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总觉得猝死离自己很远,好像那是新闻报道里才会发生的事。可现实一点也不远,猝死,从来不是一场意外,而是身体早早写好的“剧本”,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来得及翻开看。
最近看到一组研究数据让我后背一凉。2020年发表在《中国急救医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5516例猝死案例,发现情绪激动和劳累竟然是最主要的诱因。
分别占了26%和25%。简单来说,就是高兴过了头、气得跳脚、累到爆表,身体全都记着呢,一点也不手软。
很多人熬夜、加班、赶项目时,嘴上说着“扛一扛就过去了”,心里却没意识到,身体已经偷偷按下了报警按钮。
那些什么突发晕厥、呼吸困难、胸闷出汗、呕吐抽搐,其实都是求救信号,只是被忽视了。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是在睡梦中猝死的,连求救的机会都没有。
说白了,身体不是没提醒,只是我们假装没看到。
为什么情绪激动和劳累这么危险?一方面,情绪波动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跳加速,血压飙升,血管一紧张,脆弱点的小血管就可能一下子出问题;
另一方面,过度劳累会让心脏供血供不上,电解质失衡,诱发心律失常或心梗。长时间压榨自己,身体就像一根绷得太紧的弦,迟早有一天会“嘣”地断掉。
那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从此每天当佛系青年,啥也不干了?当然不是。身体怕的是“极端”,而喜欢的是“有节奏”。劳逸结合、情绪平稳,是最实在的防猝死秘籍。
说得直白点,就是别让自己又累又气。该休息时休息,该发泄时发泄。别一边熬夜追剧,一边安慰自己“年轻扛得住”;也别明明气到肝疼,还强撑着说“我没事”。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呼吸困难这些症状,请不要逞强,该去医院就去医院。别把“我再忍忍”当成英雄主义,真正的勇敢,是及时听懂身体的小声提醒。
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心脏跳得特别快或者特别乱,千万别觉得“明天再看看”,很多人就是这么错过了最宝贵的救命机会。
当然,除了情绪和劳累,饮酒、暴饮暴食、剧烈运动后猝死的案例也不少。所以,聚餐时别劝酒劝食到没完没了,运动也讲究循序渐进,别一腔热血上来就冲刺式健身。
你以为自己在挑战极限,身体其实在偷偷记仇。
最后想说的是,猝死这两个字听起来很沉重,但预防真的没有那么难。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别总拿“还年轻”当挡箭牌。
毕竟,生命这件事,咱们都只有一次,没有彩排。听身体的话,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