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畔的振兴样本:一位农民代表的"三问三答"村里收入年产五亿

祁寒说事 2025-03-09 17:14:38

3月7日的北京河南大厦,一位74岁老人用浓重的濮阳乡音,在代表团的开放日活动中掀起三次掌声浪潮。李连成——这位当了33年村支书的全国人大代表,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世界讲述着西辛庄的蝶变故事。

一、泥土里长出的改革家

"我是吃盐碱地馍长大的,51岁才认全自己的名字。"李连成的开场白带着中原大地的厚重。1991年,当这位种菜能手被推选为村支书时,西辛庄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村民还延续着祖辈"刮盐土、熬土盐"的营生。

这个没读过书的庄稼汉却深谙"吃亏哲学"。上任首日,他将自家三座蔬菜大棚无偿转让给贫困户,立下"村干部要带头吃亏"的规矩。30年间,这种"吃亏精神"化作制度:村办企业必须集体控股,村干部亲属不得参与招投标,重大决策必须"四议两公开"。

二、产业跃迁的密码

"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李连成掰着手指细数家底:从最初的蔬菜大棚,到年产值5.2亿元的产业集群,西辛庄完成三次产业革命。

1994年创办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时,村民凑不出启动资金。李连成抵押自家房产,带着党员昼夜守在工地。如今,村办企业涵盖智慧农业、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其中电光源产品远销欧美八国。更难得的是,全村730户持有企业股份,去年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

"产业振兴要算好三本账。"李连成总结道:"生态账不能欠,我们关停过污染企业;人才账必须存,村里每年送年轻人去大学深造;创新账要常新,去年刚建成5G智慧农场。"

三、乡村现代化的实验

走在西辛庄社区,三层电梯洋房与城市小区无异。村民享受着"七免六补"福利:从水电燃气到教育医疗,从养老补贴到文化消费,集体经济的红利渗透到每个角落。

"我们医院的核磁共振机比县城的还先进。"李连成颇为自豪。这个投资9000万元的民生医院,不仅实现"小病不出村",还开创"新农合+村补"的双重保障模式。更难得的是,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同等福利,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文化礼堂每晚座无虚席,村民自发组织的梆子剧团连年获省级奖项。村规民约墙上,"孝道积分制""移风易俗奖"等创新制度,悄然改变着乡村精神面貌。

四、振兴之路的启示

面对中外记者,李连成抛出"三问三答":什么是廉政?该拿的拿,不该拿的别碰;什么是民主?群众反对的坚决不做,拥护的全力去做;什么是创新?永远比时代快半步。

河南省委书记刘宁这样解读西辛庄现象:五大振兴的鲜活样板。产业上构建三产融合体系,人才上实施"金蓝领"培育工程,组织上创新"党员联户"机制,文化上打造"德润乡村"品牌,生态上推行"无废村庄"建设。

这个黄河滩区村庄的蜕变,折射出中原大地的振兴逻辑。从"户户冒烟"到产业集群,从温饱不足到共同富裕,西辛庄用30年时间走完传统乡村到现代社区的跨越。正如李连成在顺口溜里唱的:"盐碱窝变金窝窝,老农民开新汽车,乡村振兴不是梦,幸福生活双手得。"

当全球媒体将镜头对准这个豫北村庄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的乡村振兴实践,更是一个古老农业文明向现代化转型的微观样本。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项,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有机融合;在这里,共同富裕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个村民的笑脸上;在这里,基层治理不是空洞口号,而是转化为"吃亏干部"的自觉行动。

西辛庄的故事仍在续写。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这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正谋划新的跨越: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园,打造中原民宿产业集群,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模式......李连成说,他们的目标很简单——"让城里人羡慕咱农村人的生活"。这或许就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生动的诠释。

0 阅读:2

祁寒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