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钦礼
1927年张钦礼出生在河南省兰考县,一个时代动荡的背景中成长起来。在那个艰苦的时期,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往往困难重重,缺衣少食。尽管如此,张钦礼的童年在父母的影响下充满了革命的气息。他的父母虽学识不多,但都曾是大革命的参与者,领导过地方的农民起义。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张钦礼的父母组织并带领游击队对抗侵略者。受家庭影响深刻的张钦礼自少年起就步入了革命的行列,参与传递情报,积极投身于党的地下工作。成年后,他正式加入了革命队伍,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息。
1945年张钦礼积极参与到抗日和解放战争中,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到了1949年,张钦礼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青年领导,接过了考城县县长的重担。1954年,随着兰封县与考城县的合并,张钦礼成为了新成立的兰考县的领导人。在兰考张钦礼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长期的自然灾害使得这片土地人民饱受风沙、水灾和盐碱地的侵扰。虽然本地干部和民众不断努力改善生产条件,但恶劣的环境条件使得他们的努力往往付诸东流。

焦裕禄
张钦礼深知,作为本地人,他有责任也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他的决心促使他开始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以期彻底改变兰考的面貌。然而就在这一努力即将展开之时,一场政治风波却打乱了他的计划。
1957年,全国范围的反右运动开始,兰考也未能幸免。当地一个混乱的个人丑闻引发了一连串的不幸事件。县委组织部的孙部长涉嫌违纪,他不仅私自霸占了一名现役军人的未婚妻,还强迫原配离婚,这导致该军人复员回家后极度愤怒。当军人试图申诉时,孙部长却恶意将其监禁。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县,超过两百名干部联名上书,要求对孙部长进行严厉处罚。然而,这些正直的干部反而被错误地标记为“右派”。张钦礼得知此事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全力为这些干部辩护,试图为他们洗清不实的指控。

青年时期的焦裕禄
政治运动的激烈化,导致张钦礼自己也遭到了不公的对待。他被撤销了县委副书记的职务,而问题的核心,孙部长未受到应有的处罚,反而被调任更高的职位,成为了县委副书记。这一切的不公和错位的政治处理,为张钦礼日后更大的政治冲击埋下了伏笔。
在1962年的冬季,焦裕禄带着重大的责任感,踏进了频繁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侵害的兰考县,担任了县委书记。他以“实干兴县、生产自救”的核心理念,引入了一套全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迅速得到了张钦礼等地方干部的坚定支持。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焦裕禄很快发现了张钦礼这位充满热情、对兰考有着深厚情感的能干干部,他委以重任,让张钦礼主导制定和执行克服“三害”的策略。

战乱时期受灾的老百姓
张钦礼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焦裕禄肩并肩,领导广大群众和干部,共同对抗自然的严酷挑战。他们在兰考的广袤土地上,不畏严寒酷暑,坚持不懈地工作。他们一起实地考察,追踪风沙的源头,每一片沙地都见证了他们的努力。他们仔细分析了风沙的走向和行为模式,并精心设计了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村民魏铎彬的一次偶然行为中得到启发后,张钦礼和焦裕禄一起发展了一套科学的治理风沙方法——"贴膏药、加扎针"。"贴膏药"即通过翻土和压实沙土来减少风沙的流动,"扎针"则是指在沙地上广泛植树造林,这些措施在张庄首次得到了实践。
对于内涝的管理,他们顺着水流的方向仔细勘查,制定了详尽有效的排水计划。他们动员群众挖掘排水沟渠,清淤河道,确保洪水能够迅速排除,保护了农田和村庄的安全。

在盐碱地治理方面,他们深入实际,探究土壤的具体性质,实验多种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深翻土层、引入黄河泥沙等方式,逐步改善了土地的盐碱条件,让这些土地重新获得了生机。
在焦裕禄和张钦礼的共同努力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兰考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曾经被风沙侵蚀的土地,现在成了丰收的田野;过去常有内涝的低洼地,变成了干爽的地带;而那些盐碱地,也披上了绿色的新装,庄稼生长旺盛。
但悲剧在1964年5月14日发生了,焦裕禄因肝癌在郑州逝世,享年仅42岁。焦裕禄的突然离世让张钦礼深感悲痛,但他知道,必须将焦裕禄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伟大的书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仅仅三天后,张钦礼就被通知前往商丘的民权县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在处理好焦裕禄的后事后,他急匆匆地赶往会议地点。在那里,他不仅详细报告了兰考的绿化成果,还含泪分享了焦裕禄抗击自然灾害的英勇事迹。
讲到焦裕禄的遗愿时,即便是一向坚强的张钦礼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他的声音哽咽,会场上许多人也被深深触动。这一情景让会议的主持人,副省长王维群深刻体会到了焦裕禄精神的力量,他在会上强调了继续学习和传播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岁末时新华社记者周原专程访问兰考,采访了张钦礼。张钦礼详尽地介绍了焦裕禄的工作和牺牲,记者对焦裕禄的事迹深感震撼,由衷地赞叹:“这样的领导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5年底,记者穆青在兰考采访,见证了一段凄美的历史。张钦礼悲痛地向穆青展示了焦裕禄生前开挖的防风沟渠、治理的盐碱地,他的眼泪无声地讲述了一个英雄的传奇。穆青作为见证者,也被这份坚持与牺牲深深触动,决心将这段历史重述于世。
次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详细报道了焦裕禄的英雄事迹,文中提到了张钦礼作为他的“亲密战友”。这篇报道在兰考县引发了广泛的共鸣,许多居民和干部都回忆起了他们与焦裕禄一同奋战“三害”的日子。

《人民日报》
1968年,尽管开封地委配备了一辆新吉普车给张钦礼,以便其下乡工作,他却坚持不使用,每日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乡间的小道上。对于他拒绝使用吉普车的行为,很多人表示好奇。张钦礼总是带着笑容解释说,他觉得那辆车太奢侈了。最终张钦礼决定将吉普车出售。不久之后省委又送来一辆新车,但他依旧选择将其出售,并将所得资金用于支持贫困地区的水井挖掘和基础设施建设。
那些日子里,他全力推动了兰考的水利和治沙工作,动员了整个县的资源。他经常放弃使用轿车,选择与民同行,共同劳作。某日,来兰考视察的刘建勋对张钦礼的行为感到困惑,询问他的车辆去向。张钦礼坦然回答:“我将它卖掉了。”他解释道看到有些兰考居民连基本的饮食都成问题,他坐在车里四处走动,心里感到极不舒服。
通过卖掉车辆得来的资金,张钦礼资助了42个贫困团队,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些团队成功摆脱了贫困,他们纷纷感激张钦礼的大力支持,表示必须做好工作,不辜负县委的期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72年,在山东白茅西村,张娥大妈患了淋巴结核,家人为她治病几乎耗尽了所有积蓄。当地卫生院接到了来自开封的医疗团队,张子善得知后,急忙用手推车将病重的姐姐送往医院。但他们错过了医疗团队,情急之下,张子善跑出去追,但未能追上。
这时一位干部模样的人接近询问情况。了解到情况后,他立刻上车指示司机追赶医疗队。不久医疗队返回,这位干部便是张钦礼。他不仅确保了张娥得到及时治疗,还支付了大部分治疗费用。
到了1973年,张钦礼的政治生涯迎来了新的高峰,他被任命为开封地委书记,并兼任兰考县第一书记。在这期间,他致力于推动兰考的水利和治沙工作,动员了全县的资源和人力。为此,县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团队,按地区分配责任,确保每个项目都能顺利进行。

合照
张钦礼经常亲自前往项目现场,检查工程进展。他与手下的干部们一道,深入到兰考的沙地和黄河边,与农民一同努力治理风沙、改良盐碱地,并修建排水设施。
他们的努力逐渐见效。在日常工作中,干部们与农民并肩作战,白天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晚上则聚在农家,共同商讨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居住条件简陋,他们常常与农民一样,睡在地上,第二天凌晨再起床继续工作。
在种植树木的过程中,张钦礼总是亲力亲为,从挖坑到植树再到浇水,他总是身先士卒。这样的场景让许多农民深受感动,尽管看到干部们手上磨出的厚茧,他们内心难过,但干部们却始终无怨无悔。

1973年至1977年间,张钦礼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了近19万亩沙地,并对22.7万亩盐碱地进行了有效改良,使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1979年,历史的巨轮却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打击,张钦礼因被指控“捏造焦裕禄事迹”被判处长期监禁。在他坐牢期间,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的居民,都在尽力支持他,为他送温暖。
为了凑足看望他的路费,许多村民甚至用自家的粮票换取交通费,不惜长途跋涉去新安监狱探望他。他们带去的不仅是食物,更多的是兰考人民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支持。
东坝头村的居民,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还是自发地筹集资金,买了水果糖等小礼物,特意前往监狱表达对他的关爱和敬意。这份深厚的人民情怀,让张钦礼即便在狱中也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温暖。

幸运的是得益于社会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张钦礼最终提前释放。出狱那天,兰考的干部和百姓早已在路边等候,热情地迎接他归来,展示了他们对这位老书记深切的爱戴和尊重。
多年后,张钦礼的名誉得到恢复。2001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带着家人前往韶山,重温革命历史,对着毛主席的塑像,他的泪水再次无声地流淌。这一刻,是对过去岁月的哀悼,也是对未来希望的展望。
在2004年,张钦礼同志辞世,终年77岁。这位曾深刻影响兰考县的前县书记离世的消息,迅速在兰考传播,整个县都沉浸在哀伤之中。尽管张钦礼已经在27年前退任,他对兰考人民的影响却是永恒的。与焦裕禄不同,焦裕禄是在任内去世的,而张钦礼的去世距离他离任已久,但在兰考人民心中,张钦礼仍是那位改变了他们命运的伟大领导。

张钦礼同志辞世
当张钦礼的灵车抵达兰考时,沿途的道路两侧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居民。成千上万的人群跪拜在灵车前,以此向这位伟大的书记表达最后的敬意。本应半小时的旅程,因为悼念者的人数众多,灵车行进了数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张钦礼的一生,尽管遭受了诬陷与不公,但他对焦裕禄的敬仰与忠诚从未改变。焦裕禄纪念馆的重建与整修,就是在张钦礼的推动下完成的。他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从未有过退缩和抱怨,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服务。
如今,张钦礼的碑林矗立在广阔的原野之中,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也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行,向他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张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