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彩,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关乎饮食的著作很多,不仅各种食谱层出不穷,饮食理论方面的著作也很多。
中国历史上有关饮食的最早文字记载是甲骨文,但还未形成理论。
早期的典籍代表《尚书》、《诗经》、《山海经》等对夏、商、周三代的饮食不仅有很多情况记载,而且已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如关于粮食作物、食用植物“五谷”“五菜”“五果”的记载就是例证。《吕氏春秋》中对“五味”进行了阐述,也是有力的证明。《周礼·天官·疡医》称:“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礼记·礼远》称:“五味、久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这已是颇具思想性、学术性的饮食理论和药膳理论了。
就烹饪技术而言,三代时期也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并进行了较多的总结。如周代的“八珍”在《礼记·内则篇》中还有解释。同时,上述典籍中对选料、火候、刀工、调味等都有论述。
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社会,社会生产力有很大提高,粮食、蔬果和家禽等,也丰富起来,饮食业和饮食理论也有很大发展。代表作有《盐铁论》、《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
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饮食理论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并产生一批专门著作。很多人已把饮食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有关养殖、食品制造、烹调和食疗方面的著作成批出现。《隋书·经藉志》提到了《陶朱公养鱼法》、《卜式养羊法》、《养猪法》等。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多处论述饮食。关于饮食和烹调的著作有:《崔氏食经》、《食经》、《食馔次第法》、《四时御食经》、《食法杂酒食要方》、《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秘方》、《老子禁食经》、《太官食经》、《食疏》、《养生篇》、《食珍录》等。
隋、唐、宋、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饮食理论也更加成熟起来,并涌现了一批有水平的著作,如谢讽的《食经》、虞世南的《北堂书抄·饮食部》、韦巨源的《食谱》、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杨晔的《膳夫经手录》、巢方的《诸疡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食治》、昝殷的《食医心鉴》、孟洗的《食疡本草》、陆羽的《菜经》、李纺的《太平御览饮食部》、郑望的《膳夫录》、元代的《饮膳正要》等。尤其是《饮膳正要》,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是我国古代饮食保健学上的重要代表作。
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商业发展,饮食业也有更大的发展。反映这一社会实践的饮食理论也有重大突破。代表作有:宋诩的《宋氏养生部》、顾仲的《养小录》、佚名著作《调鼎集》、徐珂的《清稗类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李渔的《闲清偶案·饮馍部》、袁枚的《随园食单》等等。
雉羹,为中国烹饪鼻祖篯铿首创,用野鸡加稷米同炖而成
雏烧,中国古时用仔鸡,火中烧之然后调和
蟹胥,中国人古老的吃蟹方法是将蟹捣碎成酱,称为蟹胥
鱼脍,古时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
柘浆,中国古人将初榨甘蔗汁称为“柘浆”
胹鳌,中国古人水煮鳌称为胹鳌
鸭煎,中国古时,肥嫩仔鸭,加入细切的葱白、盐、豉汁,炒熟,再加入花椒、姜末
鸭腩炙,中国古时,肥鸭去骨,切块,酒、鱼酱汁、姜、葱、橘皮、豉汁渍后,木炭炙
粔籹,中国古时,以蜜和米面,搓成细条,组之成束,扭作环形,用油煎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