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至大司马的东晋权臣桓温,总觉得职位与自己的才能不相符,常抚枕自叹:“男子汉不能流芳百世,也应遗臭万年。”
他找善于看相算命的杜灵测算自己的官职爵禄,杜灵说:“你的功劳很大,官职在皇帝之下,众人之上。”
桓温听了很不高兴,也感觉到自己的功业还不足以震主,决定出兵河朔,建功立业,再加官位。
但天不从人愿,桓温在进军枋头时,被打得大败而归,名声受到影响,官职也加不了。
后来又出兵攻打寿春,把寿春攻下来了,桓温问参军郗超,是否能抵消枋头之败,郗超急忙摇头,不能相抵。
郗超猜到了桓温的心事,这天夜里,来到桓温居住的地方。
桓温正在参拜佛像,佛座上的鎏金铜佛像面目慈祥,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等到半夜之后,郗超才对桓温说:“您没有什么考虑吗?”
桓温望着郗超,观察了一会才说:“你想讲什么?”
郗超说:“您担当着天下重任,现在六十岁了,再不建立大的功勋,难以使众人归心。”
“你说我应当怎么做?”
“不像伊尹、霍光一样,建立大的功业,难以镇压四海。”
郗超讲的正好与桓温的心思相合,两个人开始谋划废立之事。
当朝皇帝司马奕为人小心谨慎,没有什么过错,无法找到这方面的缺点,他们决定从另一方面下手。于是在民间散布谣言:“皇帝有疾病,不能生育,与皇帝要好的几个人参侍内寝,田氏和孟氏生了三个男孩,将立皇储,转移皇室基业。”
这种消息在民间广为传播,谁也讲不清是真是假。
桓温回到都城建康,向褚太后提出废立之事,要立会稽王为皇帝,同时叫人写成文字,上报褚太后。
这时褚太后正在佛像前面烧香拜佛,听到内侍讲外有急奏,停止拜佛,急忙走出来,倚着门户看桓温写来的奏章,只看得几行,就自言自语:“我本来就有这种怀疑。”
看了一半,褚太后再也看不下去了。
得到褚太后的同意,桓温召集官吏,在朝堂内讨论废立之事,决定废皇帝为东海王,立丞相、录尚书事会稽王司马昱为皇帝。
桓温主持了废立事件,派出自己的亲兵亲信守卫皇宫,各级官吏都听桓温的,谁也不敢乱说乱动。
新皇帝即位之后,桓温退到中堂,准备由皇帝召见,趁机念佛,祈求佛祖保佑。自己也想好了见皇帝之后,要向皇帝陈述废立之事的本意。
考虑到桓温的脚有病,新皇帝在召见他时,特许他坐轿进入。见面之后,新皇帝的眼泪不断地往下掉。
桓温看到这种情形,心里有一种惧怕的感觉,竟把原来想好的话都忘记了,一句话也没有讲出来。
在朝中同样手握大权的太宰、武陵王司马晞平时喜欢习武练兵,是桓温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桓温要王彪之出面陈述武陵王的罪过,王彪之不同意。
桓温只好自己出面,称武陵王聚集亡命,联结叛逆,将会为乱,要免去其官。新皇帝只好照办。
桓温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后来又逼迫新蔡王承认武陵王等一批人谋反,桓温把这些人抓起来交给廷尉,要御史中丞请示诛杀武陵王。新皇帝不同意。
桓温又自己出面,但新皇帝还是不依,并且对桓温讲:“如果还是晋朝,宜按前面的意见行事。”
桓温无法,只好改成罢官流放了事。
桓温立的简文帝寿命不长,担惊受怕地过了两年,已是病情沉重,御医们无起死回生之术。临死之时,简文帝留下遗言,要桓温辅佐少子,如不能辅佐则自取。
王坦之等人不同意,又把遗言改成家国事由大司马处理,如诸葛武侯辅佐刘后主一样。桓温想当皇帝的梦想又一次破灭了。
可以说,一心想当皇帝的桓温多次在大好形势下观望不进,让他屡屡错失良机。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没当上皇帝或许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至少不用留下千古骂名。事实上,东晋朝廷也将桓温比作伊、霍光甚至是周公,对其大加赞誉,从而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