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题巴州光福寺楠木》,唐诗咱们一起读

秦隋志汉唐宣 2023-10-31 19:48:02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

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

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

经行绿叶望成盖,宴作黄花长满襟。

此木尝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

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会待良工时一眄(一作顾),应归法水作慈航。

史俊是唐朝巴州刺史,光福寺的前名是南龛寺,始建于南北朝,唐代节度使严武极为推崇,使得唐肃宗敕旨名光福寺,由此可见,本诗创作于公元760年以后,借此推断,史俊当生于开元年间,为官于天宝、乾元年间,其作品收录仅存这一首,这是一首较长的诗,从其构思、笔法和用词来看,史俊作诗水平不低,本篇我们选析这首《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这首诗创作时盛唐已过,大唐朝的动荡处于尾声或刚刚结束,因而延续了盛唐诗简约的笔法,却又十分细腻,非心思缜密者不能为。接近城郭的南边有一座寺庙深藏于山丘之中,光福寺位于巴州城南里许之地,故而深不是指深山而是藏得较深。一颗亭亭出众的奇异楠木在禅林之中显得很是与众不同。首联开宗明义,直接道出描写对象,顺带突出了一个奇字。

这棵楠木结根于幽静的沟壑之中,不知道有多少年轮了。高耸入天的树干总共有几寻之高,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因此这棵树有十几米高。

楠木茂盛的翠叶在傍晚时将雾气聚合在一起,“岚”是唐诗中的常用词,指山中雾气,而翠叶生岚,侧面描写了树冠之大,楠木之雄,写树木的神奇而痕迹不显,绝非普通诗人可以做到。月光洒满树林时,偶尔听到夜里的猿猴吟唱,这一句描写禅林之幽静,楠木溶于自然环境,引得飞鸟走兽前来。

经过、行走的路人在树下休息时,向上望去,翠叶如同伞盖,为人们提供了荫凉。晚上大家会聚时,从枝叶中透过的日光如同黄花一样长满大家的衣襟,既是写寺,在这里“宴”当然不是宴会,而巴蜀州城附近,树叶又不会轻易变黄,所以“宴”指僧人或访客围坐,黄花指傍晚的日光。

此楠木曾经听人说生于豫章,今天却独秀于巴州光福寺的禅林之乡。豫章是江西南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有豫章故郡的句子,巴乡指巴州,前四联细腻的描写了楠木的与众不同,细节十分到位,到了这一联,意思明显出现了转折,熟读唐诗的读者都知道,后面才是作者心意和思想的真正表达,虽然往往不那么完全。江西的树生长于巴蜀,且根深叶茂,明显指代作者家乡离巴州很远,且心中保持着自己的理想,木秀于林。

冬天凌然于霜冻之时,楠木的耐寒不让松柏,搭建房屋时,楠木从来都作为栋梁之材。这一联意思就更容易懂了,作者的藐视世俗和远大抱负跃然纸上,甚至表达得有些过于明显,而这,也是盛唐诗的特点之一。

楠木在等待时机,被能工巧匠偶尔一眼看见,应当会归于佛法,做成慈航道人的木像而用。此一联乍看上去有等待伯乐,以期发挥更大作用之意,但细读之下,似乎更倾向于甘心踏踏实实的作为该做的材料,归于佛法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结合诗的题目,有心中疲惫,乐于归隐之意。

至于史俊最后一联究竟何意,千余年后,难以尽猜,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体会,盛唐诗格式和用词简单,但意思却很深,这里并没有精确的答案,也是唐诗的魅力所在。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

3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