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去了郑州的茶博会。
参加过很多展会,但关于茶叶盒茶具的展会,还是头一次参加。
进门便是一家陈皮展台,包装很精美。这几年,陈皮市场很火爆,一个原因是,身为广东人的钟南山,很是推崇陈皮。毕竟,广东江门,距离广州又不远,想必钟老先生日常也经常品味陈皮茶吧。
之前,我在郑州经常看到的陈皮,是小青柑。今天到了展会,真正的陈皮,其实里面并没有什么小青柑,而是拨开柑桔后的皮,越是风化,时间越是久,价值就越是高。
还有一种茯茶。之前也确实听过,但却并不了解。今天,看了几家茯茶的展台,展示的又黑茶、滇红、普洱等,这才知道,真正的茯茶,原来是会长出一种金黄色的菌状物质,展台的工作人员说,这叫“金花”。
中国茶有很多,为公众熟知的,是普洱、龙井、铁观音等,但还有很多小众的茶,外界知道很少。
中国的茶,讲究原产地。所以,陈皮以新会为最,黑茶以安化为最,其他诸如铁观音、龙井、毛尖之类,都有特色的原产地。
既然讲原产地,那么,产量就总会有限。也因此,这很可能会滋生出两个问题,其一,名气越来越大,产量却供不应求,必然会有滥竽充数;其二,正宗的产量既然有限,一旦市场供不应求,则会因利益驱动,囤积居奇,进而导致市场价格不断攀高。换言之,有点类似于炒现货。
所以,喝茶,千万别跟风,跟风,那就可能当了冤大头。同样的茶,可能没出名之前,也就千儿八百块,可是,一旦市场跟风而起,则价格就可能翻番到万儿八千甚至更高,云南普洱如此,新会陈皮也是如此。
而且,逛完茶博会,一个很深的感受是,茶叶市场,真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同的茶,合在嘴里,味道大同小异。当然,也是因为不懂茶之故。
至于价格,从一斤几十元,到一斤数万元不等,其价值评判的标准,外行人自然是难究其实的。
茶的文化,于中国有千年之久。
而喝茶,本身也已经不再是解渴这么简单,而是进化为社交、认同感。
走,一起喝茶去。说的当然不是解渴,而是以茶为媒,沟通感情、加深了解。
而茶,也经常会作为伴手礼,送亲友,送朋友。去朋友办公室拜访,空着手总不好吧,带一提茶叶,顺手,又不重,不懂的,又看不出价值,实在是伴手礼首选。
可惜的是,这几年,茶,作为伴手礼太多,而每次之作为伴手礼又华而不实、虚有其表,反而让人一看,心里不以为然了。
归根结底,茶本无罪,感情不到那么深,而受礼之人,一回两回之后,也渐明白其中门道。
但还是有茶,动辄万元之上,真正爱茶之人,也确实能发现其中微妙。
于是乎,好茶仍有市场,劣茶也同样大行其道,各有各的客户,各有各的门道。
而且,相对于饮酒、喝咖啡,茶叶对身体的妙处,茶多酚在身体内的分解与消化,又确实自有妙处。
故,茶,市场仍然存在,只是,会伴随着消费的升级与降级,呈现不同变化。
观察茶的市场价格的变化,也能看出居民收入水平的高矮胖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