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临澧——太浮山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 ,女,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在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著名文人为陕甘宁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了无法取代的贡献。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丁玲像
一、离家出走,邂逅初恋
丁玲出生在湖南临澧一个富裕家庭, 4岁那年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寄居在舅舅家中。母亲含辛茹苦,独自一人把她和弟弟抚养长大。小时候的寄宿生活让丁玲心中充满了不安定感。民国七年(1918年),丁玲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次年,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后入岳云中学就读。她努力读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去往上海那个容纳百川的大都会,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然而舅舅的不支持成了丁玲最大的阻碍。丁玲的舅舅认为,女人就应该老老实实在家中相夫教子,出门抛头露面就是在丢人现眼。为了将丁玲拴在家中,同时省下一笔礼金,舅舅自作主张将丁玲许配给了她的表兄。

丁玲纪念馆
民国十一年(1922年),面对舅舅的苦苦相逼,受五四运动思潮影响的丁玲干脆和舅舅断绝关系,与她的女友王剑虹一起赴上海,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后她们结识了著名的共产党人瞿秋白。经瞿秋白介绍,她们入了共产党人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正是在这里,王剑虹和丁玲分别爱上了瞿秋白和他的兄弟。瞿秋白的博学多才,使王剑虹极为崇拜,二人志同道合,于是年冬结为伉俪。1924年秋,王剑虹患肺病于上海病逝,年仅23岁。王剑虹的不幸病逝给了丁玲很大的精神刺激。次年夏,她悲痛地告别上海,转赴北京,并成了一个半流浪性质的清苦的“公寓大学生”,在北大等校旁听文学等课程。

王剑虹与·丁玲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丁玲在在北平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胡也频,她为这个学徒出身的小说作者的倔强性格和富有浪漫色彩的生活经历深深吸引了,共同的文学爱好让两个年轻人的心越走越近。没想到当年,她唯一的弟弟夭折了。1925年的夏天,强忍着悲痛的丁玲回到了湖南老家,安慰失去儿子后独自一人生活的母亲。当胡也频获悉丁玲回家的消息后,毅然从北京追到了湖南。当蓬头垢面的胡也频出现在丁玲母女面前,他的行为感动了丁玲母女,丁玲紧闭的爱情大门终于被打开了,她和胡也频的婚姻关系就正式确定下来了。随后两个人一起回到北京,搬到香山开始了同居生活。

北京辅仁大学旧址
在1927年12月10日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12期上,丁玲的处女作《梦珂》问世了。编者叶圣陶先生大为赞赏这位崭露头角的青年女作家。次年2月,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又在《小说月报》的卷首出现了。这篇日记体小说深刻反映了时代的低气压,刻画了莎菲这个“五四”退潮期精神极度苦闷的知识女青年的典型形象。小说既写出了她对封建旧家庭旧礼教的背叛,又写出了她对凌吉士那样的充满铜臭的灵魂丑恶的市侩的惩罚。小说关于两性恋爱关系的大胆描写以及对莎菲女士复杂心理的细腻刻画,使它赢得了文坛的好评,也产生了相当有力的影响。正如评论者所说的:“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这篇作品,给丁玲带来了荣誉,也奠定了她的文学生涯。

丁玲与胡也频
二、再遇爱情,痛失爱人
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被打破了。这个人就是丁玲的日语老师冯雪峰。1928年2月,丁玲为了追求更高的文学水平,想到日本留学,便找到了在北大旁听,自修日语的学生冯雪峰为自己补习日语。冯雪峰身上颇有一种文艺青年的气质,虽然其貌不扬,却给丁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丁玲不顾他人的反对,开始对冯雪峰展开了热烈地追求,胡也频心中虽然难过,但是出于对丁玲的爱,并没有阻止。一封接一封热烈的情书送到了冯雪峰手中,冯雪峰讶异于这个女生的大胆,在两人一天天的相处中,冯雪峰也被丁玲的真心打动了,他们不顾世俗的目光,陷入了爱河。

冯雪峰像
开始丁玲对这种畸形的爱情是非常纠结的,因为胡也频非常爱她,关心她、迁就她和照顾她。她不愿意舍弃胡也频,但她又非常喜欢浪漫的冯雪峰。思虑再三,性格开朗的丁玲竟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没想到另外两个人也同意了。三个人真的就在杭州西湖边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三人共处一室,胡也频和冯雪峰维持着表面的和谐。丁玲却乐此不疲地辗转于两个男人之间,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原本这样的生活只属于胡也频,可现在他不得不将这只属于他的部分让给自己的情敌一半。他越想越恼火,感到眼前的生活满是疮痍,如同他受伤的心一般。他再无法忍受不了与另一个男人共享一个女人的窘境。一怒之下,胡也频选择了离家出走。

杭州——西泠印社
胡也频返回了上海,向好友沈从文吐露隐情。在沈从文的劝导下,第二天,胡也频回到了杭州,要丁玲做出选择。丁玲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她清楚胡也频爱她多一点,她是爱冯雪峰多一点。在爱与被爱之间,她最终选择了被爱。因为爱别人是很辛苦的。这样,聪明的冯雪峰就主动退出,并离开了杭州。冯雪峰离去后,胡也频与丁玲和好如初了。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胡也频到上海与沈从文共同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并在该刊发表诗和小说。不久《红与黑》副刊停办,他又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不久,红黑出版处破产倒闭,欠下一屁股债的胡也频被邀请到山东济南省立高中任教。

胡也频与丁玲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丁玲千里寻夫来到了济南。丁玲的时髦穿戴给济南带来了不一样的清新,吸引着山东上流社会所有人目光,成为济南城里最耀眼的明星。同年,丁玲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引起文坛的反响。1930年5月,由于鼓动学生进行革命,胡也频被山东省政府通缉。他只好逃离济南返回上海,并与丁玲一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胡也频被当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并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同年他还被推为"左联"代表,参加了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写作了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前面》,热情歌颂了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丁玲像
1930年11月,胡也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1931年1月17日,年仅29岁的胡也频在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月7日,与"左联"会员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同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於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此时,他与丁玲的唯一儿子蒋祖林出生仅仅三个多月。凄厉的枪声震撼了中国,也击碎了丁玲最初的爱情。胡也频去世以后,丁玲曾想过和冯雪峰复合。但冯雪峰当时已经结婚了,他拒绝了丁玲的爱情。

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
三、投身革命,被捕入狱
胡也频等五位青年作家的壮烈牺牲促成了丁玲由“同路人”向革命者的转化。烈士的鲜血没有吓坏丁玲,她把儿子蒋祖林送回了老家,让母亲帮助扶养,自己沿着烈士用鲜血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民国廿十年(1931年),丁玲接受党的委托,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影响的左翼作家。她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得到鲁迅、瞿秋白、茅盾等名家的肯定。在茅盾的《子夜》尚未问世之前, 她的《母亲》是当时在艺术上颇具功力的长篇作品;而短篇小说《水》等宣告了她的革命加恋爱的文学模式的终结。她还担任了左联组织部长和工农文学会负责人,多次去复旦大学、中国公学等校讲演,深入工厂组织工人读书会,宣传革命思想。

美国著名作家、卓越的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像
1931年11月,丁玲在南京认识了比她小四岁的冯达,冯达精通英语,是一家照相馆的店员。因为美国卓越的新闻记者史沫特莱经常到照相馆洗照片,与其相识后被聘为秘书。在史沫特莱采访丁玲时,冯达认识了丁玲,并疯狂地追求她。冯达的出现给丁玲的感情生活带来了一丝慰藉。不久,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后,她与鲁迅、茅盾等四十余名进步作家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强烈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法西斯暴行。同年3月,丁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的丁玲,将满腔仇恨化为力量,为左翼文化事业乃至整个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民国廿一年(1932年),丁玲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海滩旧影
1933年5月14日,冯达忽然对丁玲叮嘱,让她尽快离开。冯达究竟是什么意思,丁玲并没有深究,她以为冯达是有什么要紧的工作。结果晚上12点之后,门外忽然想起了一阵咣当的声音,随之而来的就是家里的大门被人踹开了。“你们这是做什么?”丁玲惊慌失措地跑出来喊道。“少废话,给我抓起来!”为首的人刚说完,丁玲就看到了站在他身后的冯达。那一瞬间,丁玲的大脑忽然一片空白,她的脑海中就只剩下一个念头,和自己朝夕相伴的冯达是叛徒!是他出卖了自己!丁玲厌弃地看了他一眼,就被国民党带走关进了监狱中。丁玲的被捕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左翼文坛及进步文艺界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以蔡元培领衔发表了三十八位著名人士署名的《请释丁玲联名电》。

丁玲像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置若罔闻。他们将丁玲秘密关押在南京,而公开场合却矢口否认他们有绑架丁玲的丑行。于是,丁玲遇害的消息便一时盛传。为了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左联进一步发起了悼念活动。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和现代书局先后出版长篇《母亲》和短篇集《夜会》,北方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杂志》出版了悼念丁玲专号,鲁迅也在悲愤中写下了哀诗《悼丁君》: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湘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不过,这却是一场虚惊。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民党特务组织并未敢对丁玲下毒手。

鲁迅画像
与丁玲一起被关押的冯达含着眼泪赌咒发誓,说他没有出卖丁玲,丁玲选择了相信。面对反动派的软硬兼施,性格刚烈的丁玲曾以死抗争。当她把头颈伸进绳套,一脚踢翻了凳子准备自杀时,冯达实在看不下去,把已经失去知觉的丁玲救了回来。他们将丁玲软禁在南京苜蓿园一个旧官僚的府邸中,丁玲和这位“叛徒嫌疑人”冯达一起同床共枕。于软禁期间丁玲怀孕了,并于1934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婴。看着这个羸弱的婴儿,丁玲只觉得心中一阵悲苦,这个孩子来得实在不是时候。如果将来要离开的话,又怎么能带上一个婴儿呢?历经三年漫长的软禁,在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的营救下,丁玲终于被释放了。

南京栖霞寺
四、奔赴延安,再续良缘
1936年10月30日,被释放的左翼著名作家丁玲,在党组织的营救下逃离了南京。她把女儿蒋祖慧送回了老家让母亲抚养,一个人只身化装来到了延安,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女作家。中共中央宣传部特地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各界代表欢聚一堂,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出席。在宴会进行到一半时,毛主席也风尘仆仆地到来了。在此之前,丁玲对毛主席久仰大名却始终没能见面,一时间她激动地热泪盈眶。宴会后,丁玲应邀来到毛主席的住所进行了长谈。他们谈到了过去的朋友,谈到了牺牲的革命伙伴,也谈到了湖南。在谈话中,丁玲告诉毛泽东,她在长沙周南女中读书时,曾与杨开慧是同窗好友。

延安宝塔山
毛主席得知后,一下子勾起了对杨开慧的回忆。他沉默许久后说:“我们是真正的老乡啊,老乡见老乡,不必泪汪汪了。你比我还小11岁,算个小妹吧!”紧接着,他问道:“你大老远来到这里,打算做点什么事呢?”丁玲坚定地回道:“当兵,当红军!”毛主席对此表示了支持。11月22日,陕北的第一个文艺团体“中国文艺协会”正式在陕北保安成立,丁玲光荣当选为文协主任,全面负责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的工作。当时毛泽东同志欣赋《临江仙》一首相赠,词曰: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欢迎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丁玲在延安
文协成立后,丁玲与徐梦秋等同志一起创办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的文艺副刊,并亲自撰写了刊尾随笔作为代发刊词,登在创刊号上。在延安丁玲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同时她也遇到了生命中最后一个爱人陈明。那是1937年的8月,在西北战地服务团,丁玲是主任,陈明是宣传股股长和演员。同时,陈明也是一个剧作家,电影《六号门》就是他改编的。当丁玲第一次见到了比她小13岁陈明时,就对他产生了好感,经常有意无意地接近他。两人熟悉后,有一天,陈明对丁玲说,你应该快点给自己找个伴侣了。丁玲说,你看咱俩行不?

陕西传统民俗舞蹈——安塞腰鼓
当时陈明刚刚20来岁,而丁玲已经30多岁了。陈明从来没有想过要找一个比自己大这么多的爱人。他开始疏远丁玲,并迅速与一个女演员席萍结了婚。可是结婚后的陈明,才发现自己真爱的人是丁玲。在妻子刚怀孕时,他提出了离婚。好在席萍是一个聪明人,看出了陈明的纠结,爽快利落地答应了。离婚后,陈明第一时间找到了丁玲,向她表明了自己的心意。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正式结婚。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请客吃饭,他们手牵着手在延安的街头快乐地散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可是他们的这段婚姻得到的不是祝福,而是嘲讽和谩骂。更多的矛头都对准了丁玲,因为她过于丰富感情经历和超前的想法,被人所不能理解。

陈明与丁玲
五、历经磨难,爱情长存
陈明和丁玲结婚以后,只过了很少几年幸福的日子。不久,两个人就被卷进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中,可以说是历经磨难。但不管生活多么艰难,这对患难夫妻始终不离不弃。1942年三八节前夕,延安几个女青年聚集在丁玲的窑洞里。她们对当时延安的妇女状态进行了讨论,批评了某些干部喜新厌旧、不尊重妇女的错误思想,触及了延安两性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丁玲深有同感,她趁三八节写一篇《三八节有感》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康生等人反应强烈,认为延安虽有缺点也不应该用杂文进行揭露,影响前线浴血奋战将士的情绪!于是组织了一次对《三八节有感》的批评活动,同时被批评的还有王石味的《野百合花》。丁玲被迫在大会上做了检讨。1943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康生提出丁玲在南京软禁期间的“变节自首”问题,这可是要命的。

毛泽东主席像
新婚不久的陈明和丁玲就被隔离审查。那段时间,他们谁也见不到谁。两个人只能在心里默默的想念对方。组织上经过调查后认为,丁玲“变节自首”的传说不足信,毛泽东亲自在调查报告上加了一句“应该认为丁玲同志仍然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毛泽东的信任让丁玲那篇捅了娄子的文章和历史问题都过了关。但这件事后,原来笼罩在丁玲身上的光环开始褪色,这为她后来多次遭受不公平待遇埋下了伏笔。在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丁玲又以战士般的姿态写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得到了毛泽东的盛赞,再一次奠定了她在延安文坛的地位。1948年7月,她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参加世界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在11月正式举行的大会上当选为理事会执行委员。

克里姆林宫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当选为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6月,丁玲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捐款1200余万元(旧币)。1952年6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她将荣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共5万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儿童福利部。1954年秋,丁玲光荣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年冬天,她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参加全苏作家第二次代表大会。1955年丁玲又被无端打成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头目,陈明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当时还被逼着写揭发材料。1957年,丁玲又被打成右派。随后,陈明也被打成了右派。他们还被开除党籍,免除职务,并被下放到黑龙江汤原农场监督劳动。

黑龙江——北大荒
在“史无前例”的运动中,丁玲被戴上高帽批斗游街,经常被打的浑身青紫,头破血流。陈明也受到了牵连,夫妻俩在牛棚被劳改几年之后,于1970年离开北大荒一同被投入秦城监狱。直到1975年丁玲夫妇才被释放。但释放后的他们并没有恢复职务,而是下放到山西省长治市郊区老顶山公社嶂头村当农民。直到1984年,中央下发了《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以后,丁玲的错判才被彻底平反,陈明的冤假错案也得到彻底纠正。可是这个时候,丁玲已经80岁,陈明也67岁了。在陈明的陪伴下,她不顾体弱多病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有些故事,只能点到为止!
五四出一个鲁迅就够了,萧红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