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伯《相和歌辞采莲曲》,唐诗咱们一起读

秦隋志汉唐宣 2023-11-03 20:14:49

妾家越水边,摇艇入江烟。

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

折藕丝能脆,开花叶正圆。

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

徐彦伯是初唐诗人、文学家,又一名神童,七岁能写文章,早早入仕,且官职不低。其存诗不少,虽也可定义为宫廷诗人,但其作品题材丰富,笔法隽永创新,追求与众不同,甚至有些刻意,这在宫廷诗人中难能可贵,也为世人所效仿,属于风格较为独特的诗人,本篇我们选析这首《相和歌辞 采莲曲》。

这首诗的题材很明确,内容很直白,可归为江南水乡情爱诗一类,贵在细腻,贵在优美,贵在特点鲜明。

首联“妾家”指女子,越过水边,登上小艇,轻摇船桨,进入江上袅袅的轻烟之中。从对仗来看,越指的不是吴越之地,而是越过,那么问题来了,女子之动作,轻柔缓慢,为什么用越这个动作性很强的词呢?结合后文来看,越体现了女子寻求爱情的急迫心情,因为整首诗都是在以委婉的笔法描写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既寻觅同心的生活伴侣,同时也在采集象征着爱人同心的莲子。这两句看似同心二字重复,但很明显是在强调对同心相爱的伴侣的寻找,茫茫人海,能找到一个和自己真正心意相和,共度人生的另一半,其实并不容易,也是人们自古以来的追求。这两句写得朴素之极,也含有深意,音律也美,还有那么一丝小清新,难怪世人很推崇。

这首诗分段很明确,前二联写明主旨,后二联进一步展开描写,也更细腻。女子伸出纤纤玉手,采折水中的莲藕,而莲藕的茎很有韧性,能经得起反复的弯折,这一句写得极为深入,观察细致入微,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很多植物的果实都有坚韧的茎,需要弯折多次才能折断,能是多音字,这里是nai第四声,经得起的意思。莲花正在盛开,圆圆的绿叶浮在水面上,短短二句,就描绘出江南水乡的采莲场景,刻画十分精确,传神。

春天的歌声抚弄着明月,归来的小船划到了落花之前。尾联不像大多数唐诗,表达作者的心事,而是和上一联一样,继续沿着主题描写。而高明之处在于,从女子急匆匆入水采莲,找寻伴侣,到采莲的过程,再到明月初升,小船回到江边,恰好是一天完整的生活,诗句自然结尾,而且语带双关,春天的歌声伴着明月,突出春天的美好,而落花一词,又恰到好处的提醒读者,此时已是晚春,和归棹有极强的呼应,春之美好,春之短暂,一如人世间之爱情,一如人生的辉煌阶段,唐诗的魅力在于情感,情感的深度在于读者的各自解读,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提供的,写作,用心的写作,永远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流传性。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

4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