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乌维·E·莱因哈特(Uwe E.Reinhardt)放着好端端的经济学不教,改教韩剧?”2013年12月16日,美国教授开课吐槽韩剧的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引起众人围观。

与它同时造成轰动的,还有莱因哈特的《韩剧导论》讲义:“全球经济几近崩溃,作为经济学家,竟然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这让我十分羞愧。因此,我决定投身到与韩剧有关的教育事业中去,主攻现代韩剧。”
就在网友一边欢乐拜读英文讲义,希望教授给予普林斯顿文凭;一边感叹韩剧狗血剧情和四大定律(高富帅最爱灰姑娘、家长就爱棒打鸳鸯、去海边散心是第一首选、泡菜烧酒拉面必不可少)时,莱因哈特出面辟谣,称这份讲义只是他几年前在一次会议上的即兴演讲,他依旧在大学教授经济学课程。无数韩剧粉丝高涨的学习热情就这样被活生生地打碎了。
1993年,崔真实主演的韩国电视剧《嫉妒》首次亮相中国内地荧屏。4年后,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引进韩剧《爱情是什么》。一开始它只在每周日上午播出两集,后来收视率激增,观众反响强烈,央视只好在双休日的上午连播数集。

或许你对主演崔明秀、河熙罗、申爱罗没有任何印象,毕竟韩剧初来乍到,尚未大红。但随着《星梦奇缘》、《天桥风云》、《泡沫爱情》的热播,“杀马特”造型的安在旭、韩国第一美女金喜善、棱角分明的张东健瞬间征服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听H.O.T的歌、跳NRG健舞、玩流氓兔、手持三星2200C、着松垮衣服成为早期哈韩族的标志特征。而《泡沫爱情》、《蓝色生死恋》里悲惨的白血病故事,更是赚足了万千粉丝的眼泪。

2013年秋,湖南卫视成功引进韩国综艺《爸爸! 我们去哪儿啊?》,掀起一番收视热潮。那些在韩剧里哭哭啼啼的演员们大概不会想到:在中国,幽默搞笑的韩国综艺也会有春天。此后,各大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纷纷对《两天一夜》、《Running Man》、《我们结婚了》等韩国综艺伸出橄榄枝。一时间,乐呵呵的综艺气氛布满大街小巷,粉丝们一展笑颜,全然忘了旧粉们哭得梨花带雨的脸,倒真是应了那句:“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金融危机促成“文化立国”
如果一定要为哈韩列个时间轴的话,1997年就是中国人心中的韩流元年。此前,人们或许听说过韩国汽车、手机,但鲜有人知韩国的电视剧、音乐、演艺明星。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眼里,金融危机前的韩国只是个文化小国。1990年以前,韩国电影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社会意识强烈,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毫无朝气。韩剧亦是如此,自1956年7月制作《天国之门》开始,韩剧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机的普及,到八九十年代才真正进入了发展“中兴期”。但除了一部电影《春香传》,外人对韩国文化几乎一无所知。
可是,谁能想到,当韩国从金融危机中苏醒过来,竟能摇身一变为亚洲的“文化输出国”。
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甫一上任就宣布:“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

“1998年的金融危机重创了韩国经济,汽车、家电等支撑韩国经济的传统强势产业大幅下滑,先后有9家银行和3个财团倒闭,韩国经济结构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韩国政府开始考虑对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尽快摆脱危机,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文化产业室副长官申钟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道。
从1999至2001年间,韩国政府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有关部门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
就如支持信息、电子、汽车工业一样,1999年,韩国国会通过了《文化产业促进法》,给予文化、娱乐等产业以推进协助。为了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韩国政府还特别成立影音分公司,几乎全额补助将韩文翻译为外语的翻译与制作费。如此大手笔支持,想不捧红韩剧都难。1995年,韩国影视出口额仅为21万美元、1997年翻倍至49万美元,到2003年已突破3000万美元大关。
作为韩国的邻居,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韩剧的第一掘金地。最早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市场为韩国文化产业的总出口额贡献了七成以上。1999年,韩剧正要施展拳脚大举进入我国时,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制引进剧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政策,旨在保护与支持国产电视剧。表面看此举限制了韩剧的进入,但政策出台不久后,专门播出引进剧的《930剧场》、《二条剧场》在全国百余家电视台相继开播,制作精美、强调家庭关系的韩剧渐次走到台前,直抵粉丝心中。

2001年底,韩国文化观光部发表了《韩国文化产业白皮书》,明确提出韩国文化产业进军中国的“先占战略”,打算先抢滩中国市场,进而以中国和日本为台阶,打入国际市场。同年,韩民主党议员姜求成率“韩流文化企划团”考察中国文化市场,提出加强“韩流”的意见,而文化观光部随即推出“韩流产业培育方案”,在政策、机构、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并拟定“韩国文化月”首先在中国举办,力促“韩流持续化”。

有了这些政策,也就无怪后来的“韩流”滚滚了。
大长今:医药、饮食、服饰组合拳
看过莱因哈特讲义的人,肯定会对那神一般的四大定律感同身受,拍手称好,殊不知高富帅与灰姑娘为爱情付出了太多代价。特殊的身世、惊险的车祸、致命的病情,一连串先觉条件上的通病就像挥之不去的阴影,潜伏在主角身边。
《蓝色生死恋》、《泡沫爱情》里患有白血病的恩熙(宋慧乔饰)和徐燕珠(金喜善饰);《天国的阶梯》中失忆、罹患不治之症的韩静书(崔智友饰);《对不起我爱你》里,为深爱的女人宋恩彩(林秀晶饰)挡下子弹的“大叔”车武赫(苏志燮饰);《冬日恋歌》中集失忆、车祸、失明、身份不明、被死亡于一体的姜俊尚(裴勇俊饰)。凡此种种,都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最深切的痛与回忆。
最初,韩剧唯美的画面、凄凄惨惨戚戚的故事情节、男帅女美的角色设置、制作精良的音乐吸引了大量拥趸。但很快,粉丝们对悲惨的纯爱故事开始审美疲劳。于是,韩剧开启转型之路,主打青春偶像、家庭伦理剧和历史古装剧。
2004年,宋慧乔与Rain(郑智薰)主演的《浪漫满屋》,一改韩剧以往悲伤基调,惊呆了一众小伙伴。观众们这才发现,屏幕上以泪洗面的“恩熙”,原来还可以撒娇、卖萌、搞笑、扮可爱,甚至还很野蛮。同年,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百集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牢牢抓住了不少中年男女的心,老爸老妈们也开始时髦起来,走上了哈韩的道路。
或许你对青春偶像、家庭伦理剧并不熟悉,但一提起《大长今》,哼起那“乌拉拉乌拉拉”的旋律,恐怕就没有人不知道了吧。2008年8月25日,胡锦涛访问韩国的欢迎晚宴上,徐长今的扮演者李英爱的身影格外引人注意。据韩国媒体报道,总统李明博特地指示要做好接待工作。韩国总统府副发言人金恩慧解释:“据我所知,胡锦涛夫妇是《大长今》的剧迷,所以(我们)邀请李英爱出席。”其实早在2005年接受韩国记者采访时,胡锦涛已亲口证实,他很喜欢看《大长今》,但因为公务忙,始终未能连续看完。
2005年9月1日,以47.8%的高收视率获得2004年度韩国收视冠军的《大长今》,首次登陆湖南卫视。开播3天内,《大长今》的平均收视率超过3个点,比此前红遍全国的《还珠格格》的收视份额更胜一筹。
一夜之间,裹挟着韩国美食、传统服饰、宫廷文化的大长今旋风刮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韩式烧烤、大酱汤、拌饭、泡菜大规模进入中国,北京望京地区的韩国餐厅和韩国食品专卖超市、坐落在京畿道扬州市MBC文化公园内的“大长今村”成为“长今迷”必去之地。
有人评价,“《大长今》的杀手锏,是通过不温不火的‘小家百姓’料理‘君王起居’的写实手法来表现历史。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扣人心弦。”看过《大长今》的人,肯定会被编导团队的良苦用心深深折服。小至医药、饮食、服饰及礼仪的各种细节,大到选角、布景、道具、场景、配乐的精挑细选;加之长今以德报怨的东方传统道德与价值观,赢得了儒家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国观众的认同。可以说,《大长今》在国家形象的广告植入上非常成功。
《看了又看》的导演张斗义曾说,“韩剧打动了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很多东方观众,原因可能除了韩国人具有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的民族特性以外,就是韩国的儒教传承比较浓。”无论是青春偶像剧、家庭伦理剧还是历史古装剧,长幼之序、孝悌之义、夫妇之伦、儿女之道总是充斥其间。它们大多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件,致力于将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事拍得津津有味。
观看韩剧,就像是打开邻居家的门,看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让观众容易走进剧情里,陪着主人公嬉笑怒骂,并让他们时不时生出这样的想法:这衣服真好看,我也想穿;这饭看起来真美味,我也想吃。
《大长今》后,以2009年《花样男子》为起点,韩剧进入了花美男的时代。剧中的男主角往往长着比女生还要精致的脸,180cm以上的身高配上大长腿,痴萌的眼神里只容得下灰姑娘,惹得一众女粉丝发疯似的追捧。俊男靓女的搭配,极尽唯美之风的人物造型、情节设计、音乐画面,极富时代感的场景,引领时尚的衣着打扮,让越来越多的粉丝走进韩剧。
加上韩国相当成熟的造星产业,无论是演员包装、拍摄手法,还是运行机制都渗透着浓厚的商业气氛。电视剧的前期宣传,和演员有关的报刊杂志、媒体炒作,甚至是有关剧中人物的明信片、饰物和挂件都会渗入到观众日常生活当中。如此一来,他们在捧红一部韩剧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今年在中国大火的《继承者们》便是此例,作为典型高富帅加灰姑娘的配置,贵族学校、豪车、洋房、各种名牌LOGO、奢华场景成为《继承者们》剧情的主要内容。粉丝们纷纷效仿剧中演员们的穿衣打扮,将其视为时尚风向标,尽管情节俗套,但它赢得了海外关注。这不,电视剧刚结束,导演李少红证实将拍中国版的《继承者们》。
为了满足各色观众的不同口味,韩剧还不断向职业悬疑、谍战警匪、虚构穿越、妖魔鬼怪等题材拓宽,爱情的主旋律依旧不变。精良准确的制作使它一直稳居剧迷的心头位置,也难怪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开讲韩剧的消息能够引起中国粉丝们的广泛关注。
比“偶吧,港南丝带儿”更早的韩国音乐
2012年夏,一股“偶吧,港南丝带儿”的音乐旋风从韩国出发,途经日本、美国、英国、中国,直至全球。只要有互联网存在的地方,就有人听过《江南style》、看过骑马舞。劲爆的音乐节奏、魔音般的旋律加上MV中PSY“鸟叔”独创的马式舞步,让全球粉丝中毒不浅。
China style、上海杨浦style、周星驰style、雪姨版style纷纷亮相,除了众多网友在style中“寻欢作乐”外,名人们也不甘落后。《星光大道》8周年庆典录制结束,毕福剑在0086男团的指导下,模仿了一把《江南style》的骑马舞,被称为乡土味最浓的一个style版本。撒贝宁、赵忠祥、汪涵、谢娜、刘亦菲也紧随其后,争相模仿骑马舞。《江南style》MV于7月15日在youtube上发布,之后点击率不断刷新,52天的点击达到1亿,半个月后又突破2亿大关,布兰妮在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艾伦秀》中疯狂学习,汤姆·克鲁斯、罗比·威廉姆斯等好莱坞巨星也成为了PSY的粉丝。
这是韩国音乐在打进中国市场后继而占领全球的里程碑。
1996年,由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包装推出的H.O.T组合,凭借一首《Candy》,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国及亚洲。这个由五名高中生(安七炫、文熙俊、李在元、张佑赫、安胜浩)组成的青少年团体,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穿着长得拖地的长裤。他们能歌善舞,将R&B、Hip-Hop、Rock等音乐风格以崭新的形式表现、混合,创造出全新的音乐风格。
他们的歌里包含着青少年感兴趣的一切话题:校园暴力、人类战争、世界和平……他们用真挚的歌词唱出当时年轻人们的喜与悲,引起无数中国粉丝的共鸣。
作为韩流进入中国的先头部队,H.O.T创造了数个第一:第一支被中国正式引进唱片的韩国乐队、第一次在中国诞生了H.O.T的歌迷会(在中国,H.O.T歌迷达到800万名)、第一个来中国开演唱会的韩国组合……
2000年2月1日,H.O.T首次登陆北京工人体育馆,会前,演唱会的票已全卖完,据粉丝回忆:“当时知道H.O.T要开演唱会,我们是自发地在学校里贴广告,帮忙卖票。”演唱会全场爆满,共九千余名观众,H.O.T成员张佑赫事后回忆,“准备演唱会的时候,对中国的印象觉得比较古板,但是到达北京的时候,真的是吓了一跳,我见到了与熙俊发型一模一样的歌迷,用不娴熟的韩语不停地叫喊着我们名字的疯狂的歌迷,虽然语言不通,生长环境也不一样,但是通过音乐这一纽带能拥有同样的感觉,这一事实让我非常的惊讶。”
第二天,北京各大报纸的文艺娱乐版头条,几乎都被H.O.T占领,有媒体甚至用了《H.O.T燃烧工体》这样的大标题概括盛况。北京西单华威6层的韩国城成为H.O.T粉丝们的朝圣地点,小伙伴们不吃东西也要攒钱去逛街。瞅瞅老板进了什么新款式,买买与 H.O.T有关的小饰品。他们穿着大几号的衣服,留着洗剪吹的发型,脚踩大好几码的帆布鞋,打扮得跟H.O.T一模一样。
H.O.T效应让韩国SM公司看到了团体组合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发展潜力,他们通过组织各种选拔比赛,积极挖掘新兴偶像。从1998年起,SM先后推出神话、东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时代、SHINee、f(x)、EXO等组合,掀起一股韩流之风。
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之初,两国贸易额仅有60亿美元,20年后中韩两国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建交之初,双方人员交往人数只有13万人,20年后发展到660万人,整整增加了50倍。国人对于韩国,从不熟悉到向往,仅花了22年的时间,“韩流”功不可没。
伴随着着来势汹涌的韩流,韩国人有些夸张的民族自豪感也随之而来,这也招致了许多人对韩流的反感。不过,韩国流行文化走红不止在东亚,能让“祖师爷”美国跟着跳“nobody”和 “ 骑马舞”,还是有些压箱底的功夫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安斌就认为,“韩流”将儒家文化与美国工业化的大众文化相结合,利用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调和,将传统伦理与现代性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