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博大精深!
最美中国,大美中原!
看河南,知中国。
河南不愧是华夏渊源!
如果看商周春秋战国历史,就会感觉就是河南地方志。打来打去,都发生在河南,太敬佩了,都是先辈们的血泪史!
这样,山西大同,成为标准的荒蛮之地,也仅仅就是北魏时候抖了抖,时间太短暂了。
豫见中国,九州腹地,老家河南。
在河南有一个全国知名奇观:城摞城。
符合这样特点的只有河南开封和商丘,与黄河决堤有关。
过了花园口,黄河成为地上悬河。
开封地处淤积平原。古时候黄河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就会携带的大量泥沙造成地上悬河的奇观,三年小决口,五年大决口,黄河多次被迫改道。其实,黄河决口后,水未必很急,漫灌似的,退去也缓慢,结果是大量泥沙沉积。如今开封地面以下数百米都是泥沙,见不到岩层。
开封属于黄河豆腐腰位置的城市,曾被自然洪灾淹,也有被人为淹。
例如,明朝末年的周王在开封被李自成围困时散尽家财帮助守城,这才导致闯军力克不下才开河淹城。
如果站在开封看黄河,现在要抬头。
不知道啥时候黄河会决堤再带来大量泥土,之后再在上面重建。这样,大量泥沙掩埋旧城。于是,开封地下埋了六座城,从春秋大梁城到明清时期都有,太丰富了。
论历史的厚重,开封舍我其谁呢?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开封!
对于开封这座充满未知的地下城,考古工作者还有很多好奇的谜团。
通过一块砖、一块瓦、一个古董这些文物,触摸到祖先的脉搏,更好地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或者说是一种厚重底蕴的积累。
据说开封城墙以内楼盘工地只要一开挖,地下密密麻麻一层层都是历代文物堆积。古代的院墙、水缸甚至床榻都还是立着的,有种瞬间回到千年前古人生活场景的感觉,都是黄河淤积的原因。其它地方都看不到这种神奇的场面。
宋代开封城全部被埋在十几米深的黄土下了。
80/100是北宋占当时世界的GDP的比例!
“汴京富丽天下无”!
如此看来,宋代的文学艺术水平真的是跟着发达的经济水涨船高。
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化的高峰期!
宋代文化和唐代和后来的元明清,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完全是汉族文化的艺术巅峰。
宋代创造了中国独一无二的书、画、词、文的巅峰时代,这个是无可争议的,特别是书画。
令考古工作者兴奋的消息是北宋州桥出土,重现《东京梦华录》中样貌。
桥宽就有30米啊,实在没有什么语言用来称赞了。
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点赞!
明朝那个桥洞能过船,6.8米高。上面的桥是明朝的。明朝的桥是在宋代桥的基础上重修的,肯定利用了原来的砖石材料,例如壁画是宋代的。
下面的残桥是宋朝的,高度不知。
需要指出:清明上河图上的是虹桥,虽也在汴河(即大运河汴京段)上,但却是在城外东南方向现在的汪屯乡附近。州桥位于开封城市中心,也就是御街与汴河交汇处。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北宋皇宫遗址。
开封的城摞城,都是在废墟上建起来的!
指宋元明清等时代的开封城,都在同一片地方建设,并没有像其它古城一样有空间位移。
以州桥为例,中山路这条轴线始终没有变过,以至于宋桥与明桥的桥基重叠,桥上又有清庙观和民居。
从考古角度看,不同时期的功能区重叠在一起,从剖面上又有明显的分层,它就是“叠”或“摞”的关系。汴河旁元代的灰坑、明清时的水井相邻在一起,都证明了这点。
巴清河就是康熙年间决堤形成的。每次黄河决堤,基本过了淮北就会南下入淮。其中,只有一次淹到了江苏徐州。所以徐州人也说自己是城摞城,其实地下只有一座城,所以徐州只能算作是城下城。
在开封,地下面的考古将是科技研究重点。
将来有可能的话,如果能够搬走城内居民,整个城就可以搞一个巨大博物馆。
开封简直就是全世界最大考古地,坐地不动就有六个不同时期的地下文物宝库。
它让人们穿越几千年时光,看到了那时的情況。
其科研价值,历史意义,其对外界的吸引力不可小估。
利用得好,会对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样,无法大规模发掘。否则,挖那一层,留哪一层呢?就象州桥考古,现在展示的是完整的三面石壁,但理论是四面,还有一面被明代后砌的墙挡半边。是拆了墙完整展示宋,难道明代的墙不是文物吗?
而且州桥的探方有限,用个大天棚罩着即可。如果是开封全市大发掘,留哪一层呢?用多大的罩子呢?地下水怎么解决呢?下雨排水怎么解决呢?即使整个开封的城墙内搬空,理论上执行了,这么大考古现场,得多少人看着以免盗挖呢?一个团不够吧?一个师也不行吧?即使建成遗址考古公园,一万个保安日夜值守也不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