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以为,父母过世之后,兄弟姐妹就是最亲的人,打断骨头连着筋。
后来慢慢发现,很多血脉相连的人,只是有相同姓氏的亲戚而已。
《平凡的世界》里写道:“开始独立生活才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
你越是珍惜血脉,越会发现自己“受够了”。
当你选择不再珍惜的那一刻,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心灵就彻底脱困了。
01
不谈钱,少烦恼。
农村有句俗语:“借钱是亲家,讨债是冤家。”
借钱出去是很容易的,你一松口,一转账就行了。但是讨债的时候,追悔莫及。
更可怕的是,有的兄弟借钱之后,自己一把年纪了,还不上,兄弟的儿女又装聋作哑,反着没有打算还钱。
在“父债子还”失效的情况下,你借钱给一把年纪的兄弟姐妹,这是要考虑清楚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还钱的能力是有的,但是不会及时还钱。你去讨债,他还反驳你一句:“就差那几个钱啊?还怕我少你的呀。”
最可恶的是,兄弟姐妹的亲家、朋友、子孙,需要投资,就找你借钱。莫名其妙就变成了“三角债”。你讨债的话,都不知道问谁才对。
父母走了,我们都是一把年纪的人了,守住自己的钱,管好自己的晚年,别太大方了。
02
不聚会,少啰嗦。
你有没有发现,一把年纪的兄弟姐妹聚会,说来说去,就是一些古董一样的内容。
小时候的笑话,读书时的不公平,父母分配财产的偏心,赡养父母的苦衷......然后就是笑你穷,怕你富;还有怕你的儿孙比他的儿孙混得更好。
有的话题,已经说了很多遍了,听得耳朵都麻木了。
要是谁喝多了,一些难听的话,冒出来,真的令人扫兴。
不聚会,各自回家吃饭,耳根清净。
03
不走动,少开支。
过年过节,互相走动,你带着一箱牛奶,我带上一袋饼干。
若是客套一些,还带着子孙一起去拜年。临别的时候,送个红包,客客气气。
礼尚往来,本是联系感情的好方法。但是不知为何,总觉得像一笔交易。
也有一部分人,喜欢攀比。你收他的礼物很贵重,但是回送他的礼物很普通,他就不乐意了。认为你就是占便宜。
你带着两个孙子去拜年,对方给了两个红包;对方带着一个孙子来拜年,你就只有一个红包。这是不对等的,让少收红包的人,不舒服。
花钱了,却买了一个“不开心”。那就别走动,别花钱了。
特别是一些距离很遥远的兄弟姐妹,去一趟,路费就要好几千。非必要,还是不去好了。这不是冷漠,而是省钱,要明白不是谁都会退休,谁都有很高的退休金。
04
不计较,少旧账。
北宋的苏轼,吃尽了苦头,然后恍然大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过去的破事那么多,你要是回头看,还斤斤计较,那就把当下的幸福生活,都弄丢了。
是的,你和兄弟姐妹相处,总是因为遗产分配不公平,孝顺父母的开支太大,小时候被欺负,导致脸色难看。那么你每一次珍惜亲情,就给自己闹心一次。
兄弟姐妹是一起长大的人,但是各自的三观是不一样的,层次也不同。因此,对同一件事的态度不一样,一计较,就是鸡鸭同笼,永远说不清。
让过去的过去,把握当下的好日子。哪怕对方指责你,也是远远地走开。
05
不指望,少失望。
也许,你是兄弟姐妹之中,混得最差的那个人。
其他的人,都在城里安家,也有退休金,往后就是跳舞打麻将看风景,逍遥快活。
你呢?还要在农村种地,或者六十多少还要去打工。你会想,要是兄弟姐妹帮一把,介绍工作,或者能够定期给点好处,就容易多了。
当你带着老家的一只鸡,一块腊肉,一包竹笋去上门求人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都表示“爱莫能助”。
你特别穷的样子,会让他们同情,但是无法得到他们长期的照顾。
都不是一家人了,也没有照顾的义务,你还指望啥呢?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靠自己吧,哪怕是种地养老,也要有骨气。
06
不群聊,少知道。
现如今,我们都有智能手机。为了方便联系,拉一个微信群。没事就发起群聊,看到好消息就转发到群里。
每个人都在群里,或者在朋友圈里,展示自己的新生活。儿媳给自己买衣服,孙子去读书,儿子换了工作,自己去旅游......本想,让大家知道自己,没有陌生感,可是你过得太好,人家会嫉妒;你过得很糟糕,人家会嘲笑。
你也会看到兄弟姐妹的各种乱糟糟的样子,会听到一些闲言碎语。闹心就开始了。
看过一段话:“碗里的水多了,米就少了。眼里的草多了,花就少了。心灵里的腥气多了,芬芳就少了。耳朵里的噪音多了,仙乐就少了。”
很多事情,知道了,就是添加了负担,让生命多了杂草,还是不知道为好。就是知道了,也要及时清零。
最好是,别发起什么群聊。也没有必要互动,就当旁观者好了。
07
感情也好,日子也好,平平淡淡才是真。
因为平淡,才没有腻烦的情绪,没有睹物思人的难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留下一点点美好的回忆。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是普通的亲戚,若是彼此闹心,就做陌生人吧。
关系好不好,不是你一个人决定的,但是你也不想被他人决定。这样的话,那就舍去关系,最理智。
习惯“没关系”,过往不念,各自安好。
习惯“没关系”,聚是缘分,散开也是。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