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政刘禅于公元263年开城降清,此时蜀国已为司马昭所灭,战争仅历时2个多月便告结束,目睹此情此景的许多读者不禁产生好奇之情,离开诸葛亮蜀国国力居然损耗得这么厉害?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之人,死后刘备更是殚精竭虑辅佐第二君,但是到了蜀国中期却因屡次兵发中原而吃亏上当,于是诸葛亮身体素质急转直下,终于病死于五丈原,终年52岁。
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神人,死前也不可能没有什么安排,诸葛亮生前实际上给刘禅留了个大将,刘禅若是重用他,一定会延缓蜀国灭亡,但是刘禅傲慢不听劝告,最后失去了大好基业。
霍弋来自南郡枝江,提起这个人多数人也许茫然不知,但是霍弋之父霍峻却是刘备帐下一著名将领,原供职刘表,死后刘表率霍弋及残兵投奔刘备。
霍峻可能没有五虎上将那么出名,但是他也是一个有真材实料的大将人物,比如与刘璋一战,带领几百人面对万人大军,整整守城一年之久,而且也大破敌人,设法替刘备保住后方。
霍峻死后刘备泣不成声,不但亲率百姓慰问,就连霍峻坟前也守夜不归,足见霍峻这个人之重要。
霍峻去世之后,其子即霍弋也理所当然地被刘备叫到身前,加之霍弋与刘禅的年纪并无多大差别,因此被刘备封为太子舍人,本意是为了给刘禅建立一个自己的班级。
223年刘备因病去世,儿子刘禅为即位人,霍弋以谒者身份走殿,成为刘禅亲信。
227年时,诸葛亮北征,但那时大部队很少有人能用,所以就让霍弋与诸葛乔一起参加了军队里的一些重要事情,由此可见诸葛亮对于霍弋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不但精心训导,而且还把霍弋训练成为一位德才兼备、出类拔萃的将军。
由于霍弋前期与刘禅为邻,以后随诸葛亮一起北征,所以朝内历任数任重要官职,诸葛亮死后,更成为新皇帝刘禅的肱骨之臣,刘禅还极为信任他,连太子都安排过。
而且霍弋自己有真才实学,那时太子正年少轻狂,巧妙地劝谏太子严格要求自己,受其教诲,太子刘璿确实收敛了一些,没有以前的张狂了。
身为诸葛亮在世时器重军中新秀,后受命于南中从军,南中经历使其较好地接触军中事务,使个人能力更上层楼。
随后由于永昌及其他地区有些部族时常破坏周围宁静,不服从蜀国统治,于是霍弋便被安排前往永昌赴任,于此施展带兵之才,于极短的时间内将永昌平定。
他在地方任职时,真正做到了“郡界宁静”,是一位颇有政绩的官员,后被封为“安南将军”,统领蜀国六郡兵马。
曹魏一族名义上虽为魏国君主,但那时的权力早已为司马家所架空,司马昭当时掌权者,他命令魏国多位名将率领18万大军兵分三路强势拿下蜀国。
但还未等魏国准备重兵压境时,霍弋便有消息传来,便马上上疏后主刘禅准许其率兵支持,但刘禅太过自信,自以为在天子足下已做好万全之策的霍弋推辞不从。
然而刘禅昏庸无能,使他不知其利害,时任大将姜维和敌人钟会在剑阁相互对峙,不能抽调部队来保护成都,于是由邓艾东渡阴平局,于绵竹斩杀诸葛瞻、诸葛尚父子俩,军队迅速赶到成都。
尽管蜀国主力部队全部转移到剑阁,但是成都终究还是君主之地,势必要留下大量军队以保障后主安危,然而此时朝廷大乱,人们并无决战之心,劝说后主放弃城池躲避。
更多的谯周等知言下之意,开城降清,贪生怕死刘禅亦无心对战,在大部队包围下,三言中打开城门宣告降清,把刘备、诸葛亮一手缔造的河山拱手让给了刘备,令人唏嘘不已。
反观霍弋那边,得知成都沦陷之后痛苦不已,奈何无法第一时间知道刘禅到底是死是活的,因此没有投降,反而穿上了便服,告祭了三日,这段时间下属们都过来劝说要他提前做好准备,霍弋却始终等待刘禅传来的消息。
《三国志》里记载了霍弋那个时候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说天高地阔,没有明确后主是否安全,司马氏若对刘禅好,便以礼相待出城投降,若杀了后主,则势必死战到底。
得知刘禅受封安乐公并移居洛阳的消息,一直到刘禅顺利入洛阳之后,霍弋方才释怀,并率领六县的军队返回。
从霍弋的这一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忠诚与对刘禅的牵挂,正如虎父无犬子一般,他不但与其父霍峻同样勇猛,而且没有辜负刘备与诸葛亮的教诲与重用之恩。
投降的霍弋为司马昭所欣赏,遂下令继续担任南中都督一职,公元263年交趾郡兵荒马乱,霍弋乘机攻下交趾、日南、九真三个县,凭此赫赫战功霍弋官至列侯有好下场。
他的子孙在西晋时期一样得到重用,祖祖辈辈镇守南中、乱世三国,从中善终之将实属凤毛麟角,这说明霍弋之能在三国晚期已是不容置疑。
导致蜀国覆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是后主刘禅昏庸无道,当初若听霍弋好言劝谏,认为魏国临危受命之时,不会孤立无援、不战自败。
身为诸葛亮遗下的王牌,刘禅并没有太多计较,如果早些放霍弋回成都防守,必然能与邓艾兵马一决高下,以此打一波美轮美奂的反击战并非天方夜谭,难道当时蜀国另有隐情?
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