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5岁时,母亲突然不告而别,31年后,我和妹妹收到她一封来信

墨滴漫话者 2025-03-26 13:41:05

31年前,我5岁。那个寒冷的冬日清晨,母亲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我那时太小,对母亲的印象只停留在她哼唱的摇篮曲和温暖的怀抱。记忆里,那天早晨的阳光格外刺眼,父亲抱着妹妹,站在门口,望着空荡荡的院子,一言不发。

父亲个头不高,老实巴交,靠着弹棉絮养活我们兄妹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隔壁的王婶心地善良,经常给我们送来热腾腾的米饭。“文华,来吃点饭。”王婶慈祥的声音至今仍萦绕耳畔。我和妹妹总是抹着鼻涕,狼吞虎咽地吃完,然后乖乖地去邻居家玩,等着父亲干活回来。

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我很早就学会了做饭、洗衣、照顾妹妹。初中毕业后,我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机会。“爸,我去帮你弹棉絮吧,让妹妹继续上学。”父亲看着我,欲言又止:“你成绩那么好……”我摇摇头,语气坚定:“没事,我愿意的。”

于是,我成了父亲的学徒,跟着他学习弹棉絮的手艺。日子虽然清苦,但看着妹妹一天天长大,我们住进了新盖的平房,心里充满了希望。妹妹很争气,考上了专科学校,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憧憬。

24岁那年,我经人介绍认识了邱林刚。他为人憨厚,勤快能干,愿意入赘我家,跟着父亲学习弹棉絮的手艺。我曾担心他会后悔,有一次,看着他满脸棉絮的样子,我忍不住问他:“你后悔来我家吗?”他憨憨一笑:“不后悔,比在家种地轻松多了。”结婚后,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几年后,妹妹和她的男友想开一家美容美发店,我和丈夫也拿出积蓄,帮她开了店。父亲也慢慢老了,有了养老保险,每月都能领到退休金。他常常感慨:“想不到我这辈子还能领养老金,养女儿真没亏!”

生活平静如水,直到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一位面容沧桑的中年妇女走进了我们的店铺。“请问你是文华还是文倩?”她声音颤抖,带着一丝犹豫。父亲一眼就认出了她——31年前不辞而别的母亲。

母亲去了山西,在那里重新组建了家庭,又生了三个孩子。这次回来,说是想看看我们。午饭后,我和妹妹各给了母亲一万块钱,算是尽了绵薄的孝心。我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没想到不久后却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中,她表达了想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愿望。

“过去的都过去了,她还回来干什么?”父亲得知后,语气里充满了不解和无奈。我和妹妹、丈夫还有父亲商量了很久,最终决定给母亲回信:“您已经有了新的家庭,还是好好照顾那边的孩子吧,不要让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失去母爱。”我们担心母亲的突然回归会打破我们现在平静的生活,也担心她难以融入我们新的家庭。同时,我们也希望她能对自己的另一个家庭负责。之后,我们又给母亲寄去了两万块钱,希望她能过得好一些。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收到过她的消息。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和妹妹两家人互相扶持,共同照顾着日渐年迈的父亲。虽然没有母亲的陪伴,但我们的生活依然充满温暖和幸福。我时常想起小时候,邻居张奶奶的儿子外出打工,多年未归,留下她和年幼的孙女相依为命,张奶奶常常念叨着儿子,期盼着他能回家看看。而李叔的女儿远嫁外地,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李叔逢人就夸女儿孝顺,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孤单。相比之下,我们虽然经历了母亲的离开,但父亲、妹妹和我的小家庭始终在一起,互相支持,互相依靠,这份亲情比什么都珍贵。

母亲的归来,让我明白,有些缺失无法弥补,有些伤痛只能选择释怀。生活以另一种方式赋予了我们完整——父亲的坚持,姐妹的相依,以及一家人的团结互助。这或许就是人生中最珍贵的幸福:珍惜眼前人,守护现有的幸福。

0 阅读:3

墨滴漫话者

简介:看墨滴在水中散开,漫话生活的变幻与奇妙,品味生活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