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是一趟没有归程的单向列车。
一路上,我们总会留恋许多风景,注视许多人。
但行至后半程,才渐渐明白,原来能陪伴自己走到最后的人并不多。
那些觥筹交错的几面之交,那些加过微信的所谓朋友,总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相遇和离别里,慢慢消失得无影无踪。
很多时候,我们都为忽然就转身离开的朋友而郁郁寡欢,为乍见甚欢却又相处两厌的情爱而黯然伤神。
但随着年岁渐长,才慢慢发现,老了以后身边最亲的人,其实只有这3个。

父母,是你的根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一书中写道:
“父母健在的话,你和死亡之间有一层垫子,当父母离开以后,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面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只要父母健在,哪怕垂垂老矣,我们也可以放心地做回孩子。
看过这样一个非常暖心的故事。
河南民权,107岁高龄的母亲吴杨氏受邀参加邻居婚宴。
宴席期间,她并没有舍得吃桌上的糖果,而是悄悄将糖放入了口袋,带回家第一时间递给84岁的女儿杨贵兰。
而女儿接过糖果后,笑容灿烂,高兴得像个孩子。
看吧,哪怕已至垂暮之年,但在父母的眼中,你也只是个喜欢吃糖果的孩子。
父母健在,那些你强装许久的坚强,默默咽下的委屈,那些无法与外人言说的苦楚,都可以放心跟父母倾吐。
而父母逝去,你便只能成为一个苦自己熬,痛自己受的大人。

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忘记了许多生活细节,他会忘记带钥匙,忘记自己的家在哪,甚至无法认出儿子。
但他却会在出去吃饭时,下意识地将饺子塞进自己的口袋,口里还反复念叨着“我儿子爱吃饺子”。
而广告的旁白“他忘记了一切,但从未忘记爱你”,更是让人看一次哭一次。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感情可能都会生变,唯一父母子女之爱,是亘古不变的永恒。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身为子女,行孝一定需及时。

伴侣,是你的港湾
《诗经》有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伴侣,是这世间和你并无血缘关系,但却陪伴你到最后的人,也是这一生可能陪伴你时间最长的人。
父母终会老去,孩子终会长大,唯有不离不弃的伴侣,才是与你执手共度平淡流年的那个人。
上海某社区志愿者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凌晨三点,陈阿婆的手刚往床头柜方向探了探,老伴老林就掀开被子起了身。
棉拖鞋摩擦地板的沙沙声远了又近,玻璃杯轻磕桌面的声音窸窸窣窣,而杯子里的水温,永远是四十五度。

陈阿婆有半夜喝水的习惯,老林也就这样递一杯水,给她递了几十年。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婚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个高赞的回答是:“婚姻的意义,或许就是把爱意熬成骨骼记忆,直到某一天,哪怕对方连‘我爱你’三个字都无力说出时,依然能用一杯水温刚好的水告诉你:‘我在这里’。”
很多夫妻年轻时,都免不了为琐事争吵,但其实,少时夫妻老来伴,两个人能于茫茫人海中相遇,本就是莫大的缘分,千万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伤了和气。

自己,是你的靠山
歌德曾说:
“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人这一生,会遇见很多人,爱过许多人,但他人总归是过客,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归宿。
当你真正陷入泥沼时,别人只能尽力帮你,而唯有自己,才是真正能揪着自己的头发,解救自己于水火的那个人。
叶嘉莹一生经历坎坷,早年丈夫不仅非常重男轻女,而且常常家暴她,大女儿在27岁时,就死于车祸,小女儿后来又不幸罹患乳腺癌和肺癌。
好在叶嘉莹活得通透,她坚持学习研究古诗词,慰藉心灵,进行自我疗愈。
2008年,丈夫赵钟荪离世后,整整16年,她都孤身一人在南开大学研究诗词,为弘扬中国诗词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直到去年11月,100岁高龄的叶嘉莹才平静离世。

人这一生,常常要经历许多波折,往往是悲喜有之,苦乐有之,酸甜苦辣亦有之。
但其中心酸与无奈,很多时候,他人都爱莫能助,而只能靠自渡。
平时,我们总是习惯累了自己扛,苦了自己咽,习惯了为家人为孩子奔忙,但回首半生才发现,全力以赴的路上,却往往亏欠了自己。
善待自己,其实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行至晚年,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身体,保持健康,滋养好心灵,保持愉悦。
人生一程,草木一秋,常常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趁时光正好,趁微风不燥,去好好爱每一个最亲的人吧。
好好珍惜伴侣,好好关爱父母,好好去爱那个最重要的自己。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