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到了。
喜庆的话是“花好月圆”。
苏东坡有《水调歌头》词,题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
于是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
“婵娟”,是代指“月亮”吗?
可以说是。
宋代不少诗人词人这样使用“婵娟”。
比如,大苏轼20多岁的韩琦《元宵席》诗:“追人好月婵娟满,带雪轻寒料峭多。”
比如,小苏轼20岁的周邦彦《蓦山溪》词:“今宵幸有,人似月婵娟,霞袖举。杯深注。一曲黄金缕。”
实际上,说“月婵娟”或如苏轼只说“婵娟”以代月,皆是“用典”——用唐诗之典。
唐孟郊《婵娟篇》云——
“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妓婵娟,不长妍。月婵娟,真可怜。
夜半姮娥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汉宫承宠不多时,飞燕婕妤相妒嫉。”
孟郊,其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了他作品中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
《婵娟篇》便是如此——“花婵娟”,难免花落漂于春水;“竹婵娟”,也要被晨雾所笼罩;“妓婵娟”,终有人老珠黄之日;“月婵娟”,就更可怜了,后面都是解释。
可知,“婵娟”不仅可指“月”; 但苏轼、韩琦、周邦彦等的“月婵娟”和“婵娟”,无不因于孟郊之典。
“婵娟”的本义,是形态美好。
《康熙字典》引《说文》:“婵娟,态也。”又云:“凡物有色态曰婵娟。”
东汉张衡《西京赋》:“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
他说,皇帝的嫔妃,口吐清商之曲,欲步将身逆转,更添妖姿媚态,实在富于冶艳。
“婵娟”,形态美好。“此豸”,体姿艳冶。
张衡此赋本段中,接着讲到了汉孝成皇帝偏爱赵飞燕,约许天下无出赵氏;孝哀皇帝独宠付婕妤,欲将天下拱手与之。
就是说,孟郊诗亦是用典。
西晋左思《吴都赋》:“檀栾婵娟,玉润碧鲜。”《注》:“言竹色美盛也。”
这是“婵娟”一词的本义及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