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上将中,韩先楚的个性极为鲜明,他性如烈火,用兵雷厉风行,更是出了名的“胆大包天”,在战场上向来只认事实,很少服人,“指挥上级”这类事他更是没少干。
长征攻打定边城,在接到彭德怀的撤退命令后,韩先楚反手就是一封请战书:我决计克城歼敌,望速核复;东北新开岭一战,他和4纵司令曾克林因“打弱打强”的问题大闹一场,引得林彪只能亲自出面,下令“听韩先楚的”;打海南,他又和总指挥邓华吵得“房顶要掀了”,最后才说服邓华同意提前攻岛的战略。
作为有名的“旋风司令”,韩先楚的军事风格是以快制慢,以灵活机动广泛歼敌,所以他不喜欢带着各种约束去指挥作战,打到畅快处,甚至连林彪都命令不了他。
但偏偏也有这样一个人,能让韩先楚服服帖帖的听话。他的出现造就了英雄的横空出世,却也让韩先楚留下了终身遗憾。他就是被誉为红25军军魂的吴焕先。
一、愣头兵就认准了“七相公”如果不是吴焕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韩先楚。
乱世之中,一座大别山就将黄安与外界彻底割裂开来,里面的人走不出去,外面的人不愿进来。少年韩先楚就是大山中的牺牲品,他出身贫寒,当过放牛娃,学过篾匠,做过短工,目睹地主恶霸横行乡里,虽愤恨世道不平,却又势单力薄无能为力。
但黄安,注定要成为英雄之地。1927年的黄麻起义,用一声炮响震动了整个鄂豫皖。正是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中,韩先楚第一次听到吴焕先的名字,并从此开始了一种崭新的人生。
吴焕先是什么人?黄安有名的富家少爷,他家在当地不仅拥有14亩水田、8亩旱地、2头耕牛、8间瓦房,而且在集镇还拥有一家山货店,经营着大量的土特产和日用杂货。
吴焕先
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公子哥,却在一天突然把自家的佃户债户召集到一起,宣布谁租种了他家的田地,那块地就归谁所有,从今往后绝再不向各户收租逼债,欠下的租子、债款也不用交还,连本带利通通勾销。
最后,吴焕先还把买来的一张马克思像恭恭敬敬地贴在供桌上方,并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们要知道,这大胡子老头可是个好老头啊,他名字叫马克思。他是我们穷人闹革命的导师,按照他的办法干,我们就会创造出一个新社会来。”
那些没有文化的贫农,哪里晓得什么叫做革命,但当看着吴焕先当着众人的面,亲手把租地契约和债务借据全部焚烧,所有人都明白了: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跟着吴焕先。
黄麻起义
吴焕先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七,他家又比较富裕,所以当地人总是习惯称他为“七相公”。对比那些因为自己受苦受穷才去闹革命的人,主动毁家革命的吴焕先更加拥有一种号召力,所以当他在黄安拉起红军的旗帜时,一呼百应。
“跟着七相公闹革命。”
也成为当地老百姓们口口相传的一句口号。
1932年10月,随着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留下来的吴焕先在黄安檀树岗重建红25军,自己担任军长。他几乎就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把军部、2个师和2个特务营的架子组建起来,集结了7000多人,其中大多数都是大别山子弟,平均年龄甚至不到18岁。
那个时候的韩先楚只有17岁,先前参军因为年纪小,一直跟着家乡游击队作战。吴焕先充实红25军战斗力时,特意从地方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战斗骨干,韩先楚也因此被征调到了主力部队。
韩先楚当时愣头兵一个,常年跟随游击队转战山区,部队换了几茬,基本都是上级让他干嘛他干嘛,打起仗来就是握着大刀猛冲猛打,虽然勇敢,但性格也毛躁得很。
不过到了25军,一切就变了。吴焕先看中韩先楚的本事,把他调到手枪团,这支部队虽然只有百余人,但战士皆是各部选拔上来的战斗精英,个个身手不凡,枪法出众,乔装侦察、捉俘虏、搞情报,样样精通。
而为了培养一批前途无量的基层指挥员,吴焕先自己还总结归纳了8项游击战术要领,经常开课对全军官兵讲解,并进行系统性的训练,这让首次接触专业军事知识的韩先楚大受震撼,一有空就在空地上拿着树杈画沙盘,把吴焕先教的战例都复原一遍。
在韩先楚成长的前期,有两大因素对他的影响深远:一个是红25军留守苏区,常年孤军作战,极端恶劣的战场环境逼着他学会险中求胜,不循常规;另一个则是吴焕先对他的细心打磨,让他从一个游击队员蜕变为红军中青年将才。
从那时起,韩先楚就一直把吴焕先视为榜样,他自己也曾说道:
“吴焕先同志没有进过军事学校,但他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胜仗和败仗中找出经验教训,找出新的斗争策略。”
韩先楚戎马半生,从未有过败绩,正是因为他擅长在战斗中不断吸取经验,而他最常提到一场经典战例,就是当年吴焕先采取“牵牛”战术诱敌深入,巧设“口袋”将敌警1旅引入崇山峻岭一举全歼的战斗。
无论是打法风格,还是行事作风,韩先楚身上常能看到吴焕先的影子。对于韩先楚来说,吴焕先不仅是他革命的引路人,军旅生涯的伯乐,更是手把手教他打仗的老师。正是在吴焕先的磨砺下,韩先楚完成了从兵到将的第一步。
二、从担架兵到副连长韩先楚能打仗,但天生也是一个能闯祸的角色。
在25军经历一年多的历练,又有吴焕先的破格提拔,他很快就从士兵做到了排长,并跟着部队奔袭罗田县城,打了一个大胜仗。但也正是这场战斗过后,韩先楚挨罚了。
原因是当时攻破县城后,红军缴获了七千多块银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足够红25军用度个一年半载。为了安全运送这批银元,军部特意挑出了一批干练的干部,让他们分头携带银元撤退。
韩先楚也分到了一袋子银元,但偏偏就在他撤退的时候,部队遭遇敌人追击,乱战中一颗子弹刚好就射在了背后的布袋上,成百块银元撒落一地。韩先楚急得直跺脚,但战斗过于激烈,根本没有办法把散落在大街上各处的银元捡起来,最后还是战友硬拉着把他带离了战场。
虽说这袋银元挡下了子弹,算是救了韩先楚一命,但银元丢了也是大过。当时韩先楚的营长叫李学先,听到消息后是又急又气,把韩先楚痛批了一顿。但李学先也知道战场总会有些意外,所以并没有过分处罚他,只是撂下一句话:
“你的排长别干了,去给我抬担架,至少抬2年。”
排长不排长的,韩先楚其实也无所谓,但不让他打仗,跑过抬担架,这却让他憋了一肚子气。但也没办法,闯了祸就得挨罚。
倒是最后作为军长的吴焕先,突然发现平常那个打仗总冲在最前头的“韩排长”不见了踪影,找人问了才了解到情况。为此,他主动找到韩先楚,安慰道:
“丢了银元,还可以从敌人手里夺取,从战场上缴获。现在最需要的是英勇杀敌的战士!你还是要扛起武器,参加战斗!”
这一席话,让心中委屈的韩先楚顿时就忍不住了,眼泪直哗哗往下掉,但他也知道纪律,并没有跟军长求情,只是解释道:
“营长下了命令,少说也要抬两年。”
吴焕先听罢大笑,拍了拍韩先楚的肩膀,告诉他:
“不成不成。你马上就去找李学先营长,叫他给你发一杆汉阳造,就说是我说的。你先去担任排长。好好打上几仗,还指望你担任连长、营长、团长呐!”
李学先也是红25军的一员虎将,其实按他的性格,也未必舍得把能打仗的韩先楚按在担架队闲置2年。不过吴焕先的救场,不仅及时免去了韩先楚的处分,也让他没有错过红25军迅速发展壮大的最佳时机。
李学先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韩先楚跟随吴焕先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很快就晋升为225团的副连长。这个副连长有多重要?以韩先楚的资历,如果不是在这个阶段跨出了关键一步,进阶到连队指挥岗位,那么之后长征他就不会有过多的表现机会,包括后来开国授衔资历上都要吃亏。
韩先楚为什么只服吴焕先,因为他虽然身为军长,却对最基层的干部战士格外上心。
红25军刚重建时,条件艰苦,部队经常断粮。吴焕先因饥饿脸上浮肿,警卫员看着心疼,熬了一锅粥给他送去,哪想吴焕先自己不舍得吃,又将这一小锅粥全部端到卫生队,亲自喂给了伤病员。
前线部队送来缴获的一点白木耳留给他滋养身体,他知道后又是断然拒绝:
“这些补品应该送给伤病员吃!”
对于那些背井离乡,远离父母亲人的年轻战士来说,吴焕先更像是父亲一般的角色。有这样的军长,年轻的红25军才能紧紧凝聚在一起,同生共死,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韩先楚、刘震、陈先瑞、张池明这些25军走出来的将军,无一不念着吴焕先的恩情。
三、力排众议,北上会师1934年4月,红25军与皖西的红28军顺利会师整编,番号仍为25军,由吴焕先任政委,徐海东任军长。同年11月,徐海东主动“让贤”刚被上级派到苏区的程子华,自己担任副军长。
而这个时候,25军也面临一个最为艰难的选择。
当时红一、四方面军成功在川陕会师,但因为战略分歧,四方面军主力最终南下川西,而一方面军则转而向陕北进军。作为四方面军的留守部队,红25军内部几乎所有人都主张入川,唯独吴焕先反对。
吴焕先极具战略眼光,也分得清是非曲直,认为红25军应该坚决拥护中央红军,执行西进甘肃的计划。当时军长程子华手部伤了动脉血管,约两三个月处于昏迷状态,副军长徐海东被敌人子弹打中脸部,昏迷了四天四夜才苏醒过来,二人均负重伤,所有的重担压到了年轻的吴焕先身上。
作为红25军的主心骨,吴焕先最终力排众议,决定北上。这个重要决策,不但决定了红25军当时的命运,也影响了红25军将士接下来几十年的命运,甚至是整个红25军的历史地位!
几十年后,韩先楚在纪念吴焕先的座谈会上就说过这样一句话:
“政委的决定,挽救了红25军,也挽救了我们所有人。”
红25军的长征路并不容易,但打的漂亮仗也不少。其中最关键的一战,正是吴焕先和韩先楚这对师徒联手导演的独树镇战斗。
11月26日,红25军突破许南公路,却在中途遭遇1个旅和1个骑兵团的阻击,战斗异常艰难。而在身后,敌人所谓的“追剿纵队”共40多个团也穷追不舍,分兵从两翼包抄而来。面对敌人数倍兵力的前后夹击,红25军已然陷入绝地。
雨雪交加的极端天气,又是长途行军,饥寒交迫,部队已经精疲力竭,这个时候一旦拼不过,就是全军覆没。危急时刻,吴焕先亲自赶到一线指挥。韩先楚见到政委上了阵地,害怕他受伤,急脾气一下就上来了,大喊着让警卫员把吴焕先拉下去。吴焕先也是个倔性子,指着韩先楚喊到:
“你给我坚决顶住敌人,怕什么!谁都不准后退!”
仗打到这个份上,拼的就是哪一方更顽强。在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后,吴焕先一把从身边交通员的背后抽出大刀,跃出阵地,振臂高呼:
“不怕死的,跟我来!”
红25军最擅长白刃战,能拼命,有蛮性,憋在阵地上挨炮早就忍不住了,听到政委一声令下,纷纷大喊杀敌,提着大刀冲向溃退的敌人。战斗中韩先楚更是一马当先,率领一个连首先突破敌人的包围圈,为部队冲出一条血路。
看到韩先楚拼命三郎般的表现,吴焕先曾在战后对全军称赞道:
“唯楚有材,先楚为例!”
几天之后,红25军沿河南叶县、方城边界西进,在方城拐河镇东北孤石滩通过澧河时,遭到上万敌军的追击和夹击。这一次,又是吴焕先直接指挥,韩先楚亲自带队强渡澧河,帮助红25军在天时地利人和全都不占的劣势下扭转战局。
吴焕先和韩先楚这一帅一将,在长征路上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默契。这两仗,也是韩先楚的成名之战,之后他就被吴焕先提拔为225团3营营长,不久又改任1营长,就此成为红25军赫赫有名的一员战将。
四、牺牲在黎明之前1935年7月,红25军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离开新建立的鄂豫陕苏区继续长征,以牵制敌人的兵力和破坏敌人的大西北后方。
一个月后,红25军在甘肃泾川县南渡汭河,时值大雨倾盆,河水猛涨,吴焕先担心部队,便亲自站着岸边上指挥部队渡河。然而就在这个当口,红军后方突然想起了枪声,敌人一个团竟朝着河岸猛扑过来。
这个时候红25军先头部队已经渡河完毕,剩下的部队刚渡一半,根本来不及回防。为了防止发生后卫部队被敌军压制到汭河边进退两难的局面,吴焕先当机立断,带着军部交通队和学兵连150人从右翼插入敌后,阻截敌人进行前进。
虽然背水一战且兵力悬殊,但在吴焕先的指挥下,红军反而占据了上风。敌人没想到从背后杀出一支奇兵,顿时乱了阵脚,夺路逃窜。
但也就在乱战之中,溃逃的敌人发现指挥战斗的吴焕先,知道这一定是个大官,当即端着枪对准了他。警卫员发现时,提醒已来不及,一颗子弹射入吴焕先的胸部,一代名将慢慢地倒在泥泞的河滩上。
看到政委负伤,战士们怒火万丈,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把敌人压到一条烂泥沟里,奔逃的奔逃,跳崖的跳崖,人马互相践踏,最后一举歼灭。
枪声停了,又是一个大胜仗。但也就在战斗结束后,噩耗传来:吴焕先政委伤重牺牲,年仅28岁。
大雨之下,汭河岸边,全军哀痛。
闻听消息,韩先楚仰天恸哭。为了指挥部队渡河,这一次他没有守在政委身边,而等到再次见面的时候,只看到烈士的遗体。韩先楚无数次懊悔,如果当时他陪着政委一起断后,也许英雄就不会牺牲。
每当回忆起吴焕先,韩先楚都会痛惜不已:
“什么叫军政双全?他就是。他是帅才,全才呀!他要能活到今天,那可是不得了呀!”
但战争,注定要有悲壮。
当时红25军指战员想把政委埋在河南岸,但徐海东却说:
“埋在北岸吧,这样也能离陕北近一些。”
吴焕先(左)、徐海东(右)
就这样,韩先楚等人抬着吴焕先烈士的遗体渡过汭河,当晚买来一口油漆棺材,把他掩埋在陇东高原。
吴焕先牺牲45天后,红25军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作为4支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红25军不仅没有减员,还增了800多人,全军上下装备齐整,斗志昂扬,堪称一大奇迹。
在看到这样一支英雄部队后,毛主席也是由衷感慨:
“红25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
在吴焕先牺牲后,韩先楚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了一张半身照。这张照片,他一直留着,从长征到进军东北,再到挥师海南,包括后来的朝鲜战场,几乎从不离身。新中国成立后,这张照片被韩先楚一直摆放在书桌上,孩子们曾问照片里的人是谁,而韩先楚则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
“这个人叫吴焕先,是我的恩师、老首长,是我一生最敬重的人,你们一定要像我一样尊敬他。”
韩先楚一家
当年的湖北黄安,后来更名为红安,在这里的烈士陵园里,有吴焕先烈士的衣冠冢。晚年韩先楚回忆起吴焕先时,经常落泪,他一再叮嘱儿子韩毅:
“我去世以后一定要回红安老家,要把我和老首长吴焕先葬在一起。”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在北京病逝。1987年5月18日,红安县城举行隆重仪式,将韩先楚的骨灰安放在红安烈士陵园。在这里,有吴焕先、有韩先楚,有22552位有名有姓的烈士,还有14万为革命而牺牲的家乡儿郎。
红安烈士陵园
英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