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东北军和关东军实力比拼,如果张学良殊死抵抗,能挡住日军吗

慧言说个史 2025-01-25 04:42:02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宛如一块深深嵌入所有中国人心中的伤疤。

战斗力强悍的东北军,竟然在面对侵略者时几乎不放一枪,轻易地就让敌人得逞。

这之后,东三省沦丧敌手14年,无数的资源被抢夺,无数的人民遭到蹂躏。

在正统的历史学中,总有一个观点,就是东北军当时,具有抵挡日军的实力,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张学良下令殊死抵抗,日军能够得逞吗?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东三省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没有之一。

除了有着“棒打獐子瓢舀鱼”般丰富的自然资源外,此地的矿产资源亦极为丰富。

即使不算后来探明的大量石油,也还有铁、铜、锰、金等各种金属矿物。

当年的清朝,就是以此为龙兴之地,取得了天下。

清朝退位后,东北地区的经济与军事实力非但未受影响,反而在军阀张作霖治下有了极大发展。

张作霖由于出身太低,不算是北洋军阀中的核心人物。

但是若论智谋和眼光,他却不输吴佩孚、冯国璋等人,甚至还远超张勋和曹锟。

他抓住关内军阀混战的机会,左右逢源,坐收渔翁之利,很快就让奉军、也就是东北军的前身有了巨大的发展。

以张作霖的眼光,光是从关内军阀身上榨油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

他趁着当时东三省较为平静的机会,开始努力发展自己的制造业。

当时东北的食品加工业非常发达,产值甚至超过了日本的同类型产业。

同时,东北亦有自家的兵工厂,其不但能够自行生产枪支弹药、大炮,甚至还具备飞机的生产能力。

此外,张作霖为增强自身实力,从法国购置了数十辆坦克。

单以战争实力而论的话,东北军无疑是当时中国军队中的天花板。

另外,张作霖还运用一些坑蒙拐骗的手段,从日本人处大肆捞取好处。

当时的日本,已经开始了自己侵占东北的步伐。

他们想要通过扶持张作霖的办法,不断向东北搞渗透。

可谁知张作霖不讲武德,经常是拿了好处却不兑现承诺,最终日本人恼羞成怒,将张作霖炸死在了皇姑屯。

继承张作霖的张学良,其实对东北军的实力发展并无太大贡献。

毕竟他的老爹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他只要萧规曹随就可以了。

但是,他同样通过东北易帜和打击杨宇霆,让东北军做到了上下一心,提高了软实力。

此时,关内进行军阀之间的兼并,东北仍是个平静之地。

张学良就趁着这个机会,大量储备弹药和各种武器。

虽然在1929年,张学良在中东路之战中输给了苏联,有了一定损失,但是剩下的家当仍然不少。

他的空军拥有飞机上百架,各类枪支弹药和火炮的储备,也不输于任何一个西方殖民者的地区势力。

那么,如此强悍的东北军,是否具备击败日军的实力呢?

如果说日军举国入侵,恐怕东北军还真是抵挡不住。

但是,如果是打一打东北地区的日本驻军,那情况就是另一回事了。

东北军在巅峰时期,有五十多万人,不过在东北易帜之后,张学良在蒋介石的建议下,调集大量主力部队入关。

东北地区剩下的,还有一个步兵师加上十二个步兵旅,以及部分骑兵、炮兵及其他武装力量,总人数加起来,不会少于二十万人。

但是,这些人中,绝大部分都算是东北军的精锐部队。

那么,当时的日军有多少实力呢?当时的关东军虽然已具雏形,但是满打满算也不过才1.5万人。

这部分人算是日军的主力,训练和武器装备较好。

而当时为了能尽快拿下东北,日军还从朝鲜调来了两个师团的兵力。

这些士兵的数量虽然超过关东军,但训练和装备较差。

所以说,日军在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总兵力不超过五万,而且战斗力参差不齐。

面对这样一支军队,只要张学良下令抵抗,甚至就算是他不说话,任由部队各自行动,日军都绝不可能那么轻易地拿下东北。

但诡异的是,张学良当晚就给东北军下达了一个命令:

不要抵抗,不要还击,把武器收回仓库,大家挺着死,为国捐躯!

正是在这道命令下,日军横扫东三省,仅仅用了几天就占领了东北全境!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东北是张学良的家,为什么他如此轻易地就放弃了自己的家园呢?

这里还存在一个历史疑问,就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到底是张学良还是蒋介石。

当时蒋介石虽然人不在北平,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他的影响力是无处不在的。

即使最终的命令是张学良下的,但是授意者也很可能是蒋介石。

多年之后,当有人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和张学良谈话时,张学良明确表示,命令是自己下的,主意也是自己拿的,和别人没有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张学良能放弃自己的家呢?

首先张学良谈到,他当时感觉,如果自己抵抗,可能可以撑过“九一八事变”,但是绝对无法对抗倾巢而出的日军。

而且一旦战争失控,东北军的战略资源消耗殆尽,他也是绝不可能从蒋介石那里得到补充的。

如果到时候东北军没了,那么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也就没有了。

所以,他在万般无奈之下,才下令让东北军停止抵抗。

从这个理由上看,张学良不让军队抵抗确实是出于私心,这是一个将领所不应该的。

但是,随着一些史料的解密,我们也能从这件事中看到。

其实蒋介石虽然没有直接授意张学良停止抵抗,但他却以另一种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张学良施加着影响。

事实上,蒋介石早已察觉,日本人要在东北动手。

所以在1931年的8月16日,他就给张学良发电报,让他保持克制,不管日军如何挑衅,都不能抵抗。

在电报中他还说,让张学良一定不要“逞一时之勇,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在蒋介石的不断影响下,张学良将这封电报转给了东北军第7旅参谋长赵镇藩,以及其他将领。

由此可见,在此之前,张学良即便没有全力抵抗的心思,也未必会那么甘心地放下武器。

归根结底,“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责任,蒋介石是躲不掉的。

而且,就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也接连发布了两份关于不抵抗日军的电报。

其一是在9月22日,他发给驻山东省胶东地区部队的,另一份是发给镇江地区主席的。

其中不仅要求,他们在面对日军的时候不要抵抗,还说要帮忙给日军买菜买肉,保证他们一切给养。

那么,蒋介石作为当时中国的领袖,为何对日军的入侵如此麻木不仁呢?

笔者想,除了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和“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之外,他还应该有自己的一份私心。

东北、胶东、镇江三地,都不在蒋介石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蒋介石对地方军阀的态度,历来是冷淡甚至是仇恨的。

如果能借日本人的手,将地方军阀消灭,他当然乐观其成。

所以那些荒唐的“不抵抗”命令,其实是他玩儿的一个手段。

否则,为何当日军进攻上海,挑起第一次淞沪抗战的时候,蒋介石没有命令部队不抵抗呢?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当晚,是绝对有实力进行反击的。

而张学良的懦弱,和蒋介石的诡诈,让他们丧失了最好的机会,致使日军占领东北十几年。

张学良难辞其咎,蒋介石更是脱不了干系。

而可怜的张学良,在自己的晚年仍在帮助蒋介石揽责任,真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原因探微——《殷都学刊》 1999年第3期50-53,共4页

2、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再探讨——《史学月刊》 2003年第8期71-76,共6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