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余华那本《女人的胜利》说的,“一边崩溃一边自愈,快活一天就是胜利”。故事里一个女人面对丈夫的出轨,各种情绪,痛苦交集,出门离婚的那天,却说“我们回家吧”。
其实现实中很多婚姻都不够美好,美好的极少。黄玲的婚姻,出现的电视剧里,很多人会问,怎么还不离婚?其实就是因为女人通常都很强大,韧性很足,能够一边崩溃一边自愈,只要有快乐的时候,就能抵御痛苦地时刻。

其实黄玲的婚姻,在现实里也只是普通婚姻而已,根本算不上很差。他们的结合,绝非偶然。他们的相处,也不是完全不和谐。
1 生活富足的姑娘,往往喜欢穷苦上进的少年
黄玲出嫁时,娘家陪嫁了缝纫机。她和庄超英吵架,带着孩子回娘家,回来后孩子们说到姥姥姥爷家可以看电视。还可以吃汉堡、蛋糕、冰激凌。可见她家的经济条件很不错。
庄超英是中学老师,有学问,脾气温和,性格沉稳。这些优点非常吸引小姑娘。家庭困难,隐忍坚强,又很容易惹人同情。

黄玲初中毕业,16岁就进了棉纺厂工作。她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计较他的工资一直都上交给父母。刚结婚,婆婆卖惨说家里供三个孩子读书欠了很多债,需要用庄超英的工资还债,黄玲还是很理解和体谅,所以也不反对。
直到后来,黄玲得知债还完了,公婆是把钱存着给小儿子结婚。她才醒悟过来,所以生了图南后要回一半工资。平时干活生病,凡是出钱出力的事,公婆都找他们家。庄超英也是有求必应,拉着黄玲一起满足。

黄玲过年辛苦做饭,却只能和女儿坐在厨房吃。庄超英的父母长期用长兄如父,孝顺父母道德绑架他,所以他自己习惯了无止境的牺牲自己,潜意识也要求黄玲和他一样。
所以黄玲说,这辈子有什么幸福可言,除了儿女争气。宋莹去广州了,黄玲伤心的一个人哭,她说以后没人护着她了。
这个婚姻太累,年轻的时候不懂。结婚了,就一天天过来了。
2 庄老师对孩子很用心,孩子是黄玲要护着的人
庄老师在附中当老师,恢复高考就被征集去阅卷,能担当这样重要的任务,工作能力很强。他自己努力工作,对孩子的学习从小就很重视。孩子们从小有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这一点黄玲很省心。

左邻右舍,亲戚期朋友都很认可庄老师的能力,都想让他帮着辅导孩子。庄老师也总是很热心帮忙,黄玲从中感受到了丈夫的可靠和自己被尊重的感觉。
庄图南高考体检色弱,黄玲光知道着急,还是丈夫冷静有担当。他提出立刻去上海,去同济大学找老师,为儿子争取机会。黄玲担忧的说没有火车票了吧。庄老师镇定的说,买站票先上车,怎么也不能卡住周末学校不上班到。黄玲感受到了家庭支柱带来的安全感和依靠。

庄筱婷一直乖巧听话,学习成绩好。庄超英也表现出了优点,他有知识,真心爱女儿。他就不会想女孩子迟总要嫁人生娃,是别人家的人,干脆不用花钱和时间教育培养。
女儿大学毕业却没有工作也愿意跟着林栋哲去广州。这让黄玲和庄超英都不能接受。因为真心爱女儿,父母才会希望她有自己独立的事业和社会地位。庄老师找到朋友,帮女儿联系到苏州大学的面试。

这些教育子女的大事,对外关系,都是黄玲愿意敬佩丈夫的地方。
3 生活中的互相扶持和关心,是实实在在的真感情
庄老师虽然是个愚孝之人,但他自己也是受害者。自己省吃俭用,补贴父母弟弟的家庭,对父母用心孝敬,对兄妹尽力照顾,在自己小家庭也是愿意干活管孩子,所以他的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总是令人敬佩的。
年夜饭那次,他本来也是想让媳妇和女儿都一起吃。但是父母的话,他听习惯了,所以欲言又止,看着黄玲和筱婷去了厨房,他的表情能看出内心的不忍和愧疚。他的心,是善良的。所以日常生活中,他能做的活,也从来都做,比如种蛇豆,做饭这些家常事,他心里没有大男子主义欺负老婆的想法。

剧中黄玲因为工作、邻里、孩子等琐事烦恼时,和庄超英聊聊的场面挺多的。他俩一起沟通商量,就释放了她的焦虑,分担了她的压力,这些细节很多时候都决定了夫妻相处的感受。
而且有的时候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浪漫,比如在厂里跳舞,认真练习,表演的时候像模像样,一家人得快乐也很令人羡慕。

夫妻之间的吵闹,外人往往理解不深。黄玲为什么不离婚?她的痛苦失望是真的,快乐相伴也是真的。彼此默默的陪伴和共同多年一起生活,夫妻感情早已不能用爱不爱,好不好衡量了。有得有失,有哭有笑,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
完美的婚姻,现实中极少。很多夫妻,如果当初能看到以后,可能根本走不到一起。但人贵在年轻简单,才有很多家庭建立,否则世故了就可能不愿意恋爱结婚,都选择独身一辈子了。
余华说,“日常生活貌似平淡和琐碎,其实丰富宽广和激动人心,只要将日常生活写出来了,也就写下了一切”。小巷人家为什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它演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让人感觉亲切熟悉。

生动的70年代到90年代苏州棉纺厂工人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子女教育。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物价变化、房改制度、家电普及、浦东开发等。
通过观察新事物新政策如何影响那时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让我们对现在不断变化的新生活多了一份思考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