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经》中有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知道他人怎么干,可以作为参考,形成智慧;知道自己怎么干,结果如何,可以不断进步,致富的逻辑,就在这里。
不管具体用什么方法得到财富,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凡事靠自己”。
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假以时日,你会超越一大批人。
01
研究“财源”,找到自身的优势。
财源是社会提供的吗?好像是的,社会的风口浪尖,就是财富的源头。
财富是他人提供的吗?也好像是的,遇到贵人拉一把,给你做买卖的机会,你就发大财了。
但是你深度思考,社会、他人为什么要给你财源,而不是给别人。因为你本身有价值。
俗话说:“为有源头活水来。”
花一点点心思,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进一步推进,你就会变成有价值的人。
有一份祖业,这是你先天的优势。比方说,祖上是做木匠的,你就把工具箱找出来,也跟着父亲学一学。很快你也变成了木匠,算是技术工了。
很多人对祖上的东西,推陈出新,就做起了百年老店。这财源,子子孙孙都用不完。
有一张文凭,这是你后天的优势。读一本书,你不会觉得富有了,但是你多读书,一直读,就富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道理值得相信。
取得很高的文凭,就可以到赚钱更容易的平台。就算你能力不特别突出,但是你有了一张入场券。
有一种爱好,这是你持续的优势。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让人深度挖掘某种技能的积极动力。
如果你把爱好变成了钱,说明你财源滚滚 来了。比方说,写诗的农民,通过自媒体展示自己,也会有一些收入。
有一个好妻子,这是男人的优势。好女人旺三代,这样的事情,落到谁家,就富了谁家。夫妻一起努力,白手起家都不怕。
我们对他人,常常是因材施教,因人设岗,为什么对自己不能呢?多思考,你肯定会发现自己有比他人更有优势东西。
千万不要总是隐藏自己的优势,在短板上死磕。如果优势不明显,你多学习,积极打造自己,就好了。
02
研究“财路”,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个人 的财源有很多,到底在哪一方面持续用力呢?
如果每一样都用,就变成了“猴子掰玉米”:一会儿喜欢玉米;一会儿丢掉玉米去追兔子,结果一无所获。
富商金维纯说过:“对一个人而言,比能力、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其实是他的愿力。所有的心想事成,都是愿力的修炼。”
也就是说,你最愿意干的事情,也最容易干成功。哪怕这件事,是他人认为最难的事情。
就拿金维纯来当例子。他的父亲早亡,母亲带着他在台湾生活。
母亲为了谋生,把他寄养在隔壁的老太太家。
后来母亲改嫁,金维纯才有了读书的机会。母亲一次次告诫:读书乃唯一晋身之路。
把读书当成唯一,他就考上了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在研究生期间,迫于学费,就半工半读,但从不言放弃。
到职场,他做杂志上编辑,很快引起了老板的注意,28岁担任专栏主任, 29岁成为主笔。还被誉为台湾新闻界“第一才子”。
毫无悬念,他变成了杂志界的大亨。
他写了一本书,叫“人生只有一件事”。
一条错误的路,走下去,一条路上走到黑。一条对的路,走下去,黑夜过后是黎明。
你研究自己,到底走哪一条路,是最长久的路。那么你的财路,就有了。
也许你三四十岁都没有什么起色,但是你五六十岁肯定有起色,大不了是大器晚成。
当然,选择财路,需要把自己的优势,和时代的风口结合,而不是盲目地固执己见。
03
研究“聚财”,找到自己的存款。
很多人没有富起来,不是他没有赚到钱,是他花钱太快了。
花钱的速度比赚钱的速度快,不仅不会致富,还会变穷。
因此我们要研究聚财的方法。针对自己、自己的家庭,找到存钱的方法。
看过银行雇员提供的一个存钱方法: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存一块钱。第二天存两块,第三天存四块。
一年下来,保证可以有几万元存款。
也看过一对打工夫妻,他们共用一个“记账本”:每个月的收入,每一天的开销,每月的预算,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意外的开销,那还得另外商议。
夫妻到了月底,总是有结余。
当然存钱,不是单纯地节俭,而是注重量入而出的道理。
提升自己的德行,对社会的善意,可以让你少损失。比方说,人与人有摩擦,你主动示好,就不会互相攻击,带来损失。
学会钱生钱,你的存款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利息。你还可以做小投资。
给自己一份养老金,到老了,可以退休。这是长期的存款方式。
04
当一个人对自己都没有搞明白的时候,就去抓社会的风口,这是徒劳的,也会被反噬。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正确的事情,占有最好的机会,那才是顺势而为。
人穷不可怕,就怕一直盯着他人,还仇富仇官,或者抱怨社会。
静下来,一日三省吾身,自己就是一块金子。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