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巨大“bug”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10-01 06:58:02

受邀去观看了电影《奥本海默》——不巧的是,影院所在的北京京西大悦城新风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三个小时都是在大约摄氏五六度的强劲冷风中瑟瑟发抖硬熬过来的。

诺兰的电影,一如既往地叙事流畅、气势恢宏。

他不露痕迹地娴熟运用电影手法,真实展示了一个有良心的科学家,面对“为了拯救一个世界,必须先毁灭它”的极度内心煎熬。

这大约可以说,诺兰改编此剧,的确忠实于原著——舍温的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

不过,电影中也存在一个巨大的“bug”——将奥本海默上世纪50年代初受到长时间的严酷调查,归结为时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施特劳斯,出于个人政治野心和私人恩怨而在背后捣鬼,陷害奥本海默。

诺兰在本片中的叙事,从一开始就是围绕对奥本海默的审查包括各种听证展开的。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倒叙了奥本海默参与“曼哈顿工程”的始末、原子弹研发的过程直到施放到日本。

这就偏离了历史的真相,难免误导不了解实情的无论哪一国的电影观众。

奥本海默被审查的悲剧,实情是什么,不妨看看《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

其2007年版《奥本海默》条目下说——

1953年底,奥本海默受到军事情报机关的指控,说他过去曾与共产党人合作,庇护苏联间谍,反对制造氢弹。美国政府对他进行了审查。审查委员会的结论是:奥本海默没有犯叛国罪,但判定他不应该接触军事机密。因而他被解除了原子能委员总顾问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看到了吧,奥本海默并非因某个个人的私人恩怨和背后诬告而被审查,而是受到了国家情报机关的指控,并被政府专门成立的审查委员会审查——完全是国家和政府行为。

这是当时美国的政治大背景所决定的。二战之后,美国国内相当数量的政治精英急剧转向极右,反共反民主,由此拉开了世界冷战的序幕,也使整个美国笼罩在浓重的白色恐怖阴霾之中。

急不可耐跳出来的,是1946年当选参议员的麦卡锡。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麦卡锡》条目下说——

(麦卡锡)1950年2月公开指责有205名共产党人渗入国务院,但始终未能提供任何混进政府部门的“持党证的共产党人”的名单。但他利用当时国内对共产主义的疑惧煽起了全国性的。激烈的反共“十字军运动”。在其拥护者看来,他成了忘我的爱国者;……1952年他连选连任参议员,并任参议院政府工作委员会主席兼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主席。其后两年间他调查了许多政府部门,传讯了大批被怀疑是共产党的人士。虽然他未能提出任何一项确有证据的指控,但他罗织的种种罪名致使一些人士失去职业、一些人名誉受损。这一迫害无辜和强迫效忠的做法后来被称为麦卡锡主义。

奥本海默,就是在这一时期,受到了这一委员会的审查,并由此失去了职务。

到1954年初,有2200多名“危险分子”被美国政府解雇,尽管都没有真凭实据。

当时收到审查的,不仅仅是政府工作人员,还包括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的很多美国的平民百姓。

比如卓别林,在这个时期同样受到了严格的反复审查,尽管也什么都没查出来,但在1952年他从美国到欧洲参加《舞台生涯》首映式还在海上航行时,美国司法部宣布取消他的入境签证(他是英国国籍),迫使他参加首映式后,只能选择定居瑞士。

这就是奥本海默所遭遇的美国国内大背景。

对照一下现在,美国的政治精英们,不又是歇斯底里地“逢中必反”么——两个时期,又何其相似奈尔!

诺兰作为一个英国的编剧、导演,大概不敢也无力违抗美国的“政治正确”吧。

1 阅读:33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