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时,廖百威是同期唯一拒绝歌舞剧院编制的异类。在父母"不务正业"的骂声里,他扎进广州东方宾馆歌舞厅,每晚翻唱谭咏麟金曲换取15元酬劳。彼时谁也没料到,这个戴着金丝眼镜的斯文青年,会在三年后以原创专辑《失落的传奇》横扫岭南,成为首个在太平洋影音公司拥有独立录音棚的本土歌手。
"当时卡拉OK厅播的全是港台口水歌,我的《江南》能杀出重围,靠的是把粤剧腔揉进流行旋律。"廖百威的创作手记里藏着破局密码。当《我的心是一所古老的旅店》连续12周霸榜珠江经济台时,他却在巅峰期突然消失——带着妻儿移民澳洲开中餐馆,留下乐坛一片哗然。
悉尼唐人街的油烟中,廖百威完成了从艺术家到商人的蜕变。他创立的贸易公司三年做到澳中航线前三甲,却在1994年遭遇致命打击:某次酒后失声,让他惊觉"不能再失去歌唱能力"。
毅然回国后,他带着太平洋唱片首张全原创专辑《问心无愧》杀回乐坛,同期在北京成立文化公司引进欧美唱片,成为内地最早掌握音乐版权的操盘手。"别人北漂住地下室,我带着三箱黑胶唱片在国贸租办公室。"
廖百威的商界战绩比他的情歌更传奇:1997年香港回归晚会上,他承包了全部音响设备;千禧年前夕,他投资的保健品公司年销售额破亿。这些看似与音乐无关的跨界,实则为后来广州演艺人协会的成立埋下伏笔。
2010年珠江新城某录音棚,48岁的廖百威正在监制儿子的出道单曲。曾被港媒谣传为"私生子"的廖廷君,此刻紧张得连续破音——这位毕业于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新生代,至今不知父亲暗中为他买下《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插曲创作权。"
当父亲比当歌王难多了。"如今的廖百威身兼多重身份:广州演艺人协会掌门人、三家上市公司董事、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他投资建立的"星海创客基地"孵化出数十支新生代乐队,办公室墙上却只挂着1989年首届广东歌迷见面会的泛黄海报。
从体制叛将到商界大亨,廖百威用三次转身诠释了岭南文艺圈的另一种可能。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儿子选择幕后制作时,他推了推标志性的金丝眼镜:"当年我唱《不可再错》时,哪想到错过的铁饭碗会变成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