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抽动症的孩子必喝这碗“挖痰汤”,清淤通络稳神经

儿科叶冬兰 2025-04-11 16:30:40

“孩子最近又开始眨眼、咧嘴、耸肩,喝药怕伤脾胃,放任又怕加重,您说说这该怎么?”这是近期许多抽动症患儿家长的焦虑。

春末夏初,气温骤升,风邪挟热而动,人体阳气外浮,蛰伏一冬的痰瘀更易随风化火。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外感风热易引动内伏痰火,灼津成痰,痰热胶结则筋脉失养,肝风内动,导致摇头、耸肩、喉鸣等抽动症状反复发作。若不及时清化痰瘀、疏通经络,抽动将如"春草遇雨"般绵延难愈。

今天分享一碗临床沿用多年的“通络挖痰汤”,从根源化解痰瘀壅堵,让孩子筋柔络通、神稳气平!

【组成】陈皮、茯苓、天麻、钩藤、川贝母、丝瓜络、百合、甘草。

陈皮、茯苓:理气化痰,疏通中焦淤堵,从脾胃切断痰湿来源;

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抑制神经异常放电,缓解肌肉抽动;

川贝母、丝瓜络:清肺热、通脉络,化解黏滞顽痰;

百合、甘草:养阴安神,调节自主神经紊乱,改善睡眠情绪。

禁忌:脾胃虚寒便溏者,可加生姜2片调和药性;抽动伴多动、暴躁者,加栀子3g清心火。

案例分享:

8岁男孩小浩,有2年抽动症病史,去年冬季经治疗后症状稳定。今春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发热、咳嗽1周后,抽动症状突然复发:频繁挤眉弄眼、甩手踢腿,伴喉中怪声,夜间烦躁难眠,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经过我仔细的辨证,发现他抽动复发的原因是春季外感风热之邪,内热与原有痰火相勾结,如“干柴遇烈火”,灼津成痰,痰热壅滞经络,引动肝风。加之感冒期间过食甜品、肉类,脾胃运化失司,痰湿更盛,导致抽动如“火山喷发”。

治疗需表里双解,既疏散风热,又清化痰瘀。原方“通络挖痰汤”需调整方向,加强清热化痰之力,具体如下:

加浙贝母、黄芩:增强清肺化痰之力,针对黄痰、舌红;

加连翘、薄荷(后下):疏散风热,清透外邪;

去百合,暂加栀子:清泻心火,改善烦躁。

在用药的同时叮嘱家长饮食清淡,停食鸡鱼、甜食,多喝白萝卜藕汁。

服药3剂后,小浩黄痰减少,抽动频率下降,夜间能安睡5小时。

5剂服完,挤眉、踢腿基本消失,仅剩偶尔清嗓。舌象转淡,苔退,脉细数。

此时调整方药,去连翘、栀子,加百合、炒白术各,续服7剂巩固。

注意!抽动症患儿“三分治七分养”。春季需防外感,饮食忌肥甘厚味,可用“二陈汤泡脚”辅助化湿。若感冒后出现症状加重,及时就医调整方药,切勿拖延。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