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23日,是农历正月初九,已经成家的李敏叫来几个工作人员一起看望父亲,毛主席十分高兴,让厨师做几个好菜,一起吃饭。
期间毛主席和李敏,以及工作人员照了几张相,毛主席看到女儿来,难得的高兴,几张照片里的工作人员基本都开怀大笑。
照片上的毛泽东,身体很好,虽接近古稀之年,但看上去满面春风,神采不减当年。
“这孩子长得像贺子珍”时间来到是1949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笑着对周恩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进京赶考去喽。”
周恩来说:“是啊,我们都应该考试及格,不能退回来。”
刚到北京后,毛泽东居住在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建于清朝乾隆十年,原名松坞云庄,院里面有两股清泉,乾隆曾题写“双清”二字,所以便以此为名。
此时正是春天,这里鸟语花香,流水潺潺,李敏就是在这时候和父亲见面的,不过当时她还不叫李敏,别人都喊她:娇娇。
“主席,您的女儿娇娇回来了。”
毛主席听到这句汇报,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朝着外面走去,只见一群人已经围住了娇娇。
毛主席径直走过人群,一把拉着娇娇说:“我的小外国人,爸爸欢迎你。”
“快叫爸爸。”邓颖超在一边对娇娇说。
娇娇出生于1936年的陕北,后来去了苏联陪伴贺子珍,一直到1947年才回国,算起来,已经近10年没有见到父亲了。
娇娇小时候总是被同学们嘲笑,大家都说她没有爸爸,即便是贺子珍告诉她,你爸爸是毛主席,但娇娇不信,所以她来北平前,十分高兴,因为可以亲自证实,自己的爸爸到底是不是毛主席。
娇娇抬着头看,她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个人,高高大大的,和毛岸英描述的几乎一样,他穿着平底黑布鞋,一点也没有严肃的面孔。
娇娇用不太标准的中文喊了一句爸爸,毛主席一把把娇娇抱在了怀中:“我的小娇娃,你终于回来了。”
邓颖超在一边观察这个小女孩,她细心地说:“娇娇皮肤那么好,身材也好,真像她妈妈贺子珍啊,不过脸看起来像毛主席。”
毛主席在一边听的认真,他对邓颖超说:“小超啊,当初娇娇这个名字就是你给起的,这次你再给起个名字吧。”
邓颖超笑着说:“主席啊,您博览群书,我哪敢班门弄斧啊。”
最后还是毛主席又给娇娇起了一个新名字:李敏。
李敏问过爸爸,为什么姓李不姓毛呢。毛主席虽做过简单的解释,但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先解释李讷的“李”,当年毛主席在陕北时曾化名李德胜,所以就给李讷起了姓李的名字。
第二,同样作为女儿,毛主席自然为两个女儿之后的关系着想,所以李讷已经有了名字,总不能让娇娇不跟着妹妹的名字吧,所以也姓李,李讷单李挎一个字,所以娇娇也是李外加一个字。
第三,至于“敏”,毛主席告诉娇娇,论语中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名句,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中也有“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的句子。但从李讷的名字来源,《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一句看,李敏和李讷的名字应该取自同一句。
这也反映了毛主席对两个女儿同等的爱,难怪他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此后李敏就在北京住下来了,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学习。
贺子珍回国后一直在南方生活,为了不让贺子珍担心,毛主席曾给贺子珍写信:娇娇在我这了很好,不要担心。
从1949年到1959年,十年时间弹指一挥间,李敏也慢慢长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而且在1959年和孔令华结婚。
无论是李敏还是李讷,毛主席都倾注着同样的爱,李敏日后回忆说:“爸爸经常教育我们,要夹着尾巴做人,凡是都要低调,更不能拿着他的名字去唬人。”
“因为一张脸”李敏结婚后,生活慢慢忙碌起来,除了平时工作还要去南方看望妈妈贺子珍。
从北到南,难免要见一些人,经一些事。
其实,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想要去干什么,把自己的身份亮出来,自然轻而易举,作为一个“通行证”其实也不为过。
但李敏时时刻刻记着父亲的话,从来不拿着毛主席的名字行使“特权”,实际上,在上学时,就很少有人知道李敏的父亲是毛泽东。
1964年李敏南下,路过江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想去看看,因为她经常听贺子珍讲述红军在江西发生的故事,所以便让司机拐个弯,去博物馆看看。
但是遗憾的是,等到她到了博物馆,已经快到闭馆时间了,按照规定,是不能进馆的。李敏有点遗憾地说:“好不容易来,还是没赶上。”
可这就遇上难题了,现在要么走,要么就住一晚上,明天早点来。
这时候,司机就不耐烦地说:“这很简单啊,你就直接告诉博物馆负责人,你是毛主席的女儿,谁敢不让你进。”
李敏赶紧制止说:“这怎么能行,千万不能这么说,我们要和人家好好商量一下。”
最后李敏找到管理员,耐心地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的,因为堵车耽误了时间,今天很想进去看看,不然明天就没有时间了,您看能不能通融一下。”
管理人员也十分为难,毕竟都是按规章制度办事,那人无奈地说:“实在抱歉,按照规定,闭馆前半小时是不允许再进人的,不然就超过时间了。”
李敏又耐着性子说:“这样吧,我们争取在闭馆时间前赶出来,现在还有十几分钟呢,我们快点出来,您看行不行。”
管理员一想,这倒是个好办法,也没有超过闭馆时间,就破例让李敏一行人进去参观了。
这个博物馆十分庄严,里面还有很多讲解员,讲解员中还有老红军的后代,李敏感叹说,幸亏来了。
可是等到灯光亮起,一个讲解员一直盯着李敏看,还对旁边的人窃窃私语说:“你看那女孩长得好像毛主席啊。”
李敏不到30,脸上有点发福,见过毛主席照片的人,自然会看出一些相似,毕竟是毛主席的亲生女儿。一直到讲解员想起来毛主席和李敏的一张合影,她才吃惊地问李敏:“您说您从北京来的?那你就是毛主席的女儿了!”
讲解员像是发现了珍宝一样,赶紧喊馆长出来,馆长得知后,赶紧握着李敏的手激动地说:“你看你大老远,说一声就行了,还解释半天,让你参观一晚上也没事啊。”
李敏轻轻地说:“不要客气,谢谢你们,不要打扰别人,我看一会就出去。”
李敏没有超时观看,还是按时走出了博物馆,临走时馆长还问毛主席身体如何,好不好?李敏看得出来,大家都十分关心毛主席。
后来回忆起来这些事,李敏也感慨地说:“我从来没和别人主动说过,但我是毛主席的女儿,别人把我这张脸认出来了,就不怨我了,毕竟是爸妈给的呀。”
其实李敏被认出来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李敏还是坚持爸爸的教诲,从来不会主动拿毛主席的名字去办事,即便是教育孩子们,多年来也一直如此。
永远思念父亲1965年,李敏被调入国防科委八局工作,这里主要是管理十多所国防高等院校,李敏本来学的就是师范,也算是对口专业。
那年李敏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每每再秉烛夜读,李敏总能想起父亲的教诲。
李敏读书时,毛主席曾把自己读过的书列出一个清单,给每个孩子一份,李敏看不懂《三国演义》,毛主席就让李敏沉下心来,多读几遍。
在毛主席的言传身教下,李敏和妹妹二人,都逐渐爱上了读书,也学会了读书。
李敏说:父亲对我的教诲,我永远记在心里,不会磨灭,何况父亲不光看眼前,他从长计议,一直让我们接触生活,接触群众,将来才能立足于社会。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李敏在父亲的遗体前泪流不止,几十年前,她和父亲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看书的情景,似乎又出现在眼前。
后记毛主席逝世后,李敏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坦言,毛主席说过,干部子弟是“一大灾难”,起初李敏并不明白,直到独立生活后才明白那句话的含义。
毛主席不仅仅担心干部子弟,更担心他自己的孩子。干部子弟的优越感,更容易让他们忘乎所以,仗着父母的权势自以为是,胡作非为,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这难道不是一大灾难吗?
李敏说:拿毛主席教育我们来说,小而言之,是父亲教育子女,大而言之,是教育广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