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大家找概念,就跟没头苍蝇似的。发动知识能力后,各种概念随机出现,就像抽奖似的,抽到啥是啥。人们把这些概念集合起来,也没个明确的章法,就是看哪个概念和哪个概念有点像,就把它们凑一块儿,按照内容多少排个队。这么找概念,就像在乱麻堆里找线头,根本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儿,也找不到一个系统的、有条理的结果。
但先验哲学可不这么干,它有自己的一套讲究。这就好比别人找东西是碰运气,先验哲学找纯粹知性概念,那是拿着 “寻宝图” 去的,这个 “寻宝图” 就是原则。为啥非得按原则来呢?因为这些纯粹知性概念得是干干净净、不掺杂质的,它们都从知性这个 “大工厂” 里生产出来,而且还得像一家人似的,按照一个 “家族理念” 互相联系着。有了这种联系,就等于有了规则,每个纯粹知性概念都能找到自己的 “专属座位”,这样一来,所有概念都能整整齐齐、完完备备的,再也不用靠运气和偶然了。就好比给每个学生都安排好座位,班级就不会乱套啦。
二、知性大揭秘:藏在判断里的 “神秘力量”咱们来说说知性这玩意儿,它可不是那种能直接看到东西的能力,不像眼睛,睁开就能直观世界。你想啊,要是没有感性帮忙,咱们连个直观的影子都抓不到,所以知性肯定不是干直观这活儿的。那知性靠啥认识世界呢?靠概念!它就像是个 “概念大师”,用概念来搭建对世界的认知。
概念这东西可神奇了,它的诞生靠的是思维的 “自发性”,这和感性直观靠着外界刺激产生完全不一样。感性直观就像被人推了一把才动一下,而思维的自发性就像自己主动往前跑。概念是在一个共同表象下整理不同表象的行动统一,听起来有点绕,打个比方,就像把各种各样的文件整理到一个文件夹里,这个文件夹就是那个共同表象。
那知性拿着这些概念能干啥呢?它最主要的 “技能” 就是作出判断。判断是啥?简单说,就是对象的间接知识。这就好比你想认识一个人,不是直接去和他打交道,而是通过他的朋友、家人这些 “中间人” 来了解他。比如说 “所有苹果都是甜的” 这个判断,“甜的” 这个概念和好多其他概念都有关系,但在这里,它和 “苹果” 的概念特别相关,而 “苹果” 的概念又和我们看到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苹果(也就是显象)有关系。所以,通过 “甜的” 这个概念,我们间接认识了苹果这个对象。
这么看来,所有判断都是我们表象之间的 “黏合剂”,把各种表象统一起来。有了判断,好多可能的知识就像小水滴汇聚成大海一样,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其实啊,我们可以把知性的所有行动都归结到判断上,这么说吧,知性就像是一个 “判断高手”,是一种判断的能力。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知性搞的思维活动,本质上就是凭借概念来获取知识,而概念就像是判断的 “原材料”,是可能判断的谓词。比如说 “水果” 这个概念,它意味着能通过这个概念认识好多东西,像苹果、香蕉之类的。它能成为概念,就是因为下面 “装” 着好多能和对象联系起来的表象。所以,要是能把判断里统一性的功能研究透,那知性的各种功能不就都被我们摸透了嘛!这就好比找到了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知性这座神秘城堡的所有大门。
三、判断的 “神奇四侠”:逻辑功能大剖析接下来,咱们要深入判断的内部,看看它的逻辑功能到底是怎么回事。把一个判断的内容都 “挤出去”,只留下纯粹的知性形式,这时候你会发现,思维在判断里的功能能分成四大类,每一类下面又藏着三个小 “成员”,就像一个大家庭里有四个小家族,每个小家族又有三个成员一样。这四类分别是判断的量、质、关系、模态。
先来说说判断的量。这里面有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逻辑学家们说,在理性推理的时候,单称判断可以当成全称判断来用。这是为啥呢?打个比方,假如你说 “小明是个好学生”,这就是个单称判断,小明就一个人,没有 “外延”(可以理解为没有其他同类),所以 “好学生” 这个谓词肯定是完全适用于小明的,就好像 “学生” 这个概念是个大口袋,把所有学生都装进去,“好学生” 这个属性适用于口袋里的全部一样。但要是只看知识的量,单称判断和全称判断可就不一样啦。单称判断就像一颗星星,全称判断就像一片星空,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单一和无限的关系,差别可大了去了。所以啊,要是全面评估单称判断,它在思维的环节表里应该有自己的 “专属座位”,不能随便和全称判断挤在一起。
再讲讲判断的质,这里面有肯定判断、否定判断和无限判断。在普遍逻辑里,无限判断通常被归到肯定判断那一类,但在先验逻辑里,它们可得分开。普遍逻辑就像个 “大老粗”,只看谓词是不是加在主词上,不管谓词的内容是啥。但先验逻辑可是个 “细心人”,它会考察用否定谓词作肯定判断时,对整个知识有啥价值和影响。比如说 “灵魂不是有死的”,这是个否定判断,能避免我们犯错。而 “灵魂是不死的”,从逻辑形式上看是肯定的,但实际上它只是把灵魂放在了不死的存在者这个无限的范围里。这就好比一个大操场,有一部分是 “有死者” 的区域,剩下的都是 “不死者” 的区域,说灵魂是不死的,只是把灵魂从 “有死者” 区域踢出去,放到了剩下的无限区域里,并没有真正给灵魂增加啥新的、肯定的规定。所以,这种无限判断在知识内容上其实是限制性的,在判断思维的先验表里,那可是不能少的重要角色。
接着是判断的关系,包括定言判断、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这三种判断考察的是不同的关系。定言判断就像 “苹果是水果”,只考察谓词和主词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假言判断呢,像 “如果今天下雨,我就不出门”,考察的是两个判断之间的关系,就像前件和后件的 “小情侣” 关系,这两个判断本身是真是假还不一定呢,重点是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选言判断就更有意思了,比如 “今天要么是晴天,要么是雨天,要么是阴天”,它考察好多判断之间的关系,这些判断就像几个 “小冤家”,互相排斥,一个成立,其他的就不成立,但合起来又能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占满。这就好比一个大蛋糕被切成几块,每一块都不能重叠,合起来又正好是整个蛋糕。
最后是判断的模态,有或然判断、实然判断和必然判断。这模态有点特别,它对判断的内容没啥贡献,就像个 “打酱油” 的,只和系词跟思维的关系有关。或然判断就是你觉得肯定或者否定都有可能,就像 “明天可能会下雪”,你心里也没个准儿;实然判断就是肯定或者否定被当成是真的,比如 “今天确实下雪了”;必然判断就是你觉得肯定或者否定是必然的,像 “人肯定是要死的”。打个比方,你刚开始考虑一件事的时候,觉得它有可能发生,这就是或然判断;后来发现它真的发生了,这就是实然判断;最后你明白它肯定会发生,这就是必然判断。这三种判断就像思维的三个 “成长阶段”,一步步让我们的认知更确定。
四、范畴登场:纯粹知性概念的 “豪华阵容”咱们前面唠了那么多,现在终于要请出 “主角团”—— 纯粹知性概念,也就是范畴啦!这普遍逻辑和先验逻辑,那可是一对 “性格” 迥异的 “兄弟”。普遍逻辑就像个 “甩手掌柜”,把知识的内容全给抽掉了,然后等着别人给它送表象,拿到之后再把这些表象变成概念,而且它走的还是 “分析路线”,就像把一个大物件拆分成一个个小零件。
可先验逻辑不一样,它面前摆着先验感性论送过来的先天感性杂多这个 “大礼包”,这可是给纯粹知性概念准备的 “特殊材料”。要是没了这些材料,纯粹知性概念就像没米下锅的巧妇,只能干瞪眼,一点内容都没有,完全就是个 “空壳子”。
空间和时间这俩 “小伙伴”,里面藏着先天纯直观的杂多,但它们也是咱们心灵感受性的 “门槛”。只有跨过这道门槛,心灵才能接收到对象的表象,而且这些表象还会时不时 “刺激” 一下对象的概念。这时候,咱们思维的 “小马达”—— 自发性就启动啦!它要求把这些杂多先好好 “审视” 一番,然后 “打包” 接受,再 “组装” 结合起来,最后变成知识。这个 “组装” 的过程,就叫做综合。
我在这儿给综合下个 “接地气” 的定义,综合就是把各种不同的表象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拼起来,然后在一个认识里把它们的 “杂乱劲儿” 给把握好。要是这些杂多不是从经验里来的,而是先天就有的,就像空间和时间里的杂多,那这种综合就是纯粹的。你想啊,咱们分析一个东西之前,它肯定得先在那儿摆着吧,概念也是一样,就内容来说,它可没法靠分析凭空产生。
不管杂多是经验来的还是先天的,综合才是那个把各种要素 “攒” 成知识,还给知识填充内容的 “大功臣”。所以说,要是咱们想搞清楚知识的源头,综合绝对是第一个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不过,这综合背后的 “大 boss” 其实是想象力,这想象力就像个盲目的 “幕后英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没它还真不行,咱们能有知识,它功不可没,可咱们却很少能察觉到它的存在。
把综合 “翻译” 成概念,这就是知性的活儿啦!知性这么一操作,真正的知识就诞生了。一般来讲,纯粹的综合能搞出纯粹的知性概念。但这个纯粹的综合可不是乱来的,它得按照先天的综合统一性这个 “指挥棒” 来。就拿数数来说,尤其是数比较大的数的时候,咱们数数是按照概念来的,为啥呢?因为有个像十进制这样的 “统一标准” 在指挥,在这个标准下,杂多综合的统一性就成了必然。
普遍逻辑干的是把各种表象用分析的方法放到一个概念下面,而先验逻辑就不一样了,它教咱们把表象的纯粹综合 “塞” 进概念里。要想获得关于一切对象的先天知识,咱们得有 “三件套”:首先是纯直观的杂多,这是原材料;其次是想象力对这些杂多的综合,不过这还不够;最后,给这个纯粹综合提供统一性,而且这个统一性只存在于必然综合统一的表象里的概念,这才是让我们认识呈现对象的关键,而这靠的就是知性。
给判断里不同表象提供统一性的功能,和给直观里不同表象的纯粹综合提供统一性的功能,其实是同一个。用个通用的说法,这就叫纯粹知性概念。也就是说,知性这个 “厉害角色”,通过同一种行动,一方面在概念里靠着分析的统一弄出判断的逻辑形式,另一方面又靠着直观杂多的综合统一给表象带来先验内容。这样诞生的表象就是纯粹知性概念,它们能先天和客体 “挂钩”,这本事普遍逻辑可没有。
就这么着,和前面判断的逻辑功能数量一样多的纯粹知性概念诞生了,这些概念能先天和一般直观的对象 “打交道”。咱们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把这些概念叫做范畴。虽然咱们的操作和亚里士多德不太一样,但目的都是为了搞清楚这些基本概念。
瞧瞧这范畴表,量的范畴里有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质的范畴里有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关系的范畴里有依存性与自存性(也就是实体与偶性)、因果性与隶属性(原因与结果)、共联性(行动者与承受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模态的范畴里有可能性 —— 不可能性、存在 —— 不存在、必然性 —— 偶然性。这就是知性先天藏在自己 “小金库” 里的所有源始纯粹综合概念的大集合。知性有了这些概念,才真正算得上是纯粹的知性,因为只有靠它们,知性才能搞明白直观杂多是咋回事,才能去思维直观的对象。
亚里士多德当年也找过这些基本概念,这可是个大工程,值得一个聪明人去干。但他没个靠谱的原则,找概念就跟在大街上捡东西似的,碰到啥算啥。一开始找了十个,起名叫范畴(陈述词),后来又找到五个,加了个 “后陈述词” 的名字。但他这范畴表漏洞可不少,里面混进了一些纯粹感性的 “小调皮”,像 “何时”“何地”“状态” 这些,还有个经验性的 “运动”,它们根本不属于知性的 “正规军”。而且,有的派生概念也被错当成源始概念,还有些基本概念干脆就没找到。
所以说,这些范畴作为纯粹知性真正的 “元老” 概念,还有一些纯粹的派生概念。要是搞一个完备的先验哲学体系,这些派生概念可不能忘,但我这儿就是简单批判一下,提一嘴就得了。我把这些派生概念叫做纯粹知性的可陈述词(和陈述词相对)。要是有了源始概念,再加上派生概念,就能画出纯粹知性的 “家族谱系” 啦。我这儿重点不是搞个大而全的体系,就讲讲体系的原则,所以这个补充工作就留到以后再说。要是翻开本体论的教科书,把力、行动、承受这些可陈述词归到因果性范畴下面,把在场、阻抗归到共联性范畴下面,把产生、消亡、变化归到模态范畴下面,差不多就能实现这个 “画谱系” 的想法啦。范畴和纯粹感性的样式结合,或者它们自己之间互相结合,能生出好多派生的先天概念。要是去研究、记录这些概念,也是个挺有意思的活儿,不过在这儿就先不管啦。
我知道这些范畴的定义,但在这儿我故意不说。为啥呢?等后面讲到方法论的时候,再细细分析,现在说的话,大家可能就忽略重点啦。而且一说定义,肯定有人质疑、反对,这些麻烦事儿就留到别的研究里吧,不影响咱们现在的主要目的。不过,就从我说的这些,大家也能看出来,搞一个完备的词典,配上详细解说,完全没问题,而且也不难。现在 “科目表” 都有了,就差往里 “填内容” 啦。有了我这个系统的 “位置安排”,每个概念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空着的位置也能一眼看出来。
五、范畴表的 “隐藏彩蛋”:深度探秘这个范畴表啊,就像一个藏满了彩蛋的神秘礼盒,里头藏着好多有意思的东西,要是深挖一下,对咱们理解理性知识的科学形式可有大用处。它在哲学的理论部分,那作用可太大了,就像建筑图纸对于盖大楼一样,要是想按照先天概念制定一门科学的整体规划,再按照确定的原则把这门科学划分得明明白白,那这范畴表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它把知性的所有基本概念都装进去了,甚至还藏着人类知性里这些概念的体系形式,就像一个 “导航图”,能告诉咱们一门计划中的科学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该怎么排序。我在别的地方也按照这个思路做过示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这里面有几个点特别值得唠一唠。第一个,这范畴表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针对直观对象的,不管是纯直观的对象,还是经验性直观的对象;第二类是针对这些对象实存情况的,要么是对象之间的关系,要么是对象和知性的关系。我把第一组叫做数学性的范畴,第二组叫做力学性的范畴。你仔细瞧瞧,第一组里的范畴都 “单打独斗”,没有相关的 “伙伴”,而第二组里就有相互关联的范畴啦。这区别可不是随便来的,肯定在知性的 “小脑袋瓜” 里有它的原因。
第二个有意思的点,每组范畴都是三个。这可有点奇怪,一般靠概念进行的先天划分,大多是一分为二,像 “是” 和 “不是” 这样。但这儿每组都是三,而且第三个范畴很有 “心机”,都是由该组第二个范畴和第一个范畴 “凑” 在一起形成的。比如说全体性,其实就是把复多性看成一个整体,当成单一性;限定性就是实在性和否定性 “手拉手”;共联性就是一个实体和另一个实体互相规定时的因果性;必然性就是通过可能性 “变身” 来的实存性。可别小瞧这第三个范畴,它可不是随便派生出来的小角色,第一个和第二个范畴要结合成第三个范畴,知性得专门 “动动手”,这个行动和前两个范畴形成时的行动可不一样。就像数字,有了复多性和单一性的概念,也不一定能马上搞出全体性的概念;把原因和实体的概念放一块儿,也不能一下子就明白一个实体怎么能影响另一个实体,成为它里面某物的原因。所以说,这都需要知性来个特殊操作,其他的也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个,就属共联性范畴有点 “个性”,它和逻辑功能表中对应的选言判断形式的一致性,不像其他范畴那么明显。为了搞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注意啦。在选言判断里,有个 “领域” 的概念,就是把所有相关的东西都集合起来,然后像切蛋糕一样,把这个领域分成各个部分(也就是从属概念)。这些部分谁也不挨着谁,它们是并列的,不是一个管着另一个那种从属关系。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奇妙,就像玩跷跷板,一个上去了,其他的就下来,互相排斥,但又共同占满了整个 “知识蛋糕”,这就是共联性。在事物的整体里,也有类似的关系。比如说一个物体,它的各个部分之间既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这和原因与结果那种单向的关系可不一样。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里,结果可不会反过来规定原因,也不会和原因一起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世界的创造者和世界,可不会组成一个整体。知性在处理被划分的概念领域和设想一个物可分割的时候,用的是同一种方法。就像划分概念领域时,各分支互相排斥又在一个领域里,知性把物的各个部分也看成这样,每个部分都像个有 “小脾气” 的实体,互相排斥,但又一起组成了一个整体。
在古代的先验哲学里,还有个挺重要的部分,里面藏着一些纯粹的知性概念。这些概念虽然没被放进范畴表,但古人觉得它们也是关于对象的先天概念。要是把它们加进去,范畴的数量就得变,这可不行。有个在经院学者里特别流行的命题:“任一存在者都是一,是真,是善”。别看这命题用起来好像没多大实际效果,得出的结论都是些 “车轱辘话”,现在大家都不咋重视它,就像对待一个退休的老员工,只是出于尊敬才偶尔在形而上学里提一嘴。但这么一个流传了好久的思想,肯定有它的 “秘密起源”,说不定背后藏着某个知性规则,只是被大家解释错了。
其实,事物的这些所谓先验谓词,也就是 “一”“真”“善”,本质上就是一般事物知识的逻辑要求和标准,它们的 “根” 其实是量的范畴,也就是单一性、复多性和全体性。只不过古人有点 “糊涂”,把这些在质料上应该属于事物可能性本身的范畴,当成了只和知识逻辑有关的东西,而且还不小心把思维的标准当成了事物本身的属性。你想啊,咱们认识一个客体的时候,概念得有个 “主心骨”,也就是单一性,就像一场戏得有个主题一样;然后从这个概念能推出好多真实的结论,这就是结论方面的真实性,就像一个好故事能让人明白好多道理;最后,这些结论还得能和概念完美契合,这就是完善性。这其实就是把量的三个范畴,为了把不同的知识成分在意识里结合起来,给 “改造” 了一下。在这个过程里,量在产生时的单一性本来得是同类的,现在却变了个 “模样”。
这么看来,一个概念(不是概念的客体)可不可能成立,有个标准。比如说定义,一个好的定义得有概念的单一性,能从它派生出来的东西得真实,最后从它引出的东西得完备,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再比如说假说,一个靠谱的假说,它的解释根据得让人能理解,还得够单一(别整一堆没用的辅助假说),从这个根据能推出真实的结论(这些结论之间得互相一致,还得和经验相符),最后这些结论得能正好对应上假说里假设的东西,就像钥匙和锁一样,严丝合缝。所以说,先验的范畴表可没因为这几个概念就变得更完备,只是因为把这些概念和客体的关系扔一边了,对它们的处理就变成按照知识自身一致性的普遍逻辑规律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