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新动向:撤销极少合并分流逐步消化成为一种大趋势

宛丝听涛 2025-02-05 21:58:46
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很多年,各地也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路径,收回闲置编制,撤销已完成历史使命没有继续存在必要的单位,机构整合人员分流等等,取得了不少成果,也有很多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从近期的动向来看,撤销事业单位的情况很少再出现,而合并分流正成为了一种大的趋势。 撤销这种改革措施较为激进,改革也十分彻底,而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显而易见,既影响稳定,改革的人员消化成本让撤销单位的职工承担也不公平。一个单位的去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原因,也有不断推进的改革引起的连锁反应,改革总要付出成本,职工分担成本的能力非常弱,从采取撤销方式改革的地方看,因撤销引起的遗留问题处理起来十分棘手。对于有些人来说,获得一个事业编制不容易,单位撤销让人联想到到编制丢失。难免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结绪,给改革带来一些阻力。 总体来说,采取撤销单位方式进行事业单位改革效果不尽人意,而合并分流无论从改革的坡度和力度来看,都优于撤销。 单位及人员合并可以整合不同事业单位的职能,不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可以减少维稳成本的支出。一些地方的事业单位人员极少,特别是县以下及乡镇的事业单位,有的不足10人,而一个单位人员再少,都有后勤保障的人员,将职能相近你人员偏少的事业进行合并,简接地达到了减少人员的目的,然后通过人员的自然消化退休,既不会增加编制,又能收到改革的效果。 分流实质与合并有诸多相似之处,将合并之后富余的人员向人员偏少的事业单位分流,可以补充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员不足,每个事业单位都会面临人员退休人员更替的自然减员,分流可以消化因改革而产生的富余人员。 当然,事业单位有不同的类型,即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经营服务类,合并分流过程中,人员顺向流动从公益一类流向公益二类较为顺畅,而从公益二类、特别是经营服务类流向公益一类的逆向流动异常艰难,这也为改革的推进增加难度,既有编制类型上的不同,也有人员经费筹措来源方面的原因,需要改革过程中用系统的思维,统筹考虑,毕竟新的发展路径是““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在“立”与“破”中育先机、开新局,“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先立后破”是一种远见,对推动制度创新、强化发展动力、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增强抗风险能力等方方面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对改革更为有利。 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的合并分流,是不是先立后破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哈,上面的分析如果喜欢请点个赞呗!
0 阅读:1305

宛丝听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