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大核有料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死亡一直是个庄重的话题。
每逢清明、中元等祭祀亡人的节日,人们常常会为亡故的亲人焚烧一些精美的纸扎和冥币。
这些印着“天地银行”字样的冥币,以及用竹篾、彩纸制成的房屋、车马、日用品等,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与祝福。
这些纸扎虽然制作精美,但因为是殡葬用品,导致中国人有些忌讳,认为这些手工艺品难登大雅之堂。
近年来,这些精美的纸扎走进了外国人的视野。
法国巴黎设计周将中国纸扎列入展览,埃菲尔铁塔旁的布朗利码头博物馆将其作为常设展品,甚至被当地媒体评为“巴黎十大必看展览”。
百万外国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感叹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浪漫“态度,冥币更是在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热销,不少海外用户将其购买回家收藏。
被中国人忌讳的祭祀用手工艺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现出它们新的生命力。
那么,这种承载着生死观念的工艺,究竟是如何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呢?
纸扎的历史
纸扎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早期文献记载了以纸钱、纸人陪葬的习俗,宋元时期逐渐发展出纸屋、纸马等立体造型。
传统纸扎工艺以竹篾为骨架,糊上彩纸后绘制细节,从屋檐瓦片到家具纹饰都是匠人手工完成,对技艺要求极高。
福建、台湾等地至今保留着制作“灵厝”(纸扎豪宅)的习俗,逝者亲属相信焚烧后的物品能送达彼岸,供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使用。
台湾的新兴糊纸店,是传承纸扎工艺四代的百年老店。
新兴糊纸店的第三代传人张徐沛提到,鼎盛时期店内十余位师傅可制作宫殿、庙宇、鸟兽等复杂造型,细节精度令人称道。
随着现代丧葬观念的转变,纸扎的需求锐减,张徐沛一度因生意萧条兼职保安,子女也曾不愿继承家业。
2016年是一个转折点,张徐沛的子女张宛莹、张徐展尝试将纸扎与现代生活结合,设计出微型茶馆、火锅、智能手机等新题材。
这些作品在巴黎设计周展出时,法国观众注意到了纸扎笼屉可以开合、纸制iphone按键可以按压等技术细节。
布朗利码头博物馆策展人评价其为“文化积淀的工艺成就”,三年后,部分展品被该馆永久收藏。
西方的观众通过展览了解到,纸扎并非单纯的祭祀工具,它也是中国人对死亡想象的产物。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生活,这些纸扎的用品通过焚烧可以送到亡故亲人的身边,供其使用。
张徐展在采访中表示,焚烧纸扎的本质,是生者表达情感的途径。
这些纸扎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关心思念和美好祝愿,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幸福。
如果说纸扎在法国掀起了艺术浪潮,冥币则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更广泛的文化互动。
中国殡葬制品走向世界
河北雄县米北庄村被称为“中国殡葬第一村”,全球90%的冥币产自这里。
村中500多家店铺沿街排开,从传统金银元宝到“跨国支票”“天堂护照”应有尽有。
当地商家敏锐捕捉到海外需求,推出印有本杰明·富兰克林头像的“祖先钱”、标注英文祝福语的冥币,甚至开发出加密货币造型的纸钱。
跨境电商数据显示,美国、德国、俄罗斯买家占比最高,一叠国内售价2元人民币的冥币,在亚马逊能卖到10美元。
外国用户对冥币的狂热远远超过了商业预期。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分享烧冥币后“意外获得教学金”“出租控制房屋”的经历,虽然这些没有科学依据,但某种意义上也给了人们心理安慰。
万圣节期间,法国街头出现了售卖纸扎三文鱼,LV包的 摊位,顾客称要“祭奠去世的宠物猫”。
这种荒诞的行为,体现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无力感,纸扎寄托了人们的思念,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寻求情感出口。
纽约人类学教授李斯特研究发现,西方用户将烧冥币视为“与祖先对话的仪式”,通过火焰升腾获得心理慰藉。
而米北庄村民对此的理解更为朴素:“我们做的不是生意,是帮活人表达心意。”
当这些冥币、纸扎走向世界时,它们的内涵已经在悄然变化。
在中国时,焚烧这些大多是强调家族延续和伦理责任,来到西方后,它们不仅成为了对逝者的情感寄托,还有不少人因其精美的外表收藏。
这种差异可能误打误撞延续了中国文化,也为这种传统工艺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新兴糊纸店将纸扎转化为当代艺术,米北庄村通过电商开辟新市场,传统与现实的碰撞并不冲突。
这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向了世界,还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浪漫”态度。
或许真正让世界动容的并非纸扎或者冥币精美的外表,而是那份跨越生死的牵挂。
生者通过焚烧这些纸扎和冥币,让告别不再冰冷,将自己的美好祝福传递给彼岸的逝者。
结语
如今,当中国人用竹篾和彩纸构建往生世界时,不同国家的人们也在用我们的方式诉说着对逝者的思念。
死亡无法被征服,但人类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让离别显得不那么孤独。
参考:
参考:
1.澎湃新闻:纸扎登上巴黎设计周,被法国博物馆收藏,老外:太浪漫了! 2025-01-06
2.新浪财经:老外疯抢中国冥币 2024-12-21
3.搜狐网:中国纸扎文化逆袭欧美市场:冥币与心愿的跨国故事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