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原本最亲的人却不知道彼此的真实身份。这句话听起来像是矫情的网络段子,直到上个月我整理父亲遗物时,一个尘封十五年的秘密让我彻底崩溃。
我叫张建国,今年四十五岁,在县城开了家小超市。日子过得还算殷实,就是一个人住着总觉得冷清。从父亲去世那年算起,嫂子李秀英照顾我已经十五年。她是个苦命人,三十岁上下就守了寡,一个人把女儿拉扯大。

说起嫂子的手艺,那是一绝。她蒸的馒头白如玉,捏出的褶子整整齐齐。每次端着饭盒来,总是热气腾腾。冬天来时,饭盒外面裹着毛巾,说是怕饭菜凉了。这些年来,从没断过一天。

记得父亲生前最疼嫂子,常说:“秀英这孩子,比亲闺女还孝顺。”每次嫂子来送饭,父亲都会偷偷抹眼泪。那时候只当是老人家感动,现在想来,哪是那么简单的事。

日子就这样过着,我的小超市从一个铺面扩到两个,嫂子的女儿也长大成人。去年腊月,嫂子来送饭时说女儿要结婚了。她眼里有光,却带着愁容。我知道她手头紧,主动提出要借钱给她。

“建国,这些年亏欠你太多。”嫂子突然红了眼眶,话说得莫名其妙。那时候我不懂,只当她是过意不去。现在回想起来,句句都是实话。

日子就这么过到今年五月。那天我翻箱倒柜找户口本,意外发现父亲留下的一个老皮箱,上面落了厚厚的灰。皮箱是锁着的,钥匙就挂在锁扣上,像是特意等人来开似的。

箱子里有一封发黄的信,几张老照片,还有一本发霉的日记本。信是父亲写的,却没有寄出去。我打开信,只看了开头几行就懵了:

“秀英,爸爸对不起你。当年为了还债,不得不将你送给李家。这些年,看着你在外人家受苦,我这心里比刀割还痛…”

照片是泛黄的黑白底片,上面是年轻的父亲和继母,怀里抱着个婴儿。翻开日记本,父亲的字迹歪歪扭扭:“秀英是我的女儿,她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这些年,她把我当成邻居大伯,却不知道我才是她亲生父亲…”
那一刻,我脑子嗡的一声。十五年来,我一直把嫂子当外人,谁知道她竟是我同父异母的姐姐。想起这些年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心里又酸又涩。原来我们血脉相连,难怪父亲临终前一直念叨着她的名字。
我坐在地上,翻看着日记本。父亲写道,那年他欠了高利贷,实在没办法,只好把刚出生的女儿送给无儿无女的李家。这个秘密,他藏了一辈子。
事情必须告诉嫂子,不,是姐姐。我拿着那封信去找她,却发现她早就知道真相。原来在父亲临终前,把一切都告诉了她。这些年她一直想认我这个弟弟,却怕我接受不了。
“爸走的那天,让我答应他两件事。”嫂子擦着眼泪说,“一是要好好照顾你,二是等你结婚生子了再告诉你真相。可是你一直单身,我就一直没敢说。”
我们抱头痛哭。她说这些年给我送饭,就是想尽一个姐姐的责任。可我呢,一直把她当外人,心里惭愧得很。
回想这十五年,嫂子的点点滴滴都是姐姐的疼爱。夏天给我送凉茶,冬天给我织毛衣,每逢过节必来看我。我还总嫌她过于热心,现在想来,全是姐弟情深。
日记本最后一页,父亲写道:“秀英,爸爸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你从小吃苦,却还要照顾弟弟。希望有朝一日,你们能相认。”
这番话,看得我泪如雨下。人们都说嫂子照顾小叔子十五年不图回报,是世间少有的好人。却不知道,我们本是亲姐弟,只是命运弄人,让我们错过了太多年。
“建国,你要是不嫌弃,改口叫声姐姐吧。”嫂子轻声说。
我点点头,喊出了憋了十五年的称呼:“姐…”
现在,我和姐姐把商店开在一起,她做早点,我卖日用品。日子红红火火,比以前热闹多了。街坊邻居都说我们姐弟和睦,羡慕得很。可谁又知道,这份亲情来之不易,整整等了十五年。
这世间,有多少像我们这样的亲人,因为种种原因失散,又因为种种缘分重逢?血浓于水,可有时候,血缘关系反倒成了亲情的阻碍。认亲之后,我时常在想,这十五年的误会,到底是福是祸?如果早知道她是我姐姐,我们的感情会不会反而没有现在这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