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思《折桂令》:于相思幽梦间,窥探人生的百转千回

无语好书推荐吖 2025-04-08 13:24:52
折桂令・春情

元代・徐再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在元曲那片浩瀚无垠、熠熠生辉的文学星空中,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宛如一颗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璀璨明珠。这寥寥数语,表面看,不过是对小儿女相思情状的细腻勾勒,可倘若我们深入挖掘,就会惊觉,其背后隐匿着作者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人生画卷,以及那复杂深沉、如渊似海的内心世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沉浸式探寻其中的奥秘。

徐再思所处的元朝,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在他早年的时光里,和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一样,怀揣着炽热的理想与抱负,一头扎进了求取功名的滚滚洪流之中。为了能在仕途上闯出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不惜背井离乡,四处漂泊,“旅居江湖,十年不归”。那漫长的岁月里,他风餐露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心只为能在官场谋得一官半职。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尽管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始终在仕途的大门前徘徊,一次次碰壁,抑郁不得志的阴霾如同厚重的乌云,长久地笼罩着他,挥之不去。

彼时的元朝,政治环境错综复杂,民族等级制度森严得令人窒息。身为汉族文人的徐再思,在这条充满荆棘的仕途之路上,每迈出一步都艰难无比,仿佛双脚被沉重的枷锁束缚。他遭受了太多的挫折与冷眼,旁人的轻视、权贵的排挤,都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怀揣着一丝希望,在黑暗中苦苦摸索前行。

后来,命运的重击接踵而至,世事陡然巨变,故国沦陷。这一噩耗犹如晴天霹雳,给了他致命一击,让他的世界瞬间崩塌。在历经了无数人生的苦难与打击后,徐再思那颗曾经炽热的心,渐渐变得疲惫不堪,对仕途的幻想也如泡沫般彻底破灭。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在痛苦与迷茫中徘徊许久后,最终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 —— 远离喧嚣纷扰的尘世,追寻古代隐士的足迹,隐居于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

江南,那是一个宛如人间仙境的地方,处处皆春,四季如画。温润的微风轻拂面庞,潺潺的流水萦绕耳畔,那宜人的风光、闲适的氛围,就像一双温柔的手,一点点抚平了他内心深处的创伤。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他渐渐洗尽了往昔失意的感叹,开始流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欣喜、洒脱,以及远离红尘纷扰的平和与宁静。就在这样心境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他凭借着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创作了许多清新柔婉、动人心弦的作品,而《折桂令・春情》无疑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之作。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曲子一开篇,一个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便鲜活地跃入我们的眼帘。在这之前,这位少女的生活平淡如水,波澜不惊,从未品尝过相思的滋味,内心纯净得如同一张白纸。可命运的红线一旦悄然缠绕,初次心动的刹那,便如同星星之火,瞬间点燃了她内心深处那片沉睡已久的情感荒原,相思的火焰以燎原之势熊熊燃烧起来,而且这火焰来得如此迅猛,如此强烈,让她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任由其将自己吞噬。

当我们结合徐再思的人生经历来品味这几句词时,仿佛能看到他自己的影子在其中若隐若现。在那漫长而艰辛的求仕生涯中,他一直被功名利禄所困,整日奔波忙碌,或许从未有机会停下脚步,好好感受纯粹的情感之美。直到隐居江南,心境逐渐趋于平和,他才终于有时间和精力,重新审视内心深处对情感的渴望。这几句词,就像是他自己对爱情的一次全新觉醒,带着初尝甜蜜的懵懂,邂逅美好的惊喜,却又被深深的眷恋与牵挂紧紧缠绕。他巧妙地借少女的相思之情,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对这份久违的美好情感的向往与珍视,让我们在品味少女相思的同时,也能隐隐感受到作者那颗历经沧桑后,依然渴望温暖的心。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作者紧接着运用了三个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将少女因相思而产生的身心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此时的少女,身体好似无根的浮云,在茫茫天地间四处飘荡,坐立难安,仿佛失去了方向,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港湾;她的内心则如同春日里漫天飞舞、肆意飘散的柳絮,纷乱繁杂,毫无头绪,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而她的气息,微弱得如同若有若无的游丝,仿佛被那浓烈的相思之情抽干了所有的力气,生命的活力在一点点消逝。

徐再思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尤其是仕途的重重挫败后,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如此迷茫与无助呢?在追求功名的漫漫长路上,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未来的方向就像那飘忽不定的浮云,遥不可及,难以捉摸;内心被各种复杂的情绪充斥着,既有对仕途不顺的无奈与愤懑,又有对人生意义的迷茫与困惑,这些情绪相互交织,如同纷飞的柳絮,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挣扎之中;多年的奔波劳累与失落打击,也让他的身心疲惫到了极点,恰似那气息奄奄、命悬一线的游丝,仿佛随时都会被命运的狂风所吹灭。他将自己在人生困境中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与内心的真实感受,巧妙而又细腻地融入到少女的相思状态之中,让我们作为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深刻地体会到那份深沉的无奈、无尽的痛苦,以及对命运的无力感。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这两句词,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一下子点明了少女相思的缘由。她的心上人远游在外,音信全无,只留下她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闺房中默默守望。身边仅留存着心上人的一丝 “余香”,这 “余香” 或许是他曾经穿过的衣物上残留的气息,或许是两人曾经共处时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留下的美好回忆。然而,这仅有的一丝 “余香”,不仅未能缓解她的相思之苦,反而如同催化剂一般,让她的思念愈发浓烈。一个 “空” 字,宛如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在读者的心弦上,道尽了少女的孤寂、落寞与凄凉,也将这份相思的徒劳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顾徐再思的人生,我们会发现,他在经历了故国沦陷等一系列重大变故后,心中所期盼的东西,也如同那远游未归的游子,不知归期。他曾经渴望的仕途顺遂,能够在官场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他曾经期盼的国家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可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时代的变迁,如梦幻泡影般化为乌有。如今,他只能在隐居的生活中,默默期盼着某种慰藉,或许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丝希望,或许是内心深处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但这种期盼,又如同少女对游子的等待一般,充满了不确定性,让人在希望与失望之间不断徘徊,倍感煎熬。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设问,又自答,将少女相思的浓烈程度推向了巅峰。那么,少女相思之症发作最为猛烈的时候,究竟是在何时呢?答案是在那灯光半昏半暗、月色半明半昧之际。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呢?因为在这样朦胧暧昧、如梦如幻的氛围里,四周一片静谧,万籁俱寂,人的思绪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最为活跃,也最容易陷入回忆与思念的漩涡之中。昏黄的灯光摇曳不定,仿佛在诉说着少女心中的忧愁与思念;朦胧的月色洒在窗前,宛如一层薄纱,为这份相思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凄美。此时的少女,独自一人,面对这昏灯淡月,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与心上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潮水般涌来,将她彻底淹没,让她的相思之情愈发浓烈,愈发难以排遣。

徐再思隐居江南后,在无数个这样宁静的夜晚,想必也常常独坐窗前,面对昏黄的灯光、朦胧的月色,思绪万千。他会回忆起往昔求仕的艰辛历程,那些奔波的日子、遭受的挫折,都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一一闪过,心中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他也会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在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后,自己的人生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在这寂静的夜晚,他的心境与曲中少女在相思煎熬中的心境悄然交融,相互呼应。让我们作为读者,能够更加真切、深刻地感受到那份无法言说的孤独、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深深思索与探寻。

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绝不仅仅是一首简单描写爱情相思的小曲。它更像是一部生动的人生传记,是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情感的汇聚与结晶。通过少女的相思,我们仿佛看到了徐再思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对人生挫折的无奈与感慨,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眷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期待。这首曲就像一面神奇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元朝那个特殊时代下,文人墨客们的命运沉浮与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让我们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能够透过这些优美的文字,穿越时空的隧道,触摸到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感受到那份跨越岁月长河的情感共鸣,仿佛与他们一同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

0 阅读:0

无语好书推荐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