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素戈儿
在过去中国人的眼中,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爱国教育,爱国教育似乎只是中国的独有。
一些中国杂志更是对此大肆吹捧,说什么人家全靠自我领悟,只要国家强大了,美国人民自然就对国家热爱了。
可事实上,美国的爱国教育近乎疯狂,要不是美国网友自曝,恐怕我们到现在都还被蒙在鼓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升文章可读性,部分情节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美国的爱国教育·】——
前段段时间,随着TikTok被美国封禁,大量美国年轻人涌入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中美网友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多。
一位名叫May的美国女生在小红书上提出了一个看似普通却意义深远的问题:“大家好,我是来自美国的女生,我想知道其他国家每天早上也需要宣读国家誓词吗?”
中国网友都惊呆了,不是说美国从来没有什么爱国教育,都是靠民众自我感悟,从日常生活里一点一滴积攒起对国家的热爱吗?
怎么现在又有了什么爱国教育了呢?
油管上常能看到海外博主分享在美国校园里拍到的“特色风景”——那些让人目瞪口呆的爱国主义教育现场。
从挂着鼻涕的幼儿园萌娃到满脸青春痘的高中生,每天上课前都要把手按在左胸口,对着星条旗背诵固定台词。
有在加州公立学校任教的网友爆料,他们学区居然把效忠誓言编成了课间操,上午下午各来一轮。
这种仪式可不是走过场那么简单。去年德州某高中就闹出新闻,几个学生因为拒绝起立宣誓,直接被校方以“扰乱校园秩序”为由请去校长室喝茶。
更夸张的是在佛罗里达州,曾有家长收到学校警告信,说孩子连续三天不配合宣誓将被记入违纪档案。
虽然官方说法是自愿参与,但实际操作中总有些老师会端着记录本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有人在评论区犀利吐槽:这哪是培养爱国情怀,分明是流水线安装操作系统呢。
美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不止宣誓这一项——美国校园里还有那些令人咋舌的“爱国主题套餐”。
三岁萌娃在美术课上歪歪扭扭涂红蓝条纹,五年级手工课缝制布艺星条旗,连数学题都夹带私货,暗戳戳的赞扬总统的丰功伟绩。
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操作让欧洲观众看得目瞪口呆,评论区高赞留言吐槽:“他们不是在教历史,是在搞国家主题角色扮演”。
老外博主们吐槽美国公共场所的“爱国强迫症”时,总忘不了提国旗国歌的“特殊待遇”。
不管是在超市排队还是在球赛现场欢呼,只要国歌一响,所有人必须像被按了暂停键,齐刷刷地把右手贴在胸口,连正在跑酷的年轻人都得紧急刹车站军姿。
这种集体性条件反射般的动作,在体育赛事和狂欢节里尤其壮观。
虽说场面整齐得让人起鸡皮疙瘩,但不少博主发现这种仪式正在变味。
有的人甚至直接吐槽说:“他们爱的到底是国家,还是整齐划一的服从性测试?”
而且刷ins时总被各种“红白蓝暴击”——从沃尔玛的星条旗马桶刷到亚马逊的自由女神造型冰格,美国人对国旗元素的狂热简直刻进DNA。
最绝的是刷到过一款星条旗纹身的比基尼,评论区美国妹子还骄傲留言:“这是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
好莱坞更是把爱国营销玩出花。
有油管博主统计过,漫威电影里平均每17分钟就会出现国旗元素,比如《惊奇队长》开着战斗机划过星条旗涂装的卫星。
还记得那个爆火的reaction视频吗?一群法国影迷看《独立日》总统演讲片段时笑到打鸣:“他们居然真的用外星人入侵来证明美国最伟大!”
——【·两极分化·】——
近年来美国校园里不断强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正在年轻群体中引发两极分化。
不少学生私下吐槽,这种每天重复播放国歌、要求背诵效忠誓词的做法,就像被按头喝下的“爱国鸡汤”,反而激起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当教室里的国旗每天要行注目礼,历史课变成歌功颂德大会,这种流水线式的爱国培训实在让人窒息。”正在读大三的艾米丽在社交平台写道。
她和身边很多同龄人都认为,真正的爱国情怀应该像树苗自然生长,而不是被钉在课表里的固定流程。
当我们在TikTok上刷到“00后整顿爱国教育”的tag时,才发现这届年轻人的国家认同感正经历微妙变化。
大学生莎拉在播客里说:“当医保账单比宪法修正案更让我焦虑时,你让我对着国旗热泪盈眶?”
最新民调更是显示,18到34岁的年轻人里,只有不到两成对国籍身份怀有强烈自豪感——这个数字甚至比他们父母辈同期低了近三十个百分点。
他们不是不关心国家发展,只是更在乎这些宏大叙事能否转化成看得见的实惠。
布鲁金斯学会最新研究显示,35岁以下群体中,认为“美国仍是机遇之地”的比例比父辈同期低了40%——这个断崖式下跌恰好与零工经济膨胀曲线完美重合。
很多人自嘲是“啃老租房族”,即便全职工作也负担不起独立公寓。
而且这届年轻人似乎正在用脚投票表达对华盛顿政治秀的厌倦。
选举季里政客们互相泼脏水的戏码,让不少年轻人感觉像在看荒诞连续剧——民主党和共和党吵架时,连呼吸都是错的。
这种撕裂感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年轻人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既想保持独立思考,又被铺天盖地的党派标签裹挟。
有博主发现,现在美国高中生聊起政治话题,更愿意用“我们这代人”而不是“我们国家”。
美国的爱国教育确实很“疯狂”,但这种教育方式并没有让美国年轻人变得更加爱国。
相反,随着社会问题的加剧、党派政治的分裂以及对国家发展方向的质疑,美国年轻人的爱国情绪正在下降。
这提醒我们,爱国教育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灌输,更需要关注社会现实和民众的实际感受,才能真正培养出国民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