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社交困境,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此念家庭育儿 2025-02-25 15:27:50

▲ 图片来源:Dror Cohen

导读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困惑与挑战:

如何在他人期待与自我需求间找到平衡?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

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相处模式。

我们邀请心理学家叶斌,从“他人即地狱”的哲学思考到青春期反抗的必要性,从亲密关系中的冲突管理到亲子关系的智慧引导,为我们提供一份关于人际关系的深度解读与实用指南。

无论是正在经历亲子矛盾的父母,还是在亲密关系中寻求平衡的成年人,都能获得新的视角与启发,帮助你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此念直播预告

「此念」将邀请心理学博士叶斌,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2月25日,视频号:此念,12:00 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cinian——

叶斌

心理学博士

完形心理治疗师、督导师

闻殊心理咨询机构创始人

01

如何在人际关系中,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 图片来源:Dror Cohen

毛诗篇:为什么人际关系会给我们带来困扰?

叶斌:心理学领域经常讲自我觉察,我们需要不断认识和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时我们是向内求索的。但我们注意力不可能一直向内,当我们注意力向外探寻的时候,就会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人际关系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必然会面临与外界是否契合的问题。在心理学领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他人即地狱”。

当我们和人建立关系,他人不可避免地会对我们产生期待与评价,而这些期待往往源自他人的需求。

如果我们希望在他人面前塑造理想化的形象,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在他们心中成为一个好人。

如果他人的要求与我们自身的情况不符,或者即便相符,但满足这些要求需要耗费我们大量心力,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困扰。

也存在一种情况,有的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看法和需求不管不顾。他们不在乎别人,但别人也不见得会在意他们,最终可能会有一些麻烦降临到他们头上,比如别人不愿意提供帮助、对他们不尊敬、拒绝与他们合作等,给他们带来很多不便。

毛诗篇:有些人总担心和自己分开的恋人就是他能碰到的最好的人,所以一直无法走出这段恋情,这是不是自我价值感低的体现?

叶斌:他可能自我价值感较低,也可能他的思维模式很消极。

因为消极,所以他觉得自己已经错失了最好的,然而从概率层面而言,下一个或许会更好,尤其那个人还年轻,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怎么能断言自己失去的就是最好的呢?

所以,从假设、思维模式等方面考量,我们会发现这个人的思维模式比较消极,容易把情况想得很糟糕,而不是从概率角度看到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每一次交往都是崭新的,即便我们第一次交往失败了,也能从失败里学到新的东西,后来找到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恋人概率反而会提升,而不是下降。

有时候,我们会陷入思维的陷阱或牢笼中。

比如,有些人到了一定年龄,会对离婚很恐惧,认为自己到了这个年纪,很难找到更合适的伴侣了。但是当我们深入与他们交流就会发现,他们秉持着一些特定观念,会给自己带来局限。

比如一位40岁的女性,认为一定要找年龄比自己大的伴侣,如果她能打破这种局限,也可以考虑与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交往,这样可供选择的范围便会大幅拓宽。

反之,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感较低,给自己设定很多限制,他眼中的世界就会变得十分狭小。

毛诗篇:有一位朋友十年来一直在家相夫教子,逐渐与社会脱节,即将重新回到社会,感觉很不安,心里很恐惧。叶老师,您有什么建议?

叶斌:我们是否可以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一点至关重要。

中国人对孩子极为重视。我曾在国外生活过,外国人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与中国人相比相差甚远,中国人为了孩子能付出资源、时间、精力、甚至生命的一部分。

如今社会发展速度,全职妈妈容易与外界脱节。要重新回归社会,确实需要很大的调整。

所以当孩子离开后,她们需要重新思考:我愿意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和代价来弥补这一差距?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做这些事情对我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想清楚这些以后,调整的过程就会少一些迷茫。

例如有些人觉得自己总体状态不错,希望悠闲地享受生活,孩子只是她们生活中意义的一部分,只要找到另一个相对有意义的部分就可以,比如参与一些公益服务。

也有另一些人好胜,在事业上有很高的追求,她们认为养育孩子的阶段性任务完成了,甚至把复出当成一次创业,在某个机构以职员的身份重新开启,或者真正打造一份属于自己的产业,运营一家公司......这些选择都是不错的。

02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排挤?

▲ 图片来源:Dror Cohen

毛诗篇:每个人都渴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得到他人的喜爱,我们都很怕在新环境中遭到排挤,这似乎是一种本能。比如刚升入高中的青少年十分在意同伴的评价;大学刚毕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甚至中年更换工作的人,进入新环境时也会在意周围人的看法。是否无论处于哪种场合,我们都渴望融入,都害怕被排挤?

叶斌:从完形治疗理论来讲,人与人之间关系很亲密,是一种融合,这种融合在我们幼年时期就存在了,它是一种需要。

以母婴关系为例,婴儿在妈妈肚子里和妈妈高度融合,出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婴儿仍延续着这种融合的需求,并且以为整个世界都围绕自己运转,处于高度融合且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

然而,人的成长是一个逐渐分离与丧失的过程,我们也明白这种丧失不可避免。

理论上来说,一个心理健康、心智健全的人,应当既能随心与他人融合,又具备独立分离的能力;既能忍受孤独,又能与他人良好互动,做到收放自如是最佳状态。

不过,一部分人在早期的分离过程中可能遭受创伤。比如被迫与亲人分离。

我接触较多的情况是,父母工作很忙,孩子幼年时便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交给其他亲友抚养,父母仅在周末看望孩子。到了周日分别时,许多家长常常采用这样的做法,他们哄骗孩子说“我去给你买个东西,马上回来”,结果不辞而别。

即便孩子后来知道了真相,家长还信誓旦旦保证自己一定会回来,最终还是回不来。

一次次类似的行为,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创伤,这些经历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使他们对“失去”充满恐惧,甚至有些人日后在火车站送人时,也会对分离产生强烈的恐惧。

这种情况在特定年龄段出现比较容易理解。例如,婴儿刚开始与母亲分离时,往往会十分害怕。所以,我们通常建议在分离过程中采用阶段性的方法:让孩子在一旁玩玩具,妈妈在不远处坐着,孩子玩一会儿抬头看到妈妈在,便会安心。

之后,母亲可以慢慢告诉孩子:“我出去五分钟,你看那个钟,指针跳到那里我就一定会回来。”到了约定的时间,母亲一定要准时回来。这样孩子就能逐渐明白,消失的人或事物还会回来,从而获得安全感,也就能慢慢适应分离。

然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丈夫晚回家一会儿,妻子就不停地打电话,表现得像个孩子,说明她在“分离”方面需要成长。

有的成年人,当老公、老婆或者孩子出门时,联系不上就会很焦虑,我认为这种情况需要评估一下自我功能状况。

一般而言,自我功能正常的人思考后会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婴儿,即便某个人暂时离开,他肯定会回来。理解了这一点,负面影响便会消除。

有些人童年遭受的创伤比较严重,自我功能相对薄弱,即便他们明白这个道理,依旧难以控制内心的紧张,甚至通过深呼吸、正念练习等方式,都无法平复情绪。

这种情况下,或许就需要接受一些针对性的治疗,比如一对一咨询。当然,团体辅导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这些方式,逐步修复并强化心理承受能力,让自己能够承受最基本的孤独。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害怕被排挤的原因可能也与自我价值感有关。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较高时,他会这样思考:即便我失去了A,也可能会收获B,并不一定要紧紧抓住什么不放,仿佛失去就会一无所有。相反,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感较低,就会觉得一旦失去眼前的东西,就再也无法获得其他了。

毛诗篇:青少年好像这一点特别敏感,例如别的同学都知道一件事情,就我不知道,我也会觉得自己被排挤。

叶斌:青少年最重要的需求是与同龄人交往。那时,他们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太需要大人的陪伴,大人主动凑过去反而可能会被排斥,这会让大人感到失落,因为孩子更渴望与同龄人相处。

所以,如果青少年被同龄人孤立,实际上算是相当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无需其他举动,仅仅是同学叫大家不要跟他玩,就可能构成心理上的霸凌。

青春期与同龄人互动很重要。下课铃一响,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我们正坐在座位上,闺蜜跑过来对我们说:“我们一起去上厕所好不好?”

这时,即便我们并无尿意,但好友邀请我们去厕所,我们还是会答应。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如果不答应,我们就可能“被抛弃”,担心她们从此不带自己一起玩。

由此可见,人际交往给青少年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觑,哪怕是简单地说一声“不”,都会让人有所顾虑。

毛诗篇:有的孩子受到同学的排挤,甚至不愿意去学校了,父母需要给他转校换个环境吗?

叶斌:这种情况初中生比较常见,高中生也会偶尔见到。

我首先要说的是,如果孩子提出转校问题时才着手处理,往往为时已晚。最好在转校前就做好充足的铺垫工作,比如让孩子有机会去目标学校参观了解。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欠佳,那么事先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不同阶段插班进入新环境的情况有所不同。比如高二插班和高一一个月后进入新班级,面临的状况截然不同。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大多已经结交了好朋友,特别是女生之间,关系更紧密,常常结伴而行。在这样的环境中,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容易感到孤独,而外向的学生往往更具优势,他们会主动与人交往;内向的学生则相对被动,通常等待他人主动示好。

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正常现象,别人不见得怀有恶意。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高二的学生,与同学们关系融洽,此时突然来了一位插班生,你会主动去关心他吗?

多数人可能不会,这并不是冷漠,而是人之常情。如果自己比较忙碌,无暇顾及他人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插班生确实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打破隔阂,甚至比职场更具挑战性。

在职场中,假设我们要一起做个项目,同事们会自然而然地因为项目连接在一起;然而在校园里,学生们读书学习往往各管各的,除非班级经常组织活动,班主任注重班级氛围的营造,时常开展小组项目等活动,这样插班生适应新环境就很快。否则,如果只是单纯专注于学习,插班生融入新集体是比较困难的。

孩子真心愿意与父母交流,其实是开展“机会教育”的好契机。比如与人际关系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理念,家长有机会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入探讨,并适当输出一些观点,同时引导孩子表达想法。

毛诗篇:一个男孩初三被嘲笑,现在高一了,不想去学校,父母该怎么去引导?

叶斌:家长需要先聆听,聆听有很多益处。

第一,聆听能帮助孩子宣泄情绪,让孩子内心的悲伤与愤怒得以倾诉,有人倾听和见证,本身就是一种疗愈与安慰。因此,我们要耐心倾听,不要急于打断孩子的话并匆忙下判断。

听完孩子的讲述后,我们可以通过提出几个恰当的问题来辅助孩子思考。如果孩子的想法比较片面,只考虑到一个维度,我们需要提醒孩子他没考虑到的维度,帮助孩子从更立体、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思维方式将长期发挥作用。

孩子会从中学习到日后该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等思考周全后,家长可以支持孩子自己拿主意,并告知孩子,需要什么帮助,我们会随时提供帮助。要让孩子明白,他背后是有资源支持的,但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先依靠自身的力量尝试解决问题。

03

青春期是否反抗过父母?

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 图片来源:Dror Cohen

毛诗篇:有的成年人总是跟领导唱反调,是怎么回事?

叶斌:很大一种可能性是,我们的青春期或许还没结束。

青春期本就是该有反抗的时期,可我们却没有反抗过,等长大之后,可能就会在面对领导时出现类似“对抗”的情况,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延迟的青春期”。

如果在青春期的反抗过程中,我们充分释放自我,成功为自己争取到独立的空间,让家长无计可施,内心的情绪得到合理宣泄,那在后续的人生阶段,我们就不太会时常处于怒气冲冲的状态。

人真正长大成熟之后,心境会逐渐回归平和。所以,在人生的特定年龄段,适当的抵抗是必要的,这或许就是成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毛诗篇:好多人说自己青春期没有反抗过,现在已经是成年人,该怎么办?

叶斌:夏山学校曾经开展过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的对比研究。

首先,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了评估。在想学就学、想不学就不学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学习。这些学生因为自觉学习,所以在整个教育系统里,统考整体得分处于中等位置,既不算特别突出,也不至于太差。

但是,在创造力测试方面,夏山的学生表现出色,名列前茅。这是因为在这所学校里,学生的个性与思维没有被压抑,所以他们极具创造力。

最有意思的研究发现是,夏山学校的学生几乎没有明显的青春期反抗。由于家长和老师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自由,他们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相处时,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其他学校的学生会反抗老师和家长?为什么其他学生会与家长产生冲突?

这所学校的老师给学生充分自由,家长也同样如此。学生们不需要通过反抗来彰显自己的独立性。

所以,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老师和家长管束越严格,孩子反抗就越强烈;老师和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孩子也就不再反抗。

毛诗篇:有的人已经30多了,但对高中时的人际关系却一直耿耿于怀,怎么办?

叶斌:从完形的角度,我们把过去没完结的仍旧耿耿于怀的事情叫做“未尽事宜”,或者叫“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

我们可以去找一个治疗师,看看可不可以重新回到过去的情景,并且把过去的情景带到现在来处理。

其实,任何时候的创伤都可以疗愈,只是有些人内心强大,他可以不疗愈依然往前走,不一定非得自己疗愈。

如同我们上战场,我们如果胳膊被弹片击中,弹片嵌入伤口,等打完仗被送往医院时,伤口或许已经愈合,可弹片仍留在体内。这种情况下,无非有几种选择:

一种是重新切开伤口取出弹片。但有人觉得弹片对身体影响不大,反正伤口已经愈合,便选择让弹片留在体内。可能偶尔下雨天,伤口会有轻微隐隐作痛,但问题不算严重,也就不想再挨这一刀。

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带着伤痛继续前行,多留意自己的状况即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幸福美满,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追溯童年去处理过往创伤。

但如果我们发现这些创伤对当下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前行困难,那就去寻求疗愈。

另外,在疗愈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学对我们而言,有利也有弊。所谓有利,是心理学能为我们提供方向和思路,让我们明白问题所在以及如何应对;而弊端在于,有些人在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后,会刻板地加以运用。

例如,当意识到原生家庭带来创伤时,有些人便一味责备父母,觉得父母做得不好。但要知道,世上近乎完美的父母很少,放眼四周,如果以理想父母作为标准衡量,恐怕没几个能达到。

所以,如温尼科特所说,做个60分的父母就够了。父母要学会放过自己,孩子也不必强求父母做到100分,不要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父母。如果父母基本能达到60分,我们应该“放过”他们,多承担一些自己的责任。

04

发生人际冲突,

关键在于如何将对抗转化为对话

▲ 图片来源:Dror Cohen

毛诗篇:有的人和朋友本来关系非常好,结果两个人一起做事关系反而破裂了,为什么会这样?

叶斌: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许多年前的一件事。当时,我工作坊的一位学员邀请我前往他的公司,他的公司主要服务于创业者群体。随后,我们在那里举办了一场工作坊,参与的二十多位成员都是创业者。

为什么这件事让我印象如此深刻呢?因为大约 70% 的人提出的问题都是关于合伙人关系破裂的。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对于创业者而言,合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大家通过合伙实现优势互补。然而,随着企业发展,在不同阶段,合伙人之间可能会因为很多原因,如金钱需求的差异、发展方向的不同,而产生分歧。

通常情况下,人们找合伙人会倾向于关系亲密的人。但即便关系再好,也可能因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矛盾,进而破坏彼此的关系。

当合伙人关系融洽时,会不自觉地增加彼此融合的倾向,这种融合使得人们为了维护关系,在意见、想法和感受不一致时,往往选择妥协和迁就对方。但这样一来,被压抑的情绪会不断累积。

我自己有一个团队,成员们共同相伴至今已有五年多的时间。团队共有12人,我们每两个月相聚一次,彼此交流各种话题。经过这五年多的相处,我们分享了无数的经历,关系越来越好。

不过,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主动探讨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关系越来越好,我们相聚在一起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经过思考,我们明确了两个关键目标:一是彼此支持,二是产生洞见。

所谓彼此支持,就是当某一位成员陷入困境时,大家能够给予理解、安慰与鼓励;而产生洞见,意味着我们会坦诚地指出对方身上那些让人“看不惯”的地方。即便我们关系亲密,但每个人都难免有不足之处,这些问题是否应该直言不讳呢?

因为,如果将彼此支持作为首要目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产生洞见这一目标。大家或许会选择隐忍,心想:算了,关系这么好,没必要计较。然而,过于追求产生洞见,又有可能对彼此支持的氛围造成破坏。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的团队都会深入讨论,权衡下一阶段究竟是彼此支持更重要,还是产生洞见更为关键。由于目标侧重点不同,我们的行动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其实,这两个目标都很好。产生洞见有助于大家共同成长,彼此支持能在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中,为团队成员提供温暖且坚实的后盾,二者缺一不可。

毛诗篇:这是否与解决冲突的方式相关?起初大家为了维护关系,即便存在冲突也选择隐忍,但实际上已经埋下不合的种子。如果我们能够就事论事,从一开始就建立一种机制,将工作与朋友关系区分开来,开诚布公地讨论事业上的分歧、利益分配等等,是否会好很多呢?

叶斌:有一种说法叫“我批评你是对事不对人”。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很理性,或许能接受这个观念;但如果一个人偏感性,即便听到这句话,也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很多人,尤其是感性的或注重人际关系的人,往往人和事是混杂在一起的,难以将人和事清晰地分开。

比如我批评一个人某件事没做好。在我而言,这只是就事论事。但事情毕竟是对方做的,对方要做到心里毫无波澜,完全就事论事地回应“哦,这事没做好,应该这么做”,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只要一想到这事是自己做的,有些人可能就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毕竟,中国人非常在意面子。

所以,亲近的人之间发生冲突时,确实需要冲突管理技巧,或者彼此要有统一的理念。

好的合伙人关系或团队关系是“吵而不散”,有些团队表面看似和谐,其实只是从来没发生过争吵。一旦面临重大意见分歧或利益冲突,便分崩离析。

真正经得住考验的关系,是经历过激烈争吵后仍能携手同行。我们可以拍桌子,可以据理力争,将所有观点都摆在桌面上,即便意见不一致,大家也清楚我们有能力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认同“少数服从多数”这一解决问题的标准;有些团队方法很奇特,意见不合会选择抽签,抽到谁就听谁的;还有些团队公认的法则是轮流,这次听我的,下次听你的。

无论达成一致的方法看似多么荒谬,只要大家都认可,并且足够理性地遵守约定,在事情结束后就放下成见去执行,这样的团队,凝聚力往往非常高。他们不会惧怕争吵,也不会认为争吵会伤害感情,更不会觉得争吵就会导致关系破裂。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情况再糟糕,也有准则来收拾残局。

而且,一旦达成共识,大家都会严格按照准则行事。实际上,这样的合伙人关系或亲密关系非常有粘性,所以无论是合伙人,还是夫妻、情侣等亲密关系,很多人“吵而不散”。

当然,我也见过一些合伙人或亲密关系,平日里从不争吵,但只要发生一次争吵,就可能面临巨大危机而分道扬镳。可想而知,他们平日里积累了多少矛盾,只是在那一次激烈爆发后,一切便戛然而止。

▲ 图片来源:Dror Cohen

毛诗篇:无论是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在公司与同事的相处,还是一些典型的关系,如婆媳关系,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冲突。那么,当我们面对这些冲突时,应当采取怎样的解题思路呢?

叶斌:冲突的时候,有时我们把它叫做“零和游戏”,即一方的胜利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也就是说,如果一方观点被认同,另一方就必须放弃自己的观点。

这种情况下,冲突往往最为激烈,尤其是当双方都坚信自己绝对正确,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时,关系的破裂几乎难以避免。或者,一方因对方权力略高而被迫低头,内心却充满不服,这种感觉糟糕透顶。

较好的处理冲突的理念是展开一场对话。当我们突然发现彼此意见不一致时,不要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因为一旦如此表达,对方会立刻积极防御,也试图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这只会让情况愈发激烈,双方关系剑拔弩张。

此时,我们可以尝试询问对方:“我总结一下,你刚才阐述的要点是这个,我还想了解一下,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呢?”听完对方的回答后,我们可以说:“我跟你重复一下,我听到你最重要的理由是12345,我有听错吗?如果听错了,实在不好意思,请你再讲一遍。”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对方至少不会强烈抵触,会感受到有人在认真倾听自己。

当对方感受到被倾听后,甚至可能主动询问:“那你为什么那样想?”即便对方没有主动询问,我们也可以说:“我刚才听完你的想法,你愿不愿意听听我的?”

只要双方心态正常,就会开始交换意见,对方也会认真倾听我们的观点。

这样一来,对抗就转变为对话。对话结束后,我们至少能全面了解整个事情的全貌。至于是否同意对方观点,暂且放在一边。

当我们对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后,有时就足以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我们可以说:“你讲的也有一定道理,要不双方都让一步。”这样,我们至少能达成某种妥协。

如果还无法达成妥协,或者看不到事情的全貌,我们不妨尝试跳到第三方立场。比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有分歧的人,如果我们作为完全中立的第三方顾问,会给出怎样的建议呢?

我们跳脱出自身利益,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视,大致能得出一个怎样的方案。甚至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现在我们为这件事争吵不休,十年后再回头看,可能会觉得此刻的争吵太幼稚。毕竟,维护友谊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可以相互体谅,这次你让一步,下次我让一步。这样,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解决。

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将对抗转化为对话,而不是加剧对抗,这是处理冲突最基本的理念。

一旦出现意见分歧,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说服对方、强行压制对方,然而,即便我们在争论中获胜,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受到损害。如果我们意识到这段关系十分重要,不应受到损害,可能就会意识到,一时的场面好看或短期的成功并没有太大意义。

毛诗篇:当孩子和老师有矛盾的时候,如何处理和老师的的关系?

叶斌:传统观念下的家长,当孩子与老师发生矛盾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压制孩子,让孩子听从老师。这种做法必须坚决避免。

当孩子向家长求助时,如果家长直接维护老师,首先,孩子下次便不会再向家长倾诉,家长将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其次,孩子与老师已经对立,而家长却站在老师一方,这会使孩子进而与家长也产生对立情绪,原本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因此,家长务必保持客观。

在不少情况下,老师的做法可能存在不妥之处。但关键是家长不能盲目站边,而是要先把事情弄清楚。比如,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做?存在哪些可能性?冲突已经发生,最佳策略是什么?你期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每个应对策略的利弊又分别是什么?

家长要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对错。很多时候,即便分清了对错,效果也未必理想。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思考,在未来的生活、学校以及班级中,期望构建怎样的关系与氛围,怎样做才能让今后的日子过得舒心,再思考该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

毛诗篇:我认为父母应当让孩子见识到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理想的,老师也不例外。

- END -

叶斌博士新课上线

15个真实提问,

揭示人际关系的深度困扰

带你从觉察到行动,

提升人际幸福感

课程持续更新中,扫描下方二维码,现在购买,抢先学习啦!

课程详情

0 阅读:0

此念家庭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