也让美国惨遭反噬。因为,它们几乎就是马后炮的代名词。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杰弗里·索南费尔德指出,过去50年间,三大评级机构整体来看几乎未能准确预测主权政府和企业借款人的“每一次真正危机和违约”。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梳理发现,三大评级机构几乎错过了全球主权债务违约前的每一次重大经济危机,包括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
而最讽刺的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三大评级机构赋予几乎所有的垃圾债券最高评级,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彻底崩溃决堤。
结语就纠错成本而言,中国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而美国几乎毫无胜算。中国的DeepSeek和六代机,已经率先摧垮了美国军事霸凌和科技霸凌两大支柱,只剩下一个政治霸权还在那里耀武扬威。可惜啊,中国永远不吃美国佬的这一套。
这里我用《金融狂热简史》的作者加尔布雷斯的忠告结束本文:人们金融记忆的持续时间最多不超过20年。通常来说,20年足够冲淡人们对某场灾难的记忆,历史的教训会再次重演。当人们忘记风险的时候,黑天鹅往往就在不远处。特朗普正在践行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