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有个提问:“人到老年,活成什么样才是幸福的?”
有人说,事业有成,功成名就是幸福;
有人说,财富自由,衣食无忧是幸福;
也有人说,幸福是儿孙绕膝,家庭和睦。
都各有道理。
人到晚年,当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当空闲时间日益增多,我们可以更多地去建设内心,由内在的充实来获得幸福感。
就像演员陈道明所说:“当你老了就会明白,晚年需要的是内心的平和与自我赋能的能力。”
其实,人到晚年,越“不动”越幸福。
以下三样“不动产”,愿你早日拥有,在岁月的长河中,越活越从容,越活越幸福。

不动口,宽容大度
听过这样一句话:“争吵是心灵上的荆棘,只会刺痛自己和他人。”
的确,言语如刀,稍有不慎便会伤人伤己。
曾见过一对老夫妻,但他们的日常似乎总被无尽的争执填满。
从炒菜放多少盐到看什么电视节目,甚至逛个超市也能成为争吵的导火索。
每次吵完,两人要么说话夹枪带棒、冷嘲热讽,要么开启好几天的冷战,仿佛最熟悉的陌生人 。
日常的口角之争,看似无伤大雅,却会让彼此内心不舒服——一个愤怒难平,一个委屈满腹,久而久之,感情也就淡漠了。
晚年,经历了岁月的风霜,应该懂得“不动口”的智慧。
所谓不动口,并非沉默寡言,而是不随意指责、不横加干涉、不苛责挑剔,以一颗宽容大度之心,包容彼此的差异与不足。

微博上有个热搜#吵了一辈子的爸妈在晚年爱上彼此#,引发了广泛讨论。
博主的父母,年轻时常因家庭琐事争吵不休。
父亲是家中长子,因家庭变故,历经诸多磨难,性格变得隐忍将就。
而母亲则自小好强,从不服软。
婚后,两人因性格迥异,价值观不同,争吵成了家常便饭。
因此,博主一心想要逃离这个家,后来选择去国外工作。
没想到,上了年纪后,争吵戛然而止。
他们突然意识到,原来彼此才是依靠,之前的责备和计较,变成了互相体谅和包容:
体谅彼此对原生家庭的付出,包容对方的缺点与不足。
也懂得了,与其去逞口舌之快,不如该住嘴的时候就住嘴,该沉默的时候就沉默,各退一步,才是相处的大智慧。
岁月流转,他们越来越和谐恩爱。
一起爬山、旅游,手牵手遛弯、逛街,甚至会互相投喂食物,比小情侣还要浪漫。
苏叔阳在《什么样的爱情最美好》中说:“宽容对方是夫妻和谐相处的首要之道。”
如果说争吵是情感的磨砂纸,不断磨损着彼此的心,那么宽容便是婚姻的润滑剂,让双方的频率更加契合。
每一次沉默的包容,都是对爱情的滋养;每一句温柔的言语,都是对心灵的抚慰。
不妨用敞开的耳朵去倾听,用理解的眼睛去观察,用包容的心去感受。
如此,方能携手共度风雨,共享人生的美好。

不动怒,心平气和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野马效应”,说的是野马因吸血蝙蝠叮咬而狂躁致死。
事实上,蝙蝠的吸血量微乎其微,真正夺走野马生命的,是其无法自控的极端情绪反应。
人亦如此。
作家刘娜说:“情绪是一把枪,当我们扣动情绪的扳机,枪口其实对准了自己。”
愤怒是烧向别人的火,但最先灼伤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无谓的纠缠与执着,只会消耗珍贵的光阴与心力。
步入黄昏,试着去珍惜已有的,不去强求没有的。
学会收敛心性,要拿得起,也放得下。明白心平气和,才是处世之道。
心若安好,便是晴天;心若平和,岁月无恙。
心态好了,即便面对生活的琐碎与龃龉,也能保持一份难能可贵的乐观与从容。

一位同事,年轻的时候,工作认真,总是默默无闻地付出,尽全力把工作做到最好,不争功劳,也不多话。
在其他同事眼里,她就是个老实巴交、任劳任怨的大姐,大家都挺喜欢她的。
可是,就算她这么低调本分,还是会有人没事找事,给她添堵,导致她心情特别差,脾气也大了不少,时不时就得找几个老友发发牢骚。
临近退休,她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
也意识到,人生是自己的,实在没必要为了那些不值得的人和事而生气。
她感慨地说:“怒是一天,喜也是一天,何必让自己活在坏情绪中?让自己活在好心态中,才不愧对每一天。”
从那以后,她真的就放下了,气色好了很多,心态也平和了,每天都乐呵呵的,生活自在,好不惬意。

人生难免会遇到让人情绪波动的事情,要知道,愤怒是内心深处对不公、挫折或伤害的自然反应,它是人性的一部分,而非弱点。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愤怒共处。
试着接纳它,理解它,而不是一味压抑或否认。
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平和淡定的心态并非天生,但是可以通过不断修炼和调整来养成。
学会观察并识别自己的情绪变化,尤其是愤怒。
当愤怒来临时,深呼吸、放松训练,或是将注意力从愤怒源转移,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学会用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既能缓解情绪,又能避免冲突升级。
还可以在闲暇时,给自己一些放松的空间。品一杯清茶,午后散步,或是与老友畅谈,都是滋养心灵的良方。
这些小小的仪式感,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让你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不动怨,感恩释怀
知乎上,一位@Olivia的答主,很是苦恼母亲散发的负能量。
答主30多岁还未结婚,工作又忙,所以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但是母亲的衣服、护肤品,家中的大件开销都是她负责的。
然而,母亲总是抱怨家庭负担重,加上她还没结婚让母亲觉得没面子,生活没盼头。
后来母亲退休了,退休金也不低,却又找了份工作,没想到老板比较刻薄,母亲做得很不开心。
回到家又开始指责家人,埋怨这埋怨那,有时候一通电话把她一顿骂,全是责怪的话语。
其实,她很理解母亲,懂得她的付出,也感恩母亲的爱,只是每次心平气和地讲道理,总会不欢而散。
她说,她很累,也没有回家的欲望。
贾平凹曾说:“怨气有毒,存在心里,等于自己服毒药。”
怨,会让自己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饱受折磨。
每一次抱怨,都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增添负担,每一次怨恨,都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
久而久之,怨气不仅侵蚀了内心的平静,扭曲了人际关系,还会让身边的人感受不到任何温情,即便有爱,那也像身处冰窖。

人生本就很难事事如愿,当下不如意的事情,放在生命的轨迹上,也只是记忆中微不足道的片段。
当目光放得长远时,奔走的时间并不会跟过去过不去。
唯有放下怨念,不为往昔所累,感恩当下,才能让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
作家莫言与妻子杜勤兰相识于微,却用彼此的理解与爱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初遇时,莫言贫寒,连结婚物品都难以备齐,杜勤兰却毅然选择婚姻,并未感到委屈。
婚后,莫言入伍,杜勤兰放弃工作,承担家务农活,默默付出,从无怨言。
成名后,莫言常常带着妻子出席各种活动,眼神交汇间,是无需言语的默契与深情。
莫言从不吝啬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他常说:“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我。”
而妻子则微笑着回应:“有你,我的世界才完整。”
怨气让我们在痛苦中挣扎,而感恩则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获得幸福。
当我们心怀感恩,生活处处皆风景。
当你深陷怨恨的泥潭时,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来重拾内心的平静。
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的“怨恨时间”,比如10分钟。
在这段时间里,允许自己尽情回想那些让你愤怒的事情。
时间一到,立刻停止,并告诉自己:“今天的怨恨时间结束了,我要继续生活。”
学会原谅。
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他是否也有无奈或苦衷?
告诉自己:“原谅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轻松。”
如果一时无法完全原谅,可以先从“放下一点点”开始,慢慢来。

写在最后
老年,是一个历经沧桑、饱览风景,亦积淀了无数故事的阶段。
走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翻阅了人生的一本厚书,每一页都镌刻着过往的痕迹。
它不是终点,而是人生另一场修行的起点。
此时的我们,应当与智慧为伍,让心灵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通明;
与从容为伴,学会在生活的波澜中泰然自若。
不动口,便能明白宽容的力量;
不动怒,便能守住内心的平和;
不动怨,便能远离烦恼的纠缠。
如此,我们便能收获内心的安宁,岁月的静好,以及生命的丰盈与圆满。
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