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黄金一两泥,把中国印泥做成顶级奢侈品,全国仅3人会做

大核有料 2025-04-01 10:10:22

文/编辑:大核有料

“冬不凝固,夏不走油;水浸不烂,火烧留痕”

这说的正是被称为“文房第五宝”常州龙泉印泥的特性。

它的价格比黄金还贵,制作时间长达六年以上,全国只有3个人掌握全套手艺。

一盒最顶级的龙泉印泥,30克的售价甚至高达1.3万元。

龙泉印泥在清朝时曾是乾隆御用贡品,如今却因工序繁复、原料稀缺,成为书画圈层的“顶级奢侈品”。

龙泉印泥的传奇始于康熙年间。

秀才刘文高以医入道,融合朱砂、蓖麻油、艾绒等材料,创制出“冬不凝固,夏不走油”的印泥。

乾隆南巡时,龙泉印泥第二代传人刘仁和向乾隆帝呈上了龙泉印泥,因其色彩艳丽、历久弥新被钦定为贡品。

制作龙泉印泥的技艺在战乱中几近失传,直至1992年,第五代传人刘顺昌重振旗鼓,创立“璟昌印社”,才让印泥重现于世。

如今75岁的龙泉印泥第六代传人缪德根,与徒弟陈静夫妻,成为这一非遗技艺的最后守护人。

暴晒六年的蓖麻油,万斤藕梗抽取的纤细藕丝,龙泉印泥每一道工序都需匠人以十年为刻度耐心打磨。

比技艺传承更艰难的,是商业与文化的平衡。

年销售额仅几十万元,传承人缪德根自掏百万填补亏损,16年仅收一名徒弟。

龙泉印泥的存续,不仅关乎一项技艺,更是一场对匠心的终极考验。

为何一盒龙泉印泥能价比黄金?答案藏于时间中。

龙泉印泥的制作

龙泉印泥的核心秘密,在于“时间”二字。

制作龙泉印泥需要30多道工序,原材料的准备更是以年为单位。

以其原材料所用的蓖麻油为例,新榨取的油必须经历六年以上的暴晒。

夏季高温蒸发蓖麻油中的水分,冬季低温沉淀油中的杂质,就这样循环往复,直至油质浓稠如蜜,拉丝成线,才能被用来制作龙泉印泥。

龙泉印泥第七代传承人陈静曾尝试用现代科技加速这一制作过程,但老化箱和脱水机始终无法复刻自然孕育的细腻质感。

龙泉印泥的另一关键原料是藕丝,藕丝印泥的复原,是缪德根耗时三年的成果。

每年8月,工人需折断藕梗,手工抽取比蚕丝细十倍的藕丝。

一万斤藕梗仅能提取100多克藕丝,而40克藕丝仅够制作几盒印泥。

这一过程不仅耗时费力,还需承受藕梗尖刺带来的满手伤痕。

“抽丝时稍微用力不均,藕丝就会断裂,前功尽弃。”缪德根坦言。

除此之外,龙泉印泥中的朱砂、麝香、藏红花等辅料均需精选特定产地,如朱砂必须取自佛山矿源,蓖麻油也只用山东产区的。

这些顶级原材料的组合,创造了龙泉印泥“存放百年不褪色”的奇迹。

龙泉印泥的成泥阶段是最考验匠人功力的。

主辅料按秘方混合后,需用铜杵在石臼中反复捶打数万次,直至油、砂、丝完全融合,陈静笑称自己因此练出了“麒麟臂”。

成型的印泥还需装入瓷缸静置一年以上,待其自然熟化。

如此制成的印泥,盖章后即便纸张腐烂,印痕依旧鲜红如初,火烧后仍能清晰辨迹。

尽管龙泉印泥拥有“国之精粹”的美誉,它的传承却仍和其他非遗技艺一样,举步维艰。

龙泉印泥的传承困境

龙泉印泥第六代传承人缪德根接手璟昌印社时,印泥年销量不足百斤,小店铺蜗居常州古巷,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龙泉印泥的价格,注定了它是书画圈的“奢侈品”,一方龙泉印泥可以使用数十年,复购率极低,而其原材料准备过程复杂,又难以支持规模化生产。

为了维持印社的运营,他在医院退休后仍坚持坐诊行医,将收入补贴印社,他曾坦言“十几年填进去百余万元”。

龙泉印泥技艺传承最大的危机是人才断层,16年来,仅有一人通过缪德根的严苛考验,成为第七代传人。

做龙泉印泥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陈静夫妻用自身的经历论证了这一点。

他们从2008年跟随缪德根学习针灸,偶然间接触到了印泥的制作,历经三年的考验才被缪德根正式收为徒弟。

夫妻二人分工明确,陈静钻研技术改良,丈夫探索文创产品。

2022年时,b站某网红博主发布了一个复刻龙泉印泥制作过程视频,在网络上爆火。

这让璟昌印社单日接到了50多个求购电话,订单排至半年后。

求购人告诉缪德根有个网红复刻了龙泉印泥的做法,缪德根有些震惊,龙泉印泥由刘氏家族代代相传,他是第一个外姓传人。

在查看过该视频后,缪德根放下心来,该网红只是通过一些古籍记载和新闻报道以自己的理解制作的,并不是真正的龙泉印泥。

不过这也为龙泉印泥做了宣传,让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到这项非遗技艺。

虽然订单变多了,但缪德根仍然坚持“限量售卖”。

他表示,现在的产量取决于六年前的原料储备,盲目扩产只会降低印泥的品质,砸了龙泉印泥招牌。

真正的传承不是追逐流量,而是守住“30克印泥装6年光阴”的匠心。

结语

龙泉印泥的价值,不在价格,而在匠人的坚守。

晒六年的油,抽万斤的丝,守三代的艺,这份慢工细活的坚持,才是中国匠人最珍贵的“奢侈品”。

参考:

1. 新浪财经:这款顶级奢侈品,全国只有3人会做! 2025-03-27

2. 信网:水浸不烂火烧留痕 “世界上最贵的泥”有何玄机? 2022-08-18

3. 极目新闻:16年来仅正式收徒一人,龙泉印泥传人“怕砸了三百多年的牌子” 2023-04-2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