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开国大典最初是没有安排阅兵仪式的,后来聂荣臻元帅提议后,中央考虑后决定增加这一环节,关于阅兵场地则有两个选择,一处是刚举行阅兵仪式不久的西苑机场,另一处则是天安门广场,最后周总理敲定在天安门广场。

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部队主要是从华北军区抽调,因此当时负责阅兵具体事项的干部也主要来自华北军区,为此还专门设立了阅兵指挥所,由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杨成武、参谋长唐延杰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
阅兵总指挥由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担任,同时设立了大概有7位副总指挥,分别是杨成武、唐延杰、王长江、唐永健、刘仁、肖明、肖松等,其中杨成武、唐延杰、王长江、唐永健当时分别担任华北军区的副司令员、参谋长、副参谋长、作战处处长。其他几位则主要来自北京市委。
1955年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及来自华北军区的4位阅兵副总指挥均参加了授衔,聂荣臻授元帅,杨成武授上将,唐延杰授中将,王长江授大校,唐永健于1960年授大校。

可以看出虽同为阅兵副总指挥,但军衔差别却很大,实际上阅兵副总指挥只是临时职务,授衔是要综合三大时期的资历来考量的。
王长江在建国前就已经担任了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华北军区是建国初期六大军区之一,大军区副参谋长的级别并不低,一般授予情况下至少授少将,比如原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段苏权便是开国少将,那王长江为何仅授大校呢?
王长江的父亲是晚清的秀才,其从小便由父亲教文识字,王长江不仅学文,还利用闲暇时间习武,并立志报国从军,先后考入陆军第2师军官子弟小学、清河陆军预备学校、保定军校学习。之后先后在直军、奉军、晋军任职,抗战爆发后在张荫梧的河北民军担任副总指挥兼第1民军区司令,军衔为陆军少将。

1938年底,王长江率部起义加入八路军,先后担任冀中民军司令员、冀中民众抗日自卫军司令员、冀中军区警备旅旅长、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王长江在华北军区第8纵队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建国前夕升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
王长江之所以授大校,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受到了其昔日部下张树桥的影响下,张树桥曾是王长江在晋军任营长时的副官,1951年张树桥找到王长江希望他能为自己介绍一份工作,王长江便把他介绍到石家庄公营中海炼油厂工作。
但没成想张树桥是个特务,其利用工作之便搜集情报,后张树桥被逮捕,王长江也因此受了影响,被降职降级,也因为这件事影响了其授衔。

唐永健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于1936年参加革命,后被捕,出狱后于1938年初与绥德特委取得联系后不久前往延安,最初被安排在抗大工作,次年调往聂荣臻担任司令员的晋察冀军区工作,自此长期在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工作。
先后担任军区司令部第1科长、作战教育科长、作战处处长,1949年又被任命为开国大典阅兵副总指挥,主要负责天安门广场阅兵区域、观礼台的建设以及升国旗、礼炮的组织训练。
1950年初唐永健升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次年调往军委办公厅担任副主任,后又在国防科委情报所担任所长。资料显示唐永健在1960年授大校,但并没有说明此次授衔是首授,还是晋升。

但唐永健在建国初期的职务均为军职,据此推测其大概率参加了1955年授衔,那如果是这样的话55年的军衔便是上校,但其建国后担任的职务并不低,据此推测只能是受了什么影响,比如其参加革命时间相对较晚,缺乏红军时期的经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