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山水长诗,说到长诗,是唐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华诗词中源远流长的体裁,在古代社会,长诗往往起到宫廷记录,歌功颂德,表达立场观点的作用,因而美感不强,能把长诗写得丰富多彩而又有韵律的诗人并不多,我们所熟知的有虞世南、李白、杜甫、岑参、白居易等,笔者以前没怎么读过杜审言的诗,但凭借这一首,也可归入前述诗人行列,所以说杜审言写诗,水平既高,能力也很全面,本篇我们选析这首《度石门山》:
石门千仞断,迸水落遥空。
道束悬崖半,桥欹绝涧中。
仰攀人屡息,直下骑才通。
泥拥奔蛇径,云埋伏兽丛。
星躔牛斗北,地脉象牙东。
开塞随行变,高深触望同。
江声连骤雨,日气抱残虹。
未改朱明律,先含白露风。
坚贞深不惮,险涩谅难穷。
有异登临赏,徒为造化功。
石门山,子午岭南段,通常说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而子午岭则接近于我国的东西分界线正中,南北走向,山东也有石门山,但结合杜审言生平,不难确认本首诗写的是甘陕交界的石门山,其实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唐代包括以前的漫长历史中,这里都是我们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而石门山地处陇东、长安以北,黄土高原腹地,气候湿润,植被丰富,不难看出在唐代的重要。
石门山山高千仞,山体之间断裂明显,山涧中迸落的水珠落在遥远的空中。首联中“断”和“迸”用的极妙,一个“断”字既说明了山势的高低错落,也为后面山涧的描写做了铺垫;子午岭最高峰海拔一千八百多米,在中东部属于绝对的高山。“迸”字有承接性,前面的断字写了山体之高,山势之落差,山涧中的流水自然势能巨大,冲击而下,洁白的水珠迸落而下,落于空中,久久才能落地,这两句既需要观察的细致,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杜审言的诗,开宗明义,首联往往把地点、氛围、主旨给予较为充分的体现,说明两点,一是作者概括能力很强,能在寥寥数字中体现众多的信息;二是作者的性格较为坦诚、直接,不喜欢拐弯抹角,从其在文坛的地位和结交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联也是十分的精彩,窄窄的道路就像被绑束在悬崖的半空,山中的桥斜斜的架在绝险的山涧中。这两句对仗工整,视角则是远远观望,生动的描写了悬崖、山涧之险。“欹”同“攲”,是一个生僻字,斜斜的意思,如此险峻的山中,桥自然不能像在平原上那样平直,笔者常说,一些佳作往往没有一个生僻字,易于流传,但偶尔的生僻字在稍作理解的基础上,也并不影响诗意的表达,毕竟唐代的语言环境和现在不同,而生僻字也是汉字和我们文化的一部分,遇到了就去了解一下,但并不需要刻意为之。
向上攀登的旅客因为山势陡峭、漫长,需要屡次休息,近乎垂直的走下去,骑马的道路才变得通达。这两句浅显易懂,写山脉之广,路途之远,旅客之疲惫,简单通俗的用词背后,似乎有着对人生的感悟、倾诉。
泥土拥塞住了飞蛇一般曲折的道路,白云埋入了暗伏走兽的树丛之中。日月星辰的度次转到了牛斗之北,地脉的延伸到了大象星座之东。星躔现在显得有些生僻,但在古代则是常用词,指日月星辰的度次,大象星座是一个泛泛的概念,由几颗星星组成了大象的图形,因为这两句是对仗关系,可以判断出大象指大象星座,而星辰和地脉的对比、反差,也强烈的衬托了石门山之广,直达天际。这两联细致的描写了石门山的自然,杳无人烟,也可看出作者在山中走了不止一日。
山路的开合随着行走而变化,眼前景色的高低与你的远望同步。江水的声音和骤雨连在一起,日空之气围绕着残留的彩虹。这两联明写山中的天气、景色多变,实则写人生尤其是宦海的复杂,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途中,自然是感悟奇多。
夏季的韵律还未过去,我已经感受到了似白露节气一般的秋风。这两句同样是语带双关,“朱明”有多重意思,有道教洞天、火神等,但这里明显是说夏季,“白露”是秋天的节气,夏秋的强烈对比,既写石门山的天气多变,山风阴凉,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境,含义深远。
最后四句一如既往的到了杜审言内心表达的环节,他的个性、清高、倔强在多首诗中都有所体现。我的坚贞无所畏惧,艰险和酸涩也不能穷尽坚强的意志。当生活有变化时登临高山深涧,欣赏自然风光,纵然是造化之功,却也有些徒然无改。既然是诗,再浅显易懂,也不会把心境用大白话写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理解,不然,就不是著名诗人了。
能把长诗写得好的人,语言组织、记忆力、知识的渊博缺一不可,杜审言的诗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笔者介绍了几首诗,绝对值得一读。杜审言的诗就介绍到这里,后续将继续赏析其它作品。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
八月朔日入夜望天》 人生真易老, 今岁半秋天。 当空虽没月, 在忆旧年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