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大核有料
现在温度慢慢回升,再过不久就迎来夏天了,去海边赶个海,吃点海鲜,生活好不惬意。
但千万不要因此放松警惕,有部分海鲜可吃不得!
尽管电视新闻、科普账号反复强调,可还是架不住有些人贪那一口“鲜”,将自己吃进医院。
去年夏天,浙江的徐女士在海边游玩时,与朋友一起捕捞了一筐海鲜。
在这堆战利品中,她一眼认出了织纹螺,这种螺类因新闻多次报道其毒性而广为人知。
明知有中毒的风险,她还是抱着侥幸心理,一口气吃下十几颗。
仅仅一小时后,她的四肢开始麻木,随后口唇发麻、胸闷气短,最终被紧急送医。
经诊断,徐女士为织纹螺中毒,所幸救治及时这才转危为安。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
织纹螺的毒性十分可怕,少量食用就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根据深圳市龙岗区发布的消息,织纹螺体内富集的河豚毒素毒性远超砒霜,仅需0.5毫克即可致人死亡,且高温烹煮也无法完全破坏毒素。
即便在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反复警示下,仍有部分人因贪图其“鲜美”铤而走险。
2024年5月,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明确将织纹螺列入禁食名单;8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也发布风险提示,要求商家禁售此类螺种。
可现实中外卖平台仍有不良商家以“海瓜子”之名违规售卖,面对质疑时,他们甚至声称“有人想吃就能卖”。
徐女士的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保抱有侥幸心理食用这些危险的海鲜。
她的朋友中另一位食用织纹螺者,因食用量少,症状较轻,但也出现了不适感。
为何这种看似普通的海螺会有着致命风险呢?
织纹螺的毒性
织纹螺的致命风险源自于其体内含有的河豚毒素。
这种毒素并不是螺类自身产生的,而是它们通过食用海洋中的有毒藻类,毒素在体内不断积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表明,织纹螺的毒性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福建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指出,每年4月至9月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期,此时食用风险极高。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警示中提到,河豚毒素十分稳定,常规烹饪方式无法分解。
即便将织纹螺煮沸数小时,它体内的毒素依然存在。
仅0.5毫克的河豚毒素,就能阻断人体神经信号传导,致使呼吸肌麻痹。
中毒者初期会出现口唇麻木、四肢无力等症状,随后可能发展为呼吸困难、休克甚至心脏骤停。
早在2024年6月,浙江媒体就报道过一名51岁的女性因食用两捧织纹螺后心跳骤停,经9分钟心肺复苏才恢复生命体征。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肖阳海医生解释,毒素的潜伏期最短仅5分钟,最长可达4小时,且无特效解毒药,治疗只能依靠洗胃、血液灌流等物理方式清除毒素。
令人担忧的是,织纹螺常被伪装成“海瓜子”流入市场,记者在外卖平台下单的“香辣海瓜子”经鉴定实为纵肋织纹螺。
部分商家明知风险却仍违规售卖,暴露出监管漏洞和公众认知不足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分辨有毒海鲜,避免误食中毒呢?
怎样避免误食有毒海鲜
面对织纹螺的威胁,预防远胜于治疗。
织纹螺的外形细长,尾部尖锐,螺壳常有紫褐色条纹,大小如指甲盖。
如果在赶海或者海鲜市场中发现类似的生物,应该立即远离并举报。
国家早已对此出台过严格规定,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公告,明确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2016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再次强调这一禁令。
即便是法律中多次强调,可民间私自采捕、食用的现象仍未绝迹,彻底杜绝隐患需要公众配合。
浙江徐女士的案例表明,即便了解风险,还是有些人抱着侥幸心理酿成大祸。
家庭和社区需加强科普宣传,尤其针对沿海居民和一些海鲜爱好者。
如果不幸误食织纹螺,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应急处理。
一旦出现口唇麻木、恶心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医生建议,送医前可尝试催吐,但不可依赖民间偏方。
除了织纹螺外,现在这个季节有些常见的贝类海鲜也可能携带着致命毒素。
秦皇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发布的消费提示提到,赤潮高发期期间,海虹(贻贝)、牡蛎、扇贝、蛤蜊、毛蚶等贝类易蓄积麻痹性贝类毒素。
赤潮期间,有毒藻类大量繁殖,贝类通过滤食将这些毒素富集在体内,尤其是消化腺等内脏部位。
例如海虹,其毒素在四五月达到峰值,多地曾发布预警禁止采集。
普通消费者很难通过外观判断贝类是否含毒,如果非吃不可,在购买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避开赤潮产区,控制食用量和频率。
结语
马上就要到海鲜中毒的高发季节了,一定要提醒家人注意。
提高警惕、遵守禁令、主动拒绝危险“美味”,才能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
生命只有一次,别让“尝鲜”变成“尝险”。
参考:
1. 澎湃新闻:吃1颗就可能致命,发现立即举报!多地发布警示 2024-08-20
2. 长城网:吃一颗或致死,毒性高于砒霜!北京发布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2024-08-07
3. 北青网:“再也不敢了!”煮熟也无法完全去除毒素,浙江女子吃螺进EICU 2024-08-16
4. 秦皇岛消防:紧急提示!这些海鲜全都有毒!误食可致死!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