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读这首诗,便觉得有盛唐诗的特点,查询之下,确实是唐玄宗一朝作品。徐晶生卒年不详,但从其与宫廷诗人蔡孚相唱和来看,可以确定是开元、天宝年间州级官吏,为录事参军,中下级官吏,存诗很少,但评价较高。盛唐诗与唐初和初唐诗的区别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是引经据典少了,易于理解和流传,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需要和追求是普遍的,但过多的经书内容和典故会起到束缚的作用,在今天我们受教育程度远高于古代社会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查阅很多词汇和典故,更不要说古代读书、写字都不普及的普通民众了,因而盛唐诗流传更广,本篇我们选析这首《蔡起居山亭》: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
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垂露和仙药,烧香诵道经。
莫将山水弄,持与世人听。
回到诗中来,内容很浅显易懂,更多的是情感与深意的表达。首联的意思是在友人卸去官职或休假,暂别文史撰写、宫廷诗创作,回归故里的日子里,悠闲的栖息,半卧于草亭之中。“文史”二字用得很委婉,道出了友人蔡孚的朝中官员和宫廷诗人身份,至于“休”字指退休还是休假,已不得而知。“栖闲”是闲居的意思,半卧于长满青草的亭子之中,生动的描绘了田园隐居的生活状态。
蔷薇和玫瑰同属,原产于中国,是一种种植、栽培历史很久的花朵,对环境要求不高,靠北一些也能生存,通俗的说,就是野花。一个架子上紫色的蔷薇花开正盛,石间的几重竹子青翠怡人。这一联是绝对的小清新,把山野林间悠闲、自然的风光和节奏写的十分细腻,引人入胜,回归自然是人的天性,自古如此。
再多说一些关于花的内容,第二联引用的蔷薇,很符合归隐田园诗的风格,因为有唐一代,牡丹已经是士大夫阶层的最爱。对花的喜爱,是全世界共通的,我们也曾有国花定义的讨论,牡丹的呼声最高,因为“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的雍容华贵和大气从容颇得人心。但梅花的呼声也很高,中华民族有着惨痛的近代史,我们曾经遭受的苦难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因此梅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风骨。或许任何一种花都不能全面代表我们的特点,但也各有各的优点,所以单独的赞美也许更适合这些大自然的馈赠。
把早晨的垂露收集起来,用以和药,点上熏香,诵读道家的经文。好一派仙风道骨!这一联完全是盛唐诗的笔法,用词简单之极,已经与平常说话无异,加在诗中,不减音律之美,难怪这首诗的评价很高。而从整体来看,这一联是第二联的延续和助力,也为尾联的诗意转折做了铺垫。
笔者常说,最后两句往往是唐诗的真正主旨,这首诗也不例外。不要将高山流水这样的妙曲,拿去给世俗的人听,意思是那些凡夫俗子也听不懂。山水弄,指类似高山流水这样的琴曲,典故是春秋的琴师伯牙,遇到了樵夫钟子期,能听出琴中表达的高山流水之意,因而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后来钟子期故去,伯牙摔琴,不再弹奏,是一段含义深刻的故事。我们常说“高山流水,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所以最后这一联意思出现了突然的转折,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知己之情,也透出一股卓尔不群,愤世嫉俗的写作态度。从徐晶的其它作品来看,视角独特,确实是一名与众不同的诗人。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
农历九月十一南堤夜图》 望空月待盈, 东西灯若龙。 人在桥上立, 鸣蛩亦孤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