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吵起来了,这次好夸张

三号厅检票员工 2024-12-06 14:49:14

今晚来聊一个新东西——

老登电影。

可以称之为最近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了,和之前的“妈味”和“女同性恨”一样,这个词也是一个被造出来的新词。

现在都不止于老登电影,还发展出了老登文学、老登艺术甚至是小登电影等各种分类。

它的定义目前还很宽泛,单从字面看,老登在方言里是一句中性偏贬义的话,指的是“老色鬼、喜欢批评人尤其是年轻人从而令人不悦的老人”,所以能联想到,老登电影指的就是那些充斥着男性说教意味的、保守的、以男性荷尔蒙来催动人物的电影类型。

当然,随着这个词出现的自然是对它的攻击和批评,仅从目前来看,双方各执一词在各自的逻辑里都能讲得通。

使用的人认为我们苦老登电影已久,反对的人认为对老登电影的评选是过度的女性主义,是对经典影视体系的低智霸凌,终将会毁了电影!

这种担忧有迹可循,因为当前老登电影的范围已经开始泛化,从一开始作为分类,逐渐发展到抵制和避雷,《搏击俱乐部》《楚门的世界》《海上钢琴师》等经典作品纷纷排列其中。

于是很多人认为,这种定义模糊的词语一旦泛化,就会变成纯由主观定义的攻击性词汇,看哪个电影不爽就可以直接扣这个词。电影就完蛋了,创作就受限了,一点男人的故事都不能写,未来就没电影可看了!

我们也认同目前有泛化极端化的倾向,但我觉得与担忧相比,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情是,我们不妨进一步去想一下,为什么抵制老登电影之后,全世界很多经典都会遭难?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导演以及女性题材依旧太少了?

有没有可能,这个词诞生的意义,本身就是对上面这种现象的讽刺?只是现在被泛化利用了?

要搞清楚这些,我们还是得先从“老登电影”的出现,以及与它相对的“小妞电影”聊起。

一、

简单来说,“老登电影”的出现,就是一次对“小妞电影”这个说法的反击。

小妞电影,本称是“chick flick”,在20世纪70年代,“chick”被认为是一种对女性的侮辱,把女性描绘成需要男性保护的幼稚、轻浮、头脑简单的生物。当一部电影被冠以“chick flick”头衔时,多用来指电影俗气、简单、没有价值。

但其后,一些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却认为这个词主张了女性气质,强调了女性需求,所以这一词化贬义为褒义,由此出现的“小妞电影”自然就将故事对准女性,主要去讲女性的情感需求,以及她们如何获得独立与自信。

这之后的好莱坞涌现了一大批女性为主角的“小妞电影”,比如《诺丁山》《律政俏佳人》《公主日记》《穿普拉达的女王》等等,它们都讲述了女性的独立成长,虽然有些不乏浪漫幻想,但仍旧用女性在爱情、职场、生活上的故事打破了传统对女人“胸大无脑”“恋爱第一”的认知。

在这之后,“小妞电影”的范围日益扩大,港台大陆、日韩也出现了《奇怪的她》《垫底辣妹》《滚蛋吧!肿瘤君》等一批年轻女性的故事,不同地域下的“小妞”汇聚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女性风貌。

但前些年,“小妞电影”再次出现了一种被污名化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创作上,我们对男性和女性的故事,早就走向了两条完全相反的路。

我们选同时期大陆创作的几部电影对比看下,在男性主体的叙事里,《中国合伙人》的主线就是男性的事业和成长,它始终锚定的是男人成功的叙事,女性仅是其中的镶边映衬。

但在彼时大量的“小妞电影”里,曾经的女性独立和女性友谊让位给了雌竞,她们唯一的追求变成了恋爱与男人。

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汤唯与海清吵架互相攻击对方“你英语那么好,是不是床上学的”“你的钱不是你亲爹就是干爹的,肯定不是自己挣的”;《分手合约》里两名女性围着一个男人暗自较劲,互损竞争;《整容日记》里白百合看到职场上受欢迎的女性嫉妒而出“女人可以一无所有,有对胸就可以了”,还有她升职换房时,好友脱口的质疑:你是不是跟老板上床换来的。

这些故事代表着一种集体的傲慢认知与刻板印象,认为女性的故事就该这样讲,而在这种认知的统御下讲出来的故事就是“小妞电影”,就是女人的故事。

这种认知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不少人会用“小妞电影”来表达对《好东西》的轻蔑与不屑,认为只是女人的故事而已。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把小叶粗暴归为恋爱脑,把王铁梅形容成非常“爷们”的原因。

二、

在了解对“小妞电影”的污名化之后再来看“老登电影”的出现,会发现这个词是如此精妙。

它的出现,最大的意义就是首先确保了在话语上的公平。

在性别与身份的领域,电影的分类从来都是不公平的,由女性拍摄或主要表现女性的电影就被划分为“小妞电影”或“女性主义电影”,主要表达同性恋的电影就被分类到“同性电影”,但是其余表现男性主体的电影却共享一个更大更具囊括性的概念——电影。

如果说这些例子是因为关于女性和同性的作品数量少的话,那么在生活中这种不公的关系同样存在,报道里排列的名字有女性的话一定会在名字后面加个括号,内写女字,新闻中出现的司机但凡为女性一定会点出女司机,而大多数的男性和异性恋则共享着“人”“司机”“电影”这一更宏大的身份。

老登电影的出现有意思和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同样为这些男性电影创造了一个分类,抛开老登的贬义外,它本有一个中性的词义是“在男性荷尔蒙男性激素下进行创作的电影类型,表现的也都是男性的需求”,它本可以被归纳进一个表现男性的分类中。

更何况,这种归类也并非是去否认它作为电影的艺术性,因为它仍旧叫“老登电影”而非“老登垃圾”,只不过是在这种电影艺术前给它加了一个前缀,而这种前缀刚好与“小妞电影”构成对称,是在那一排名字后面加个括号,内写男字而已。

再者说,“老登电影”在某种意义上也戳破了很多男性电影塑造出的伟大和深沉的幻象,尤其是这种伟大必然包含着女性的牺牲与男性的意淫。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老炮儿》,它把一个中年男人六爷的失落与时代、阶级、人的义气,甚至是一代人在这个国家内的身份转变这些极端宏大的东西关联到一起,最后当六爷拿起长刀冲向冰面,片中的所有人为之沉默和感动。

男性的失落都被烘托到一个如此伟大的层面,但说穿了看,它背后讲的无非就是女性对他无私的奉献,是年轻人对他及他这一代人的崇拜,连对方的儿子都为他而哭泣,他老炮儿的精神作为丰碑强行印刻在电影里一代代被赞颂着往下传承。

同时,“老登电影”的出现还提供了一个范例,当我们对其讨论越来越多,我们就越会认可自己对一些曾被奉为圭臬的电影的不适感是合理的,这是一种批评的进步,与女性主义批评其实是暗合的。

它是一个新的标签,这个标签恰好提供了一种批评的视角,就像我们会因为一部电影的技术、视听、手法、思想而把它视为一部经典,我们同样可以因为它没有满足平等的视角、对另一性的尊重而对其做出批判。这是完全不矛盾的两个角度。

电影本就是一门活着的艺术,每个时代都会对曾经的标准进行一次当前的重读,大浪淘沙之后有些进了博物馆,有些被进一步筛选出来,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不必因为加了一个老登的标签就觉得是对所有电影的亵渎,也不必因为一次对经典的颠覆解读就觉得电影完蛋了。

最后再多提一嘴,是我在了解老登电影的时候在网上刷到的一个帖子和一条评论。

帖子谈的是最近的《好东西》和老登电影的区别,其中指出了很多男性主体的电影追求的都是伟大,父权模式下的人都是慕强的,对权的争夺是基础;而《好东西》不同,在女性的视角下我们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否强大,都可以得到平等的喜欢和尊重。

那条评论则是对老登电影、老登文学这些词语泛化的反讽,它说“《红楼梦》是不是也算老登文学?”

评论下有一条高赞反驳,说的是“你不要以为我们会像很多人对女性电影的批判一样,只要是非自己性别的作者都唾弃,我们是真的有脑子的在批判”。

这就是我专门为老登电影这个词写篇文的原因,因为它并非一种意气用事,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恶意发泄,它的批判是有因由的,它直指女性的处境,是为了自己以及更多人的利益,为了电影的审美和发展而批评电影。

就像《好东西》里借助前夫这个角色提出的“男性(气质)也是被塑造出来的”,一个标签毁不了电影,但相反地,在这些批评的声音下受益的不是只有女人,而是所有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