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这句诗在网络上热度非常高,各大平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已然成为大众热议的经典语录。它出自乾隆14年成书的《儒林外史》,不过真正广为人知,还得归功于电视剧《雍正王朝》 。在剧中,佟国维为求全身而退,故意扮傻支持老八胤禩,让康熙误以为他年老昏聩,顺势退出官场,之后将隆科多推上重要位置。佟国维与隆科多促膝长谈时,感慨地说出这句诗,本想提点侄儿,可隆科多一心扑在仕途上,根本没把这话听进去。果不其然,多年后隆科多卷入是非,最终深陷牢狱。这个故事,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这句诗背后关于人生选择困境的大门。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这简短的两句话,不仅高度概括了古代仕子的人生境遇,更是精准地反映出当代部分体制内人员在职业价值选择上的迷茫。
先来说说“有人辞官归故里”。如今,体制内制度不断完善,反腐力度持续增强,工作流程日益规范,审批权逐渐下放。这种变化虽然让权力运行更加透明,但也导致领导权力被削弱,而问责压力却大幅攀升。基层领导处境艰难,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繁重任务指标,另一方面要协调下属工作,可一旦出问题,他们首当其冲被问责。实际工作中,下属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人事权与管理权分离,领导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即便下属工作不给力,也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处罚 。而且,领导还得随时待命参加各种会议,节假日值班更是常态,不参加就会被通报批评甚至问责,年假基本成了泡影。这样的工作状态,对于注重生活品质的年轻干部而言,领导岗位的吸引力明显降低。再加上在一些存在潜在风险的工作领域,部分领导干部陷入两难:做,可能违反规定,内心饱受道德和纪律的折磨;不做,自身职业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在这种纠结挣扎中,不少人选择主动离开,有的辞官投身商业领域,有的转向学术研究或凭借专业职称晋升,他们认为这样既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避开仕途的复杂与风险。
再聊聊“有人星夜赶科场”。尽管体制内存在诸多挑战,但依然有很多人对仕途充满向往。每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不断刷新纪录。其中,一部分人只是想找一份稳定工作,考上后便选择安逸度日。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怀着强烈的进取之心,在体制内努力拼搏,一心希望快速晋升。在某些地区,公务员职业备受尊崇,社会认可度极高,尤其是在县城,担任科长所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尊重,比在外企拿高薪的职员还要高。这种“面子文化”和当地的社会评价体系紧密相关。领导岗位不仅能提升社会地位,还拥有丰富的隐性资源。以子女教育、家人就医等生活问题为例,普通职员可能四处碰壁,但领导凭借职位优势,往往能轻松解决。这种人脉资源和办事便利,在人情社会中显得格外重要。此外,领导在工作中能够施展才华,指挥团队开展工作,看到团队按照自己的规划有序推进,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是吸引许多人投身仕途的关键因素。
不难看出,“辞官”与“赶考”的背后,是不同人依据自身需求和价值观做出的选择。那么,体制内人员到底该如何平衡“辞官”与“赶考”呢?对于积极追求仕途发展的人来说,不能只把官职晋升当作唯一目标,而应将重点放在提升治理社会的能力上,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用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赢得尊重与认可。而对于选择辞官的人,不应只是为了逃避压力、寻求安稳,而应充分利用自身经验和资源优势,投身基层治理,成为助力地方发展的新乡贤,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只有这样,体制内群体才能突破历史的局限,推动公共治理朝着现代化方向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